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糖皮质激素治疗SARS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 2 0 0 3年 1月~ 5月在本院收治的 99例SARS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糖皮质激素多采用早期、小剂量、短疗程方案。激素组 4 6例 ,非激素组 5 3例。激素组与非激素组年龄与性别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 ) ;退热时间和肺部炎症吸收时间 ,激素组分别为 6 3±3 5天和 1 8 2± 7 8天 ,非激素组分别为 8 1± 3 2天和 2 1 7±8 9天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早期、小剂量、短疗程使用糖皮质激素能明显缩短SARS的病程 ,加快肺部炎症的吸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层粘蛋白、Ⅳ型胶原等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与慢性肝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278例慢性肝炎患者经肝脏活栓后常规病理检查,肝活检前同时采血检测血清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层粘蛋白、Ⅳ型胶原,结果应用x^2检验及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与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关系,透明质酸可反映中度以上慢性肝炎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且呈正相关;肝脏存在纤维化时层粘蛋白水平升高,与纤维化程度正相关;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水平升高与炎症活动度有关。结论 血清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层粘蛋白、Ⅳ型胶原可不同程度反映肝纤维纤维化程度,可作为血清肝纤维化检测指标,透明质酸更可反映肝硬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SARS病人住院后的体温变化规律,探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对SARS患者体温的影响。方法 测定94例SARS[分为激素治疗组(35例)和非激素组(59例)]和200例其他疾病[间质性肺炎(65例)、普通肺炎(78例)、上呼吸道感染(57例)]的体温,并观察激素治疗对SARS患者体温的影响。结果 4种疾病患者的平均体温均在住院后7日内有明显的下降患者(P<0.001),7日后平均体温波动较小,且基本在正常体温范围。SARS患者的体温在各个时间点均高于其他疾病(P<0.03),幅度在0.2~0.5℃之间。SARS体温的变化趋势与其他疾病相近(P=0.271)。在每日4个测体温时间,即6、10、14、18时,以14时的体温最高,显著高于其他3个时刻(P<0.001)。激素治疗前,SARS患者两亚组体温无显著差异(P=0.482),治疗后亦无显著差异(P=0.180)。SARS患者住院后的热程为(3.01±4.05)d、间质性肺炎患者为(1.68±3.19)d、普通肺炎为(2.09±2.40)d、上呼吸道感染者为(1.27±1.48)d。热程的整体检验有显著差异,SARS的热程最长。结论 住院后7d内,4种疾病患者每日体温以14时最高;SARS患者的体温显著高于其它疾病;SARS患者是否接受激素类药物治疗对体温影响不显著;SARS住院后的热程最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重组α-干扰素(r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干扰素中和抗体(NA)的发生率、阳性率,并分析影响NA产生的因素。方法对181例经肝穿刺活检证实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rIFN-α1b治疗,每次5 MU,每周3次,治疗时间6~37个月(中位数10.0月),自治疗第3个月起至治疗结束以抗病毒生物中和法每1~3个月检测血清NA。结果181例中61例产生NA,发生率33.7%。不同治疗时段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字2=98.051, P=0.000),阳性率与治疗时段正相关(r=0.855,P<0.001)。男性发生率(39.1%)高于女性(20.8%)(字2=5.622,P<0.02)。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年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纤维化程度分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草酰乙酸氨基转移酶、HBe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治疗时段诸因素中仅性别入选回归方程,提示男性较易发生NA。结论不同治疗时段NA发生率相同,阳性率随治疗时间延长升高;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 148例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监测治疗前后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148例患者经血浆置换治疗后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有效率为62.2%(92/148);临床症状无好转48例;死亡8例。治疗后TBil、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PT均低于治疗前,白蛋白和PTA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早期患者临床好转率为85.7%均高于中期的59.5%和晚期的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3次以上(包含3次)血浆置换的患者TBil下降幅度为65.93%高于连续3次以下的4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8例患者共进行血浆置换治疗436次,出现不良反应58次(13.30%)。结论血浆置换治疗肝功能衰竭疗效明显,连续多次治疗对降低TBil效果更好,治疗早、中期肝功能衰竭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总结跟骨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影像特点,提高跟骨恶性肿瘤影像学诊断正确率。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跟骨恶性肿瘤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9~72岁,中位年龄45岁。全部患者均行X线照片检查;CT检查20例,其中12例行增强扫描;MRI平扫+增强扫描18例,其中16行DWI检查。将全部影像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骨肉瘤8例,软骨肉瘤5例,纤维肉瘤及淋巴瘤和恶性骨巨细胞瘤各3例,尤文肉瘤和浆细胞瘤各2例,转移瘤1例。影像学表现为跟骨骨质破坏、瘤骨形成、骨膜异常、钙化、病理骨折及软组织肿块。结论①跟骨恶性肿瘤中骨肉瘤最常见。②跟骨恶性肿瘤影像学表现中以骨质破坏为主,瘤骨形成及骨膜异常、软组织肿块程度轻。③跟骨恶性肿瘤中,病理骨折多见且发生早,易合并出血。④跟骨恶性肿瘤的增强扫描中,跟骨内肿块与跟骨外软组织肿块强化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18.
干扰素中和抗体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应答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观察干扰素中和抗体(NA)对重组α干扰索(r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病毒学应答的影响。方法181例经肝穿刺活检证实的慢必乙型肝炎患者,给予rIFN-α 1b治疗,每次5MU,每周3次,疗程6~37个月(中位数10个月),疗程中每1~3个月以抗病毒生物中和法检测NA、以聚合酶链反应荧光定量测定HVV DNA、以Abbott EIA试剂检测乙型肝炎e抗原。结果NA产生率为33.7%。阳性者治疗结束时完全应答率显著低于阴性者(27.9%对45.0%,x^2=4.979,P=0.026),NA出现时间对疗效无显著影响,但NA出现时已获部分应答者(35例)完全应答率显著高于未获部分应答者(26例)(45.7%对3.8%,x^2=11.009,P=0.001),NA出现时血清HBV DNA水平低于20pg/ml且近3个月下降幅度超过60%者(16例)完全应答率显著高于NA出观时血清HBV DNA水平高于20pg/ml或虽低于20Pg/ml但近3个月下降幅度不足60%者(45例)(56.3%对20.0%,x^2=7.457,P=0.006)。结论NA可削弱或抵消rIFN-α抗HBV应答,NA出现时已获部分应答者及血清HBV DNA水平低于20pg/ml且近3个月下降幅度超过60%者完全应答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糖化白蛋白-脂质体交联物(简称交联物)作为肝脏靶向性药物载体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生物化学技 术合成交联物并对大鼠进行体内实验,了解交联物在动物肝脏的聚集量以及预先注射乳糖化白蛋白对交联物肝脏聚集 性的抑制作用;比较交联物、普通脂质体分别包裹的 α-干扰素及游离 α-干扰素在 2.2.15细胞中的抗乙型肝炎病毒效 应。结果交联物在肝脏的聚集量是脾脏的2倍以上,是其他脏器的4-9倍;预先注射乳糖化白蛋白后交联物的肝脏聚 集性减弱,与脾脏聚集量无显著差异;交联物包裹干扰素后抗乙肝病毒效应较普通脂质体包裹的干扰素及游离干扰素 显著提高,相当于普通脂质体干扰素1/4剂量、游离干扰素1/8剂量的抗病毒效应。结论文联物通过去唾液酸糖蛋白受 体实现肝脏聚集性,可望成为理想的肝脏靶向性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20.
超声波检查对肝脏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目的 了解超声波检查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价值及其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63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经皮肝脏穿刺活检术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同时行空腹肝脏B型超声波检查肝硬化声像、门静脉主干和脾静脉宽度及脾脏肿大,检查结果经 t检验、x2检验确定统计学意义。结果 263例患者中 60例为早期肝硬化,超声波检查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灵敏度 52.5%,特异度 88.3%,误诊率 11.70%,漏诊率 47.5%,约登指数 0.508;肝纤维化S1、S2、S3、S4期的门静脉主干宽度分别为(10.93± 1.25)mm、(11.35±1.06)mm、(11.29± 1.52)mm及(11.48±1.25)mm,其中以与S1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脾静脉宽度分别(6.518±2.033)mm、(7.190±1.569)mm、(7.444±1.805)mm及(8.406±2.227)mm,其中 S4与 S2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脾脏肿大发生率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增加。结论 超声波检查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敏感度亟待提高,不足以作为早期肝硬化的常用诊断方法;门静脉主干、脾静脉宽度及脾脏肿大发生率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