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急性脑出血继发缺血半暗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急性脑出血后血肿周边和远隔部位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脑血流下降,其下降程度可能与血肿的大小、部位及出血时间有关。动物实验已证明,血肿周边可出现缺血半暗带,但在临床试验中并未取得一致结论。弥散加权成像和质子磁共振频谱等成像技术有助于显示血肿周边缺血半暗带,以指导临床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52.
53.
<正>脑膜瘤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衍生物,多来自蛛网膜细胞及含蛛网膜成分组织,脑室内脑膜瘤来自脑室内脉络丛,也可来自硬脑膜成纤维细胞和软脑膜细胞,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浆CXCL12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以及血浆CXCL12水平与相对水肿体积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4例,于发病24小时内、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CXCL12水平,选择同期2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mRS评分将脑出血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于发病24小时内、第3天和第7天根据颅脑CT计算相对水肿体积。结果脑出血组24小时内血浆CXCL12水平(19.85±1.84)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11.34±2.23)μg/L,P0.01。脑出血组血浆CXCL12水平在第3天时快速上升(22.56±1.56)μg/L,在第7天达高峰(23.38±1.53)μg/L,在第14天时下降(22.64±1.78)μg/L。预后良好组与整体的变化趋势一致,预后不良组血浆CXCL12水平在第14天时未见下降;两组血浆CXCL12水平在第7天时和第14天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5和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第3天和第7天血浆CXCL12水平与相对水肿体积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631,P0.01)和(r=0.435,P0.05)。结论血浆CXCL12水平在脑出血后明显升高,持续性CXCL12水平升高的患者预后较差。动态检测血浆CXCL12水平能够为脑水肿的评估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5.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小板CD62p和CD42b表达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小板 CD62 p和 CD42 b表达的动态变化 ,探讨急性脑出血的合理治疗方案。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术 ( FCM) ,对 3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早期 ( 72 h内 )及治疗 1周后血小板 CD62 p和 CD42 b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与健康人比较 ,脑出血患者发病早期血小板 CD62 p的表达量明显增加 ( P<0 .0 0 1 ) ,CD42 b的表达量明显减少 ( P<0 .0 0 1 ) ;脑出血患者治疗 1周后与发病早期比较 ,血小板 CD62 p的表达量明显增加 ( P<0 .0 5 ) ,CD42 b的表达量明显减少 ( P<0 .0 5 )。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现血小板活化现象 ,治疗后血小板活化程度增加 ,提示脑出血患者应适当应用改善脑循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56.
结核性结膜炎并发截瘫5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7.
老年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病因及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老年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病因及神经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及健康查体中的受检对象进行CT或MRI检查,以发现确认陈旧性梗死灶,并询问病史以排除以往有症状性脑卒中,同时进行影像学分类及病因追查.结果 影像学改变分为两类:一类是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占90.05%;另一类是无症状性小梗死,占9.5%.前者梗死部位多在基底节、内囊、脑干,后者多在脑叶,其病因主要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糖尿病及冠心病伴房颤等.结论 老年人无症状性脑梗死以腔隙性梗死为多,认为CT及MRI是确认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唯一检查方法;对高危因素的老年人进行普查和积极对因治疗对预防无症状性脑梗死或症状性脑梗死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动静脉联合溶拴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1例发病在6h内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静脉联合动脉溶裣组(组Ⅰ)共46例;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组(组Ⅱ)35例.联合组先静脉滴注尿激醇1万U/kg,再选择病变动脉给尿激酶0.5万U/kg#动脉组单纯病变动脉灌注尿激酶1万U/kg.术前及术后24h、3d、30d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评价神经缺损功能和Barthei指数(B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溶栓24h、3d后ESS评分组Ⅰ为83±24、88±26;组Ⅱ为 77±29,81±24溶栓后3d、,30dBl指数评分组Ⅰ为71.5±25.9,82.5±27组Ⅱ为61.5±22.3,72.0±31.6,治疗后有效率;组Ⅰ为86.7%,组Ⅱ为77.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分别有3例和2例患者溶检后CT显示颅内出血征象.无明显差异.结论 起病6h内,动静脉联合溶栓提高急性脑梗死的溶橙疗效,安全性与动脉溶栓相似.  相似文献   
59.
目的 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脑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a(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a)的表达与脑水肿形成的关系。方法 选择行高血压性脑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32例,选取手术过程中获得的血肿周围脑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缺氧诱导因子-1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根据头颅CT测量血肿周围脑水肿带的大小,用双盲法对染色结果及脑水肿的体积进行分析。结果 出血4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即可见散在HIF-1a表达的神经元[(2.8±0.8)个/高倍视野],24~48h时达到高峰[(12.5±3.9)个/高倍视野],48~72h高表达持续存在[(12.2±1.8)个/高倍视野];HIF-1a的表达与VEGF(r=0.76,t=6.37,P〈0.01)、脑水肿体积(r=0.64,t=4.56,P〈0.01)成正相关性。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HIF-1a的表达与脑水肿的形成有关,HIF-1a可能通过诱导、调控VEGF的表达促进脑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60.
头面部是人体的暴露部位,烧伤后很容易引起组织毁损及吸入性损伤。即使是创面愈合以后也往往有面部器官功能障碍和面容畸型的后遗症,因此头面部烧伤感染的防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