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4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2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观察便携式输液泵输注5-氟尿嘧啶(5-FU)在直肠癌患者中的化疗疗效,同时观察护理干预对于减轻化疗毒副作用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4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就诊的32例大肠癌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便携式输液泵加入5-FU持续输注,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另选择同时期就诊的32大肠癌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浅静脉留置针滴注5-FU。观察化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化疗过程中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3.8%(30/32),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1.9%(23/3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输注5-FU应用便携式输液泵,是一种安全,经济,实用,方便且疗效好的新方法,配合适当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2.
以脑卒中方式起病的Creutzfeldt—Jakob病(CJD)较为罕见,容易造成误诊,笔者发现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3.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影像学及转归之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症状、影像学、治疗和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  1994~ 2 0 0 3年确诊隐球菌性脑膜炎 12例 ,并分析其相关资料。结果 大部分患者以头痛呕吐为首发症状。入院初诊多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或病毒性脑膜炎。多次腰穿行脑脊液检查隐球菌墨汁染色阳性。 3例病情好转出院 ,余 9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或死亡。结论 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 ,脑脊液检查是确诊的最好的指标 ,早期诊断及联合治疗对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提高儿科血液病区护士人文关怀能力。方法对儿科血液病区护士进行人文关怀知识培训、完善病区关怀护理制度及流程、营造关怀氛围及切实关怀护士等。连续实施1年后评价效果。结果实施后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及患儿家属满意度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对儿科血液病区护士进行人文关怀能力的培训及实践,可提高其人文关怀素质与能力,从而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评估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DRAGON[dense cerebral artery,mRS(改良Rankin量表),age,glucose level,onset to treatment time,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对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术后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12月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试验(EAST)中接受机械取栓及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49例,为发病至治疗时间≤6 h,于术前经CT血管成像和(或)MR血管成像和(或)DSA证实。根据治疗后90 d mRS评分,将149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组和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等)、入院时NIHSS评分、发病时间、卒中前mRS评分、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DRAGON评分、治疗方式的差异。对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不同预后者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DRAGON预测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患者预后的最佳截断值。结果(1)预后良好组患者基线NIHSS评分低于预后不良组[14(11,18)分比18(14,21)分],男性比例高于预后不良组[71.1%(59/83)比50.0%(33/66)],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高脂血症、卒中史、高密度征、早期脑梗死征象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预后良好组血糖水平及基线DARGON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5±1.5)mmol/L比(8.2±3.3)mmol/L,(4.4±1.3)分比(5.2±1.4)分;均P<0.01];两组发病至治疗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血肌酐、白细胞计数、卒中前mRS 0~1分比例及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术后预后良好者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治疗时间、发病至成功再通时间、血糖水平、基线DARGON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者,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4(10,16)分比19(16,24)分,168(126,134)min比239(210,295)min,199(183,285)min比275(260,345)min,(6.4±1.2)mmol/L比(9.0±2.4)mmol/L,(4.3±1.5)分比(6.1±1.2)分;均P<0.05];二者间其余基线和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基线DRAGON评分预测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术后90 d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0,最佳截断值为6分,其敏感度为63.6%,特异度为91.7%。结论入院时DRAGON评分可能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后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海马及皮层一氧化氮合酶(NOS) 的变化。方法 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 模型,用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黄递酶(NADPHd) 染色法观察NOS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 海马及皮层NOS阳性细胞在缺血15 分明显增多,1 小时减少,6 小时有所恢复;再灌流15 分又显著减少,1 小时渐增多,24 小时皮层出现较多NOS阳性的毛细血管和大量胶质细胞。结论 本实验结果符合NO 在缺血早期增加和再灌流后期大量增加的变化,支持NO参与脑缺血再灌流损害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7.
刘恋  林昆  刘忆  江琳 《疑难病杂志》2010,9(5):334-336
目的探索计算机辅助诊断对脑梗死进行早期临床分型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进展型脑梗死69例,非进展型脑梗死131例,利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脑梗死进行相关分析,并用交互验证法进行验证。结果逐步判别分析筛选出脑梗死类型、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部位总数、WBC升高、TIA史、低血钙、入院时高血糖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共8个进展型脑梗死的独立预测因素,根据这些因素分别建立进展型和非进展型脑梗死的判别式,交互验证法对脑梗死分型的正确判别率平均为81.5%。结论脑梗死分型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有助于早期发现进展型脑梗死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儿童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30例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的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儿中,以发热、头痛、头晕、精神不振、呕吐、颈强直为主要表现,均有腮腺和(或)颌下腺肿大,冬春季节高发,男孩多于女孩,发病年龄集中于6~9岁.脑脊液外观清亮或微混浊,压力增高8例,白细胞升高27例,为(50 ~ 1680)×106/L,其中25例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蛋白升高20例,为0.53~0.76 g/L,糖和氯化物正常.血尿淀粉酶增高20例.普通脑电图异常15例.头部CT均正常.胰腺超声均正常.入院后给予控制饮食、抗病毒、营养神经、降颅压治疗.病程平均12d,均临床痊愈.结论 儿童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临床症状、体征典型,易合并胰腺损伤,脑脊液白细胞升高明显.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患儿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9.
刘恋  吴珊  郑文斌  张泽敏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0):1325-1326,I0003
目的 探讨1,2-二氯乙烷(1,2-DCE)中毒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8例1,2-DCE中毒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性或亚急性1,2-DCE中毒性脑病以全脑症状和严重的颅高压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变早期CT及MR检查可显示弥漫性脑水肿和脑肿胀,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大脑皮层下白质对称性弥散性低密度,弥散系数图(ADC)值的下降;随着病变的好转,脑水肿减轻,病灶逐渐减小,病灶区ADC值增高.早期应用足量甘露醇、激素及加用高压氧治疗,能改善预后.结论 1,2-DCE中毒性脑病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有明确毒物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早期采取及时正确的治疗措施控制脑水肿,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0.
目的:观察针刺、中药与康复结合方案对脑卒中后偏瘫影响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我院2014年2月~2016年12月就诊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针刺组、中药组、康复组、联合组(各30例),比较并分析四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随访第3个月的FMA、MBI、SS-QOL评分及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等。结果:四组患者治疗前FMA、MBI、SS-QOL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四组患者FMA、MBI、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升高越明显(P0.05),联合组治疗后各时段的FMA、MBI、SS-QOL评分均较其余三组改善明显(P0.05),余三组FMA、MBI、SS-QOL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四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病例,肝肾功能、血尿便生化检查均未见异常。结论: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应用针刺、中药与康复结合方案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改善生活质量,且安全可靠,疗效较单一治疗方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