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9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7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71.
目的了解汕头市中心城区3~6岁儿童孤独症患病现状和功能障碍情况。方法依托汕头市残联登记在册的共11所康复机构,确定2007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出生且常住金平、龙湖两中心城区的孤独症儿童,结合市人口计划生育局统计的2013年7月1日两区3—6岁常住儿童人口数估计患病率。各康复机构采用中国残联编制的《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在入学时对孤独症儿童语言沟通、社会交往等8方面功能进行了评估,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孤独症患病率。结果孤独症患病率为2.67‰,男童患病率(4.07‰)高于女童(1.14‰),最高为4岁男童患病率(6.54‰)。孤独症儿童常见功能障碍依次为语言沟通障碍(95.4%)、社会交往(93.1%)、认知(87.7%)、生活自理(84.6%)、感知觉(83.1%)、情绪与行为(75.3%)、精细动作(72.3%)和粗大动作障碍(68.4%)。结论除语言沟通和社会交往障碍外,绝大部分孤独症患儿还同时有多项其他功能障碍。利用已有资料获得的汕头市中心城区3~6岁儿童孤独症患病率与我国其他类似地区基于社区的抽样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提示在康复训练体系较完善地区,重视已有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可为相关部门规划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2.
目的:了解中国南方部分地区19932005年单胎足月经产妇剖宫产和孕妇要求剖宫产的流行状况和变化趋势。方法:资料源于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围产保健监测系统,研究对象为19932005年浙江和江苏两省21市(县)单胎足月经产妇191 058名,用趋势卡方检验探讨剖宫产及孕妇要求剖宫产率的时间变化趋势。结果:监测地区19931995年、19962000年、20012005年剖宫产率依次为13.1%、28.3%、50.4%(χ2趋势=17 829.0,P<0.001),孕妇要求剖宫产率依次为0.6%、3.8%、12.9%(χ2趋势=7 729.0,P<0.001)。对20012005年资料进一步分析发现,有既往剖宫产史者再剖宫产率为97.5%;无既往剖宫产史者初次剖宫产率为40.3%,孕妇要求剖宫产率为14.4%(占初次剖宫产的35.9%)。结论:监测地区13年间单胎足月经产妇剖宫产和孕妇要求剖宫产率均显著上升;经产妇初次剖宫产率之高,尤其是孕妇要求剖宫产占初次剖宫产比重之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3.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维生素D(vitamin D, VD)的主要作用是调节人体钙、磷代谢,维持骨骼正常发育.近年研究表明,VD是一种有广泛生物效应的内分泌激素,不仅与人体骨骼发育有关,而且还与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众多疾病的发生有关[1].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孕晚期妇女静脉血与新生儿脐带血血浆维生素A(vitamin A,Vit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2009年5月至6月在河北省元氏县和乐亭县募集孕妇688例,采集产前静脉血和新生儿脐带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视黄醇浓度,用以反映VitA水平。根据产前静脉血血浆视黄醇浓度,孕妇VitA营养状态分为缺乏(<0.70 μmol/L)、边缘性缺乏(0.70~<1.05 μmol/L)、充足(≥1.05 μmol/L)。根据脐带血血浆视黄醇浓度,新生儿VitA营养状态分为缺乏(<0.35 μmol/L)、边缘性缺乏(0.35~<0.70 μmol/L)、充足(≥0.70 μmol/L);将脐带血血浆视黄醇浓度低于第10百分位数定义为新生儿VitA相对缺乏。新生儿与孕妇血浆视黄醇浓度比值定义为VitA胎盘转运系数。采用多元分式多项式(multivariable fractional polynomials,MFP)模型和Pearson相关探讨孕妇与新生儿血浆VitA水平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孕妇VitA营养状态对新生儿VitA缺乏的影响,采用MFP模型和Spearman相关探讨孕妇VitA水平与胎盘转运系数的关系。结果 孕晚期妇女视黄醇平均浓度为(1.15±0.30)μmol/L,VitA缺乏率和边缘性缺乏率分别为4.5%和37.8%;新生儿视黄醇平均浓度为(0.78±0.13)μmol/L,无VitA缺乏,边缘性缺乏率为28.2%。调整孕妇年龄、体重指数等因素后,孕妇与新生儿VitA水平间呈线性正向剂量-反应关系(幂参数=1,P<0.05), Pearson相关系数为0.13(P<0.01)。与VitA充足组孕妇相比,缺乏组(crude OR=2.20,95%CI:1.04~4.66)和边缘性缺乏组(crude OR=1.43,95%CI:1.01~2.02)分娩VitA边缘性缺乏新生儿的风险显著升高,但多因素调整后,上述效应不再有统计学意义;VitA缺乏组孕妇分娩VitA相对缺乏新生儿的风险在调整多因素前后均显著增加(crude OR=3.02,95%CI:1.21~7.50;adjusted OR=2.76,95%CI:1.05~7.22)。孕妇VitA水平与VitA胎盘转运系数间呈非线性负向剂量-反应关系(幂参数=-0.5,P<0.05),调整后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2(P<0.001)。结论 孕晚期妇女与新生儿血浆VitA水平呈正向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提示孕妇VitA营养状态影响新生儿VitA储存水平。  相似文献   
75.
目的:描述中国新生儿出生特征,并评价应用移动终端采集妇幼健康基础信息和开展相关流行病学研究的可行性。方法:2016年6月至2017年1月,在全国23个省份166家助产机构募集孕产妇,应用手机终端自填式问卷采集分娩方式、孕周和出生体质量等基础信息,描述剖宫产、早产、出生体质量、身长和头围等常用妇幼健康指标的发生率或平均水平。与2005年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标准、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生长发育标准以及2014年中国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标准比较,评价数据的可信性。结果:调查产妇9 986名,其中35岁及以上者占11.7%,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70.2%。剖宫产、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的发生率依次为38.1%、4.5%、2.2%和7.8%;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3.33±0.44) kg [男(3.36±0.44) kg,女(3.29±0.43) kg],身长(50.97±2.32) cm [男(51.04±2.32) cm,女(50.89±2.32) cm],头围(33.99±1.56) cm [男(34.01±1.57) cm,女(33.97±1.55) cm]。与不同时期全国数据比较显示,剖宫产率和足月儿胎龄别出生体质量接近2014年全国水平,平均出生体质量和身长高于2005年中国生长发育标准、也高于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生长发育标准。结论:男、女婴出生体质量较10年前的全国数据分别增加40 g和80 g,身长分别增加0.6 cm和1.3 cm,头围则与10年前相近,提示10年来我国新生儿体质状况明显改善,同时,信息化的发展可能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76.
目的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评价分娩方式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关联. 方法 依托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围生保健监测系统,随机抽取1993-1994年出生儿童2 402名,于2000年12月-2001年7月采用“感觉统合能力发展量表”,从前庭平衡、触觉防御、本体感平衡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评价儿童感觉统合功能.分娩方式源自围生监测系统,以阴道助产和剖宫产为暴露组,以阴道自然分娩为非暴露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估计阴道助产和剖宫产与感觉统合各维度失调关联程度. 结果 前庭平衡、触觉防御、本体感平衡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感觉统合失调率依次为14.8%、11.9%、9.1%和14.1%.调整母亲年龄、文化程度等混杂因素后,与阴道自然分娩儿童相比,阴道助产儿童四个维度失调OR范围1.21~1.44,剖宫产儿童四个维度OR范围1.01~1.27,可信区间均包含1.00.按性别分层分析发现,阴道助产和剖宫产男童四个维度失调OR范围分别1.00~1.42和0.98~1.00,且部分OR可信区间下限均包含1.00;阴道助产和剖宫产女童四个维度失调OR范围分别1.20~2.32和1.04~1.71,且部分OR可信区间下限大于1.00. 结论 阴道助产和剖宫产对男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风险无影响,但有增加女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风险的可能.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根据不同参考范围,描述双胎妊娠孕妇孕早期甲状腺功能异常情况,并探究其与早产的关联性。方法: 以2017年3月至2020年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募集的双胎妊娠孕妇为对象,根据Siemens公司生产的检测试剂盒标识的普通成人甲状腺激素参考范围、既往研究建立的单胎妊娠特异甲状腺激素参考范围和双胎妊娠特异甲状腺激素参考范围,描述孕妇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情况;根据Siemens公司生产的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试剂盒标识的参考范围,描述孕妇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情况;先后以所有参考范围均判定正常的孕妇、双胎特异参考范围判定正常且甲状腺自身抗体阴性的孕妇为对照,采用多变量对数二项式模型分析甲状腺功能与早产的关联性。结果: 共纳入双胎妊娠孕妇570例,根据普通成人、单胎和双胎参考范围的甲减检出率依次为1.2%、1.6%和3.5%,甲亢检出率依次为32.6%、18.1%和1.1%。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与根据三种参考范围判定均正常的孕妇相比,根据双胎特异参考范围判定为甲亢者的早产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调整相对危险度(adjusted relative risk,ARR)为1.4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1.14~1.75],根据双胎特异参考范围判定为正常但根据单胎特异参考范围判定为甲亢者(ARR=1.00,95%CI:0.81~1.25)和仅根据普通成人参考范围判定为甲亢者(ARR=1.06,95%CI:0.85~1.32)的早产发生风险均未见显著增加;根据普通成人或单胎特异参考范围判定为甲减者(ARR=1.40,95%CI:0.88~2.22)和仅根据双胎特异参考范围判定为甲减者(ARR=1.53,95%CI:1.03~2.28)的早产发生风险均临界显著或显著增加。综合双胎特异参考范围判定结果与甲状腺自身抗体情况进一步分析发现,与双胎特异参考范围判定为正常且甲状腺自身抗体阴性者相比,单纯甲减者、单纯抗体阳性者以及甲减合并抗体阳性者的早产发生风险均临界显著或显著增加,ARR依次为1.46(95%CI:0.93~2.27)、1.32(95%CI:1.15~1.52)和1.78(95%CI:1.30~2.44)。结论: 根据普通成人或单胎特异参考范围判定双胎妊娠孕妇孕早期甲状腺功能可能会漏诊甲减、误诊甲亢,甲减漏诊孕妇早产发生风险高于甲状腺功能正常孕妇,甲亢误诊孕妇早产发生风险与甲状腺功能正常孕妇相仿,表明亟待建立与推广双胎妊娠特异性甲状腺功能指标参考范围;此外,对双胎妊娠甲减孕妇进行产前诊断和治疗时还应考虑甲状腺自身抗体情况。  相似文献   
78.
剖宫产是产科处理高危妊娠的重要手段,然而过度使用剖宫产术并不能持续改善母婴健康结局[1]。近30年来,剖宫产率在世界范围内普遍上升,并远超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推荐的上限15%[2-3]。我国剖宫产率居世界最高水平,2011年为54.9%[4],有些地区或医院甚至高达80%[5]。高剖宫产率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合理控制剖宫产也成社会共识。2015年WHO再次发表声明称:不需过分追求理想剖宫产率,而要尽力提供临床必要的剖宫产[6]。了解我国剖宫产术临床必要情况,对控制剖宫产率回归合理水平有重要意义。为此,本课题组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在3所妇幼保健院典型调查了1 608名剖宫产妇女,分析剖宫产术临床必要情况及其特征,为制定控制剖宫产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9.
目的 了解中国北方农村地区孕晚期妇女及其新生儿的血浆叶酸水平,并评价两者的关联性.方法 2009年5-6月在河北省元氏和乐亭县募集孕妇并观察至分娩.募集时收集一般资料,临产前采集孕妇静脉血,分娩时采集新生儿脐带血,获得资料完整的孕妇与新生儿437对.采用微生物法检测血浆叶酸.孕妇血浆叶酸缺乏定义为血浆叶酸<6.8 nmol/L,低于脐带血血浆叶酸水平第10百分位数者定义为新生儿叶酸相对缺乏.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血浆叶酸水平,x2检验比较血浆叶酸缺乏率;采用logistic回归估计孕妇血浆叶酸缺乏与否与新生儿血浆叶酸相对缺乏的发生风险,进一步按孕妇血浆叶酸水平的五分位数分5组,采用线性回归探讨孕妇与新生儿两者的血浆叶酸水平是否存在剂量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描述新生儿和孕妇血浆叶酸水平的比值和孕妇血浆叶酸水平的关系.结果 孕晚期妇女血浆叶酸平均水平为8.0(95%CI:7.6~8.5)nmol/L,缺乏率为29.3%;新生儿血浆叶酸平均水平为24.0(95%CI:23.1 ~25.0) nmol/L,缺乏率为0.9%.新生儿血浆叶酸水平是孕妇的3.0倍(t=32.519,P<0.01);新生儿血浆叶酸缺乏率远低于孕妇(x2=137.2,P<0.01).调整年龄、体重指数、地区、职业和文化程度后,孕妇血浆叶酸缺乏组的新生儿叶酸相对缺乏的发生风险是正常组的1.96(95%CI:1.02 ~ 3.80)倍;新生儿血浆叶酸水平随孕妇血浆叶酸水平的升高而上升(趋势检验P<0.05).新生儿和孕妇血浆叶酸水平的比值与孕妇血浆叶酸水平呈负相关(r=-0.810,P<0.001).结论 中国北方农村新生儿叶酸营养状况远好于孕晚期妇女;孕晚期妇女与新生儿血浆叶酸水平间存在剂量梯度关系;胎盘对叶酸的主动转运能力随着孕妇血浆叶酸水平的降低而增加.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孕晚期妇女静脉血与新生儿脐带血血浆维生素A(vitamin A,Vit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2009年5月至6月在河北省元氏县和乐亭县募集孕妇688例,采集产前静脉血和新生儿脐带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视黄醇浓度,用以反映VitA水平。根据产前静脉血血浆视黄醇浓度,孕妇VitA营养状态分为缺乏(<0.70 μmol/L)、边缘性缺乏(0.70~<1.05 μmol/L)、充足(≥1.05 μmol/L)。根据脐带血血浆视黄醇浓度,新生儿VitA营养状态分为缺乏(<0.35 μmol/L)、边缘性缺乏(0.35~<0.70 μmol/L)、充足(≥0.70 μmol/L);将脐带血血浆视黄醇浓度低于第10百分位数定义为新生儿VitA相对缺乏。新生儿与孕妇血浆视黄醇浓度比值定义为VitA胎盘转运系数。采用多元分式多项式(multivariable fractional polynomials,MFP)模型和Pearson相关探讨孕妇与新生儿血浆VitA水平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孕妇VitA营养状态对新生儿VitA缺乏的影响,采用MFP模型和Spearman相关探讨孕妇VitA水平与胎盘转运系数的关系。结果 孕晚期妇女视黄醇平均浓度为(1.15±0.30)μmol/L,VitA缺乏率和边缘性缺乏率分别为4.5%和37.8%;新生儿视黄醇平均浓度为(0.78±0.13)μmol/L,无VitA缺乏,边缘性缺乏率为28.2%。调整孕妇年龄、体重指数等因素后,孕妇与新生儿VitA水平间呈线性正向剂量-反应关系(幂参数=1,P<0.05), Pearson相关系数为0.13(P<0.01)。与VitA充足组孕妇相比,缺乏组(crude OR=2.20,95%CI:1.04~4.66)和边缘性缺乏组(crude OR=1.43,95%CI:1.01~2.02)分娩VitA边缘性缺乏新生儿的风险显著升高,但多因素调整后,上述效应不再有统计学意义;VitA缺乏组孕妇分娩VitA相对缺乏新生儿的风险在调整多因素前后均显著增加(crude OR=3.02,95%CI:1.21~7.50;adjusted OR=2.76,95%CI:1.05~7.22)。孕妇VitA水平与VitA胎盘转运系数间呈非线性负向剂量-反应关系(幂参数=-0.5,P<0.05),调整后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2(P<0.001)。结论 孕晚期妇女与新生儿血浆VitA水平呈正向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提示孕妇VitA营养状态影响新生儿VitA储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