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768篇 |
免费 | 4728篇 |
国内免费 | 291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37篇 |
儿科学 | 1073篇 |
妇产科学 | 574篇 |
基础医学 | 3911篇 |
口腔科学 | 1046篇 |
临床医学 | 12058篇 |
内科学 | 6626篇 |
皮肤病学 | 1048篇 |
神经病学 | 2166篇 |
特种医学 | 321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0篇 |
外科学 | 5629篇 |
综合类 | 23960篇 |
预防医学 | 9912篇 |
眼科学 | 792篇 |
药学 | 9879篇 |
165篇 | |
中国医学 | 9982篇 |
肿瘤学 | 26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46篇 |
2023年 | 2026篇 |
2022年 | 2377篇 |
2021年 | 3028篇 |
2020年 | 2339篇 |
2019年 | 2142篇 |
2018年 | 2042篇 |
2017年 | 1392篇 |
2016年 | 1671篇 |
2015年 | 1786篇 |
2014年 | 4189篇 |
2013年 | 3790篇 |
2012年 | 4554篇 |
2011年 | 4929篇 |
2010年 | 4663篇 |
2009年 | 4591篇 |
2008年 | 4561篇 |
2007年 | 4319篇 |
2006年 | 4067篇 |
2005年 | 3940篇 |
2004年 | 3548篇 |
2003年 | 3274篇 |
2002年 | 2870篇 |
2001年 | 2744篇 |
2000年 | 2410篇 |
1999年 | 1972篇 |
1998年 | 1767篇 |
1997年 | 1643篇 |
1996年 | 1504篇 |
1995年 | 1433篇 |
1994年 | 1300篇 |
1993年 | 931篇 |
1992年 | 849篇 |
1991年 | 756篇 |
1990年 | 718篇 |
1989年 | 633篇 |
1988年 | 591篇 |
1987年 | 506篇 |
1986年 | 485篇 |
1985年 | 424篇 |
1984年 | 321篇 |
1983年 | 322篇 |
1982年 | 256篇 |
1981年 | 246篇 |
1980年 | 156篇 |
1979年 | 95篇 |
1978年 | 36篇 |
1977年 | 46篇 |
1965年 | 27篇 |
1959年 | 3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2.
目的采用尿干化学分析仪、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液红细胞,人工显微镜复检,对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同时进行疾病的符合程度分析。方法随机收集1233例临床患者新鲜中段尿液标本,采用尿干化学分析仪、尿沉渣分析仪,分别对尿液中的红细胞进行检测,用显微镜进行人工复检,并对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同时进行疾病的符合程度分析。结果尿干化学法检测红细胞阳性符合率为89.13%,阴性符合率为98.11%,假阴性率为10.87%,假阳性率为1.89%。尿沉渣自动分析仪法检测红细胞阳性符合率为79.79%,阴性符合率为98.47%,假阴性率为20.21%,假阳性率为1.53%。各年龄组三种方法检测结果显示,60岁以上年龄段组干化学法阳性率为40.63%、尿沉渣仪法阳性率为42.77%、显微镜复检法阳性率为40.21%,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组别。性别分组不同的三种方法检测结果显示,男性组干化学法阳性率为41.07%、尿沉渣仪法阳性率为37.95%、显微镜复检阳性率为38.62%,而女性组干化学法阳性率为58.93%、尿沉渣仪法阳性率为62.05%、女性组显微镜复检阳性率为61.38%。由此可见女性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男性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尿干化学分析仪、尿沉渣分析仪法检测尿液中的红细胞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的结果,需要结合显微镜进行人工复检,才能提高检验的准确率,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23.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导致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声动力疗法(Sonodymanic Therapy,SDT)是一种无创伤靶向性新型物理治疗方法,对AS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SDT的根本机制是通过产生ROS来调控下游的信号通路并发挥治疗作用。目前发现的SDT治疗AS的主要途径包括:①增加线粒体Bax/Bcl-2蛋白比例而激活Caspase-3,诱导斑块内巨噬细胞凋亡并抑制斑块炎症;②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激活细胞自噬,促进斑块内脂质流出;③通过调控T辅助(Th)细胞介导斑块内免疫调节,即降低由IFN-γ介导的Th1细胞应答同时增加Gata-3介导的Th2细胞分化,从而改善斑块内炎症环境。 相似文献
24.
新华网北京1月2日电(记者刘菊花)国家质检总局2日公布对肉类食品产品质量抽查结果,在北京、天津、辽宁、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等7个省、市33家企业的58种火腿肠类肉类食品中,抽样合格率为31.0%.本次抽查中暴露出肉类食品的五大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指针治疗失眠的理论和临床方案。方法:结合中医古代论述、现代临床治疗经验及研究进展,总结指针治疗失眠的取穴原则,并制订方案。结果:指针取穴原则包括治病求本,宁心安神;调节气机,和胃安神;重视头部,调整阴阳。结论:指针治疗失眠临床操作简便,具有一定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6.
正肠道菌群,是植在人体肠道内并长期与人体相互依存的细菌群,数量达100万亿之多,包括40多个菌属,400~500种菌种,重量相当于人的肝脏,占健康成人每日排出粪便的1/3到2/5。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的贡献可不小。肠道菌群四大贡献1.帮助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包括蛋白质、糖、脂肪、铁、钙及维生素D,合成维生素B、C、K、烟酸和叶酸等,维持正常的肠道运动。2.促进机体免疫。由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组成的膜菌群,通过占位保护、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吴茱萸末贴敷双侧涌泉穴对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下肢肿胀的效果。方法将68例需要接受TKA的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术后予常规治疗和一般护理措施,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醋调吴茱萸末用纱布包裹于术后第1 d晚上睡觉前贴敷于双侧涌泉穴,用胶带固定。在术后第1、3、5、7 d同一时间点测量患侧下肢不同部位(髌骨上10 cm、髌骨下10 cm)的周径以及患侧膝关节的屈曲度数(ROM),同时运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2组术后第1、3、5、7 d的疼痛程度。结果 2组患肢周径和ROM术后第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第3、5、7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第1、3、5、7 d VAS评分同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吴茱萸末贴敷双侧涌泉穴可以减轻患侧肢体的肿胀的程度,缩短肿胀持续的时间,增加ROM,并且还能缓解患者的疼痛,增加患者的舒适度,促进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价值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8.
应用牵张成骨术整复腭裂骨质缺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观察牵张成骨术整复腭裂过程中 ,新骨组织形成与改建活动的特点 ,探讨新骨生成的规律。方法 :家猫 14只为实验对象。其中 12只建立人工腭裂实验模型。实验组 (动物 10只 ) :以 0 .4mm× 2次 /d的速度与频率牵张整复腭裂缺损。于术后固定期 2、4、6、8及 12周 ,观察期结束前 6d ,各对 2只动物肌注四环素标记 ( 30mg/kg)。 6d后取标本 ,切片行荧光显微镜及组织学观察 ,并与实验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 (动物各2只 )结果对比。结果 :实验组标本牵张区新骨组织均为膜内成骨 ,由中央向外分为胶原纤维区、新骨形成区及改建成熟区 ;随时间发展 ,新生骨逐渐取代纤维组织并改建成熟。软组织也得到相应伸展。对照组裂隙无自行修复。结论 :应用牵张成骨术矫治腭裂骨质缺损 ,以原位产生新骨 ,增加骨量的方式推移骨运送盘封闭腭裂裂隙。在良好固定条件下 ,新骨形成与改建活跃 ,最终整复腭裂骨质缺损并适应功能需要 相似文献
29.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唇腭裂继发牙颌面畸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唇腭裂继发牙颌面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7月~2005年9月广东省口腔医院治疗的20例唇腭裂继发牙颌面畸形患者。20例患者均行术前及术后正畸治疗,单纯采用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前移者1例,单纯采用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者1例,行LeFortⅠ型截骨前移术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者15例,行LeFortⅠ型截骨前移术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 颏成型术者3例。17例患者在正颌手术前行牙槽裂植骨。结果经治疗患者上颌前移(5.5±1.2)mm,下颌后退(7.2±2.5)mm。患者唇颏关系改善明显,咬合关系良好,但大部分患者鼻部仍有塌陷及偏斜畸形。患者术前后语音状况经语音师评估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唇腭裂继发牙颌面畸形,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的容貌并取得良好的咬合关系。 相似文献
30.
涎腺多形性腺瘤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多形性腺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探讨其与该肿瘤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33 例多形性腺瘤中VEGF的表达和MVD,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VEGF在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涎腺(P<0.05);MVD在多形性腺瘤中的分布与正常涎腺组织无显著性差异(P>0.05);VEGF在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与MVD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VEGF有较高水平表达,MVD的分布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