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9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4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31.
干扰素的分类问题,很多人存在错误和混淆不清的概念,我在此澄清一下。最早干扰素分为Ⅰ型与Ⅱ型,后来发现Ⅰ型中又有两种成分,虽然它们共有干扰素受体成分,但二者的免疫原性完全不同,于是将Ⅰ型又分为α及β两类,前者曾称白细胞干扰素,后者曾叫成纤维细胞干扰素。而将Ⅱ型则定为γ类,故干扰素分为三大类即α、β、γ。干扰素过去简写为IF,后改为IFN,故三大类干扰素简写为IFN-α、β、γ。  相似文献   
32.
用酶联法、同位素掺入法、同位素释放法等检测肿瘤病人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肿瘤坏死因子(TNF)、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LAK细胞活性、淋巴细胞转化及淋巴细胞对白细胞介素2(IL-2)的反应性等免疫功能.结果表明:肿瘤病人血清sIL-2R(241.9±172.5pmol/L)、TNF(1.86±1.52ng/ml)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0.63±0.20ng/ml,134.2±76.5pmol/L,P<0.05~0.005).而肿瘤病人NK细胞活性(11.18±6.98)、LAK细胞活性(17.86±9.57)、淋巴细胞转化(32.83±52.59)、淋巴细胞对IL-2的反应性(5.91±9.31)等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0.33±10.97,38.49±8.10,75.70±52.65和24.59±28.25,P<0.04~0,001).结果提示:肿瘤病人存在着多种免疫功能的改变,故应给予合理的过继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33.
白细胞介素-2的中枢镇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来,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免疫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间的双向作用。白细胞介素-2(IL-2)不但在免疫系统调节中起重要作用,而且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在上述双向关系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 刘新垣等曾报道IL-2能竞争抑制阿片肽类物质对鼠脑阿片肽受体的特异性结合,由此我们推测IL-2可能具有中枢镇痛作用。本实验以雄性160~180gSD大鼠为模型,采用侧脑室给药,以钾  相似文献   
34.
我们在LAK细胞的培养条件中加入5~10μg/ml的PHA,建立了LPAK细胞(Lymphokine and PHA Activated killer cell)的培养方法,并采取用少量血分离淋巴细胞,较长时间扩增培养的方式,使LAK细胞的临床应用在一般实验室条件下更易开展。据我们的实验结果,加PHA的意义在于促进LAK细胞的  相似文献   
35.
γ-干扰素基因治疗大肠癌及其肝转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利用γ鄄干扰素(IFN鄄γ)基因治疗对大肠癌及肝转移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BALB/C小鼠成瘤的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株制备小鼠结肠癌腹腔转移瘤模型,用携带鼠IFN鄄γ基因的重组缺陷型腺病毒AdIFN鄄γ进行治疗,同时利用携带LacZ基因的腺病毒AdLacZ和PBS作空白对照,检测经基因治疗后小鼠体内IFN鄄γ基因的表达情况、脾脏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变化、肿瘤局部的淋巴细胞浸润情况、肝转移的发生及荷瘤小鼠的生存期。结果:经IFN鄄γ基因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小鼠血清中IFN鄄γ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脾脏的CTL活性明显增强(P<0.01),肿瘤生长受到抑制,肝转移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荷瘤小鼠的存活期明显延长。结论:利用IFN鄄γ基因治疗大肠癌具有明显的疗效,并对大肠癌肝转移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6.
用磷酸钙共沉淀方法系统地研究了2-5A的生物学活性。结果表明,2-5A具有抑制细胞大分子合成,抑制细胞生长,抑制病毒繁殖以及抑制淋巴细胞转化等干扰素样生物学活性。这些活性的本质是阻断蛋白质合成。本结果支持2-5A是干扰素活性发挥的一种重要介质的论点。  相似文献   
37.
肿瘤的基因病毒治疗的研究热点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最近 ,基因治疗在遗传病治疗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法国科学家应用逆转录病毒载体成功治疗 2例严重综合免疫缺陷症 (SCID) X1病人。美国PennsyIvania大学应用腺相关病毒载体携带IX因子成功治疗血友病B患者等。但癌症的基因治疗 ,虽然全世界已有 2 75项方案进入临床研究 ,但整体疗效并不很好。临床研究表明 ,肿瘤的基因治疗方案是非常安全的 ,但其抗肿瘤效应也非常低 ,甚至无任何治疗作用。尽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最主要原因是目前基因治疗载体系统在体内存在着转染率低、抗癌基因表达量低及不能靶向肿瘤细胞等缺点 ,从…  相似文献   
38.
2001年,笔者提出了癌症的靶向基因-病毒治疗(cancer targeting gene-viro-therapy,CTGVT)的概念,即将一个抗癌基因插入到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OV)中,从而将基因治疗与溶瘤病毒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由于溶瘤病毒能大量复制,插入其中的基因也能大量复制,故其抗肿瘤效果大增,较单用基因治疗或OV治疗强数十至上百倍。随后又引入双基因策略(CTGVT-DG),即向OV载体插入两个抗癌基因,由于两个抗癌基因之间可能存在互补或协同效应,在一些动物癌症模型中几乎能杀灭全部移植性肿瘤。近年来又采用纳米粒子把CTGVT-DG病毒颗粒包被,或者采用溶瘤痘病毒(OncoPox)作为载体与CTGVT-DG策略相结合,后者将可构建一系列抗癌作用极好的双基因OncoPox-gene1-gene2产物。国外多数使用OV-GM-CSF策略,仅局限于GM-CSF的免疫功能,忽视了基因复制的剂量效应及其重要性,这就是中国的CTGVT-DG胜过西方的优势之处。  相似文献   
39.
体外培养人大隐静脉新内膜形成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为了更好地研究静脉再狭窄的机制及预防治疗 ,建立一种人的大隐静脉体外培养模型 ,并对新内膜进行初步研究。 方法 取 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大隐静脉 ,体外培养 14天 ,常规病理学染色 ,图象分析 ;通过α-平滑肌细胞骨架 (α- ac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内膜增生细胞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 d UTP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方法检测内膜凋亡细胞。 结果 培养的大隐静脉在 14天后有新内膜形成和显著的中膜增厚 ,与正常血管相比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 (P<0 .0 1)。新内膜细胞α- ac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呈阳性细胞 ,较正常血管内膜明显增多。在新内膜中荧光和核边聚分裂数目极少 ,与正常血管相比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在人的大隐静脉体外培养中有新内膜形成和中膜增厚 ,增生的细胞可能是肌成纤维细胞 ,故抑制肌成纤维细胞增生迁移的同时 ,促进凋亡将是静脉移植血管病变潜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0.
干扰素研究及其重大突破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干扰现象是指当人(或动物)受到第一次病毒感染之后,会干扰(或阻止)第二次病毒的再感染,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证明此干扰现象是由于第一次病毒感染时,产生了一个物质叫干扰素(Interferon),它可以干扰第二次病毒的感染,所以干扰素是一种天然的抗病毒蛋白质。在这以前科学家曾发现了磺胺和抗生素,对于细菌感染产生了很好的治疗和防范作用,但对于病毒的感染,人们当时仍束手无策,所以干扰素的发现就引起科学家们的极大重视和兴趣,希望能将它用于防治病毒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