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8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15篇 |
内科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77篇 |
预防医学 | 18篇 |
药学 | 9篇 |
中国医学 | 46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4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刘德荣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10,20(3):57-60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近百年,是中国医学史的近代时期.1840年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此期间,福建医学处于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一方面中医药学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取得新的成就;另一方面西方医学也开始传入我省,并逐步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22.
目的:探讨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进一步规范其治疗。方法对60例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根据其腹部体征、全身情况分别给予保守或急诊手术,或先积极保守治疗病情未见好转而进一步恶化的再给予手术治疗。结果60例患者中38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10例入院后因腹膜炎体征重,急诊手术,术后痊愈;12例入院时病情较轻,先行保守治疗,但病情未见好转,并进一步加重,给予手术治疗,术后痊愈。本组无1例发生并发症,住院时间平均15 d。结论对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治疗,要综合评价病情,合理选择治疗方法,并根据患者自身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3.
《难经》是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为中医后学者所遵循。明代医家、刊刻家熊宗立编撰的《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结合形象易解图示法,用通俗化语言解析《难经》,或图文互参,或引经据典,或结合巳见,使《难经》的精义通俗生动地展示在后人面前,为中医经典通俗化和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文为学习和研究《难经》的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总结53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的一些经验教训。方法:本组53例心脏病患者,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房缺修补11例,室缺修补22例,法乐氏四联症1例,瓣膜置换17例,心房粘液瘤2例。3例合并其它畸形予以同期矫治。结果:体外循环时间在43~15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4~97min;术后30日内死亡率为5.6%(3/53),并发症发生率11.3%(6/53),50例随访1月~7年恢复较好。结论:开展心内直视手术应充分做好围术期准备,正确处理体循环管理及心肌保护,术后监护强调术后监护及并发症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5.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体会,探讨基层医院开展心脏直视手术的经验。方法:对我院1996年5月-2000年8月收治的32例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脏病患者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其中房缺修补8例。室缺修补18例,瓣膜替换6例,3例合并其它畸形,予以同期矫治。结果:体外循环时间43-15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4-97min;术后30d内死亡2例(6.25%),并发症发生率12.5%。左右0例随访3月-4年均恢复较好。结论:基层医院开展心脏直视手术,选择病例应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加强体外循环管理,重视心肌保护,强调术后处理,防治术后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6.
127.
孕妇.21岁,孕23周.孕3产0,第一胎3个月时自然流产,第二胎孕40d左右自然流产。此次不明诱因地自觉阴道内坠胀明显,急诊超声检查:双顶径4.7cm,颅骨光环完整,脊柱排列整齐,胎儿搏动规律,胎盘位于后壁,羊水深4.5cm。宫颈及阴道内见一大小为7.5cm×7.2cm的无回声区,与宫腔内无回声相通(图1), 相似文献
128.
清代医家陈修园,一生精研医理,普及医学,且临床精通内、妇、儿各科,经验丰富。其所著的《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等书中,在论治消渴病方面有颇多创新,其经验对该病的临床治疗和理论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兹就陈修园论治消渴病的经验作初步探讨如下。 辨证注重脾肾 消渴一病,《内经》以消渴、消瘅名之。自《内经》有“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奇病论篇》)、“五脏脆则善消瘅”(《灵枢·本脏篇》)等记载后,历代医家对其论述颇详,并根据多饮、多食、多尿的三个主要症状,区分为上、中、下三消,临床多以阴津亏损、燥热内生阐述其病机,从肺胃肾三脏腑辨证论治。陈修园在论述消渴病时,虽然也引录前代医家的肺胃肾三脏腑致病理论:“心移热 相似文献
129.
130.
刘德荣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9,9(3):39-41
王叔和《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这专著,又是论述针灸理论和临证治疗的重要医书。该书详论经络系统和辨证取穴的治疗经验,尤其是重视脉诊与脏腑经络辨证结合、针灸和药物并用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