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6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47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刘展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1910-1911
目的:观察亮丙瑞林和曲普瑞林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选择从2010年2月~2011年2月在我院诊断为子宫肌瘤患者104例,随机分为亮丙瑞林治疗组(n=52)和曲普瑞林治疗组(n=52),共治疗3个月。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子宫与肌瘤体积,血清垂体激素和性腺激素水平以及血红蛋白和血清铁含量。结果:治疗前后子宫及最大子宫肌瘤体积比较发现,两组均明显减小(t=2.938,P=0.005;t=3.012,P=0.004)。两组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和孕激素(P)差异不明显。而亮丙瑞林组雌二醇治疗后显著低于曲普瑞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P=0.031)。且治疗前后两组血红蛋白和血清铁含量均显著增高,而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两种药物临床疗效确切,治疗效果相当,亮丙瑞林降低血清E2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2.
目的:从分子水平揭示CD4^+ T淋巴细胞表达D1受体和D5受体mRNA的现象,探讨这些受体在调节CD4^+ T淋巴细胞功能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分离和纯化小鼠淋巴结CD4^+ T淋巴细胞.用抗CD3/CD28抗体刺激活化CD4^+ T淋巴细胞,并用D1样受体激动剂SKF38393、拮抗剂SCH23390分别作用于CD4^+ T淋巴细胞,然后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CD4^+ T淋巴细胞上D1受体和D5受体mRNA的表达,Th1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T-box expressed in T cells,T-bet)和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表达,Th2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GATA binding protein 3(GATA 3)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的表达,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retinoid acid-related orphan receptor gammat,RoR γt)和细胞因子IL-17、IL-22的表达.结果:D1样受体激动剂SKF38393(10^-8和10^-7 mol/L)作用于CD4^+ T淋巴细胞后,CD4^+ T淋巴细胞表达D1样受体mRNA增高,IFN-γ的表达降低,GATA 3、IL-4的表达增高,但T-bet、RoR γt、IL-17和IL-22的表达没有变化,SCH23390(10^-7 mol/L)能阻断SKF38393的这些作用.结论:CD4^+ T淋巴细胞能表达多巴胺D1样受体,CD4^+ T淋巴细胞上D1样受体的激活可促进CD4^+ T淋巴细胞向Th2细胞分化、抑制Th1细胞功能及增强Th2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03.
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下的结直肠外科快速康复流程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目的了解结直肠外科快速康复流程的概念内容和存在的问题。方法收集近年国外有关结直肠外科领域中快速康复流程建设及相关基础研究的文献并作综述。结果快速康复流程以多种新技术、新理念结合形式起到了促进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作用,对促进外科理念变革和提高整体质量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结论结直肠手术后快速康复流程也是多学科团队协作的另一种模式,其核心是通过设计相关临床路径和实施微创化、规范化的手术程序,以维护患者良好生理基础来达到减少并发症和缩短住院时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评价结直肠外科快速康复模式(FT)对加速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康复的作用。方法将83例直肠癌择期手术病例随机分为2组,围手术期管理分别接受快速康复模式(即简化肠道准备、手术前夜允许进普通饮食、术后不待肛门排气即拔除胃管并恢复饮食、术后强制早期活动、不常规放置引流管及早期拔除尿管等;FT组,44例)和传统模式(对照组,39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30d内手术并发症和再入院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术式、合并症、肿瘤TNM分期等变量的构成比及年龄、手术时间、失血量等计量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T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7±2.6)d,较对照组的(8.9±2.8)d显著缩短(P〈0.01);其术后30d内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再入院率两组比较P=0.326.FT组未见升高。结论结直肠外科快速康复模式用于择期直肠癌围手术期临床管理,可加速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无框架立体定向下穿刺引流术治疗少量深部脑内血肿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54例(15~30 mL)深部脑出血患者,采用神经导航无框架立体定向下穿刺引流术治疗的28例患者为研究组;采用保守治疗的26例患者为对照组。以治疗1周后GCS评分、1个月后mRS评分及3月后ADL评分为疗效及预后评价指标,并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后的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在1周后血肿清除率、1周后GCS评分、1个月后mRS评分、3月后ADL分级方面均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研究组(P <0.05),研究组再出血率、脑积水发生率与对照组相似(P>0.05)。结论 对于存在神经功能障碍的少量深部脑出血患者,可应用神经导航无框架立体定向引流术治疗,促进早期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术前影像学特征对cⅠA期磨玻璃为主型肺腺癌肺泡腔内播散(spread through air spaces,STAS)的预测价值,为早期磨玻璃为主型肺腺癌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2018年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68例cⅠA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磨玻璃为主型早期肺腺癌患者3...  相似文献   
107.
腹腔镜结肠直肠癌切除术1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展  张抒 《消化外科》2002,1(4):271-273
目的:评价腹腔镜下结肠直肠癌切除术的可行性,提高并深入对其的认识。方法:1999-2001年我院对15例患采用了腹腔镜下结肠直肠癌切除术,对患的病灶资料、病理学资料、手术方式及随访结果进行总结。结果:按Dukes分期,A期1例,B期12例,C期2例;中分化管状腺癌3例,低分化管状腺癌2例,管状腺癌伴灶性癌1例,高分化乳头状腺癌1例,低分化腺癌7例,中分化腺癌1例;全腹腔镜下切除8例,腹腔镜辅助下切除6例,1例中转手术;其中保肛手术5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2年1例,1年4例,半年3例,3月内7例;死亡2例。结论:腹腔镜手术是较为成熟的技术,在结肠直肠癌切除术中具有微创外科的优点,可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效果,特别是TME及保肛手术更具有较突出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8.
109.
目的评价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9—2017-03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神经外科152例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中使用TSEP、BAEP监测的110例患者为观察组,未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42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有效率(含显效、好转)以及面瘫、眩晕、面部麻木及听力下降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有效率94.5%(104例),出现眩晕3例(3%);对照组术后有效率76.2%(32例),出现眩晕10例(23.8%),听力下降2例(4.8%),面部麻木5例(11.9%),面瘫1例(2.4%)。2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有效对术者实时预警,避免脑神经损伤,保障微血管减压术的效果,同时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0.
血流动力学因素在动脉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十分复杂;不仅涉及动脉壁的损害,还与血流动力学因素的改变有关。血流的剪切应力对动脉瘤的发生、发展具有直接的作用,且该剪切应力随心动周期而改变。此外,动脉分叉角度也与动脉瘤的形成密切相关.不适当的动脉成角可以明显增加动脉瘤的发生概率,且动脉瘤在治疗过程中也会出现血流动力学因素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