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药学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PEG)提高沙眼衣原体(CT)细胞培养灵敏度的方法。方法 使用含有PEG的生长培养基增殖CT标准株,用碘染色法检测CT。并对100例新生儿肺炎鼻咽部标本CT进行检测。结果 用含7%PEG的生长培养基培养增殖的CT是不含PEG生长培养基的1.5~2.5倍。用于临床检测新生儿肺炎鼻咽部标本,包涵体数目明显增多。结论 在CT细胞培养中应用PEG,可提高检测CT的灵敏度。含7%PEG的生长培养基最适合增殖CT。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敏感性和特异性好的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感染的诊断方法.方法:肺炎患儿鼻咽拭子标本分别经细胞培养及质粒探针连接酶链反应分析;计算TC和G-LCR法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两种方法在检测CT感染中的差异.结果:按扩大金标准,真阳性共49例,阴性共344例.TC法假阴性12例,配对χ2检验显示:G-LCR-ELISA与TC比较差异显著,G-LCR优于TC.结论:LCR方法是一种快速而准确的检测CT方法,LCR法敏感性高于TC,LCR法特异性高.  相似文献   
33.
ESBLs耐药菌株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为了研究超广谱 β-内酰胺酶 (extendspectrum β-lactamase ,ESBLs)耐药菌株在儿科病房的分子流行情况 ,及时切断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 ,预防医院感染可能引起的暴发流行。方法 :对新生儿科、呼吸科、心脏内科、肾脏科、血液科以及儿童外科、ICU住院患儿进行痰、脐分泌物、脓、咽拭子培养 ,菌体药物敏感实验。分离筛选出ESBLs大肠埃希氏和肺炎克雷伯氏菌54株 ,进行质粒提取琼脂糖电泳分析。结果 :ESBLs在各科所占的百分率分别为46.3 %、12.9 %、5.6 %、12.9 %、5.6 %、11.1 %、5.6 %。在质粒谱的分析中发现有3种质粒谱带 ,新生儿科ESBLs菌所占比例较大 ,均有2株为相同质粒谱。结论 :新生儿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存在着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34.
吕楠  蒋莉  刘官信 《医学争鸣》2009,30(16):1448-1451
目的:研究胎鼠海马神经干细胞(NPCs)体外培养方法、了解其分化及超微结构特点.方法:分离胎鼠海马NPCs,应用机械分离法将海马组织制成单细胞悬液,用含有bFGF和EGF的无血清培养基培养,传代后用含血清培养基促分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NPCs及其分化后的子代神经细胞进行鉴定,并在电镜下观察分化后细胞的形态结构特征.结果:海马NPCs在无血清培养基中悬浮成球,贴壁后,细胞逐渐从细胞球向周围迁移分化.体外培养胎鼠海马NPCs表达巢蛋白(nestin),在体外可诱导分化产生分别表达Tuj-1和GFAP的神经细胞.电镜观察到分化后的神经细胞及突起相互间排列、具有各种细胞器结构,可见细胞间紧密连接,完整的突触结构.结论:采用无血清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生长因子的培养技术,可培养出在体外稳定增殖并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大鼠胚胎NPCs.  相似文献   
35.
背景:研究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条件和技术,进一步提高诱导分化率、细胞纯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应用意义。目的:建立体外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模型,为体外研究心肌细胞发育提供合适的实验方法。方法:采用悬滴-悬浮-贴壁三步法(悬滴三步法)对未分化的胚胎干细胞进行体外诱导分化培养,并按诱导剂的不同分为6组,Ⅰ组:丹参+5-氮杂胞苷;Ⅱ组:丹参+维甲酸;Ⅲ组:5-氮杂胞苷;Ⅳ组:丹参;Ⅴ组:维甲酸;Ⅵ组:阴性对照。诱导剂加入后9d,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拟胚体α-actinin、myosin、α-actin的表达。结果与结论:诱导剂加入后第2天,倒置显微镜下见拟胚体自发性收缩,每个拟胚体可有1个或多个收缩中心。免疫细胞化学示心肌特异性结构蛋白α-actinin、myosin、α-actin均成阳性表达。Ⅰ组心肌细胞的分化率最高,与Ⅱ、Ⅵ组心肌细胞分化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Ⅲ、Ⅳ、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显示悬滴三步法联合中药丹参与5-氮杂胞苷为诱导剂,可提高体外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分化率。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离体培养并与去抗原牛松质骨复合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去抗原牛松质骨(BCB)制成MSCs/BCB复合物;采用同种异体大鼠桡骨干5mm节段性骨缺损动物模型,通过X线放射学、组织学、生物力学检测对比研究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术后2、4、8、14、18周实验组与实验对照组经放射学检查评价新骨生成有显著性差异。术后组织学检查新骨生成速度、生成量均有显著性差异。18周经生物力学实验检测,实验组与实验对照组新骨生成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标本与正常基本一致。空白对照组各时间点均无新骨形成,最后缺损由纤维组织充填。结论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骨组织工程中适宜的种子细胞。去抗原牛松质骨是可以选择的细胞载体。MSCs/BCB复合物植入修复骨缺损效果明显优于单纯BCB植入。  相似文献   
37.
38.
背景:近年来通过细胞移植修复扩张型心肌病受损心肌、提高心功能已成为研究热点,但细胞移植后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仍有待观察。目的:观察同种异体体内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对扩张型心肌病模型兔心功能、结构及电生理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01/2006—05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科研究所电生理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43只新西兰白兔,体质量3.0~3.5kg,雌雄不拘。阿霉素为浙江海正医药公司产品,生产批号为050307。SSD-5000超声诊断仪为日本Aloka生产,RM6240多导电生理记录仪为成都仪器厂生产。方法:①摸球法将实验兔随机分为正常组(n=12),细胞移植组(n=13),模型组(n=13),后两组实验兔参考Amoda等的方法采用阿霉素诱导扩张型心肌病模型,每次1mg/kg,每周2次,连续8周,正常组不造模。获取剩余5只实验兔骨髓原液,用贴壁筛选法分离、扩增、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细胞移植组及模型组模型建立成功后3周暴露心脏,将细胞分4点注射到左室前壁,模型组于相同条件下注射等体积DMEM/F12培养基。正常对照组在相同条件下不注射任何药品。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4周,①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测3组大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等心功能指标。②应用多导电生理记录仪检测大鼠心肌单相动作电位振幅、0相上升的最大速率、单相动作电位时程从激动开始至复极完成50%及90%的时间,记为MAPD50及MAPD90。③取细胞移植组移植区心肌及模型组心肌标本,行透射电镜及光镜下组织学观察,同时进行植入细胞肌钙蛋白T和缝隙连接蛋白43的免疫荧光检测。结果:纳入实验兔43只,细胞移植组中各有9只因阿霉素急、慢性毒性作用以及手术后感染原因死亡,其余25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心功能检测结果:细胞移植组实验兔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较模型组减小,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均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心电生理检测结果:细胞移植组实验兔MAPD50、MAPD90短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心肌组织学观察:模型组可见心肌细胞呈广泛的水肿和显著的空泡变性改变,电镜示心肌细胞线粒体肿胀,增生,肌节长短不一,出现异常收缩带,可见局部心肌溶解,细胞移植组移植区组织与之相比,各种受损表现较轻,且移植细胞有肌钙蛋白T和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结论:同种异体体内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模型兔心功能,减轻病理损害,并可能抑制心电紊乱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9.
小儿急性绞窄性肠坏死血清,腹水中磷酸盐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40.
研究目的探讨新生儿血培养不动杆菌高阳性率的原因及败血症的诊断。研究方法疑诊新生儿败血症者,在不同部位取双份血作细菌培养,用K—B纸片扩散法做药敏试验。用改良Birnboim法快速提取质粒,并进行质粒分析,用HindⅢ和EcoRⅠ两种限制酶对35株流行株的质粒DNA进行酶切。用SDS—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法测定外膜蛋白(OMP)。结果血培养不动杆菌阳性患儿51例,而污染者高达35例(68.6%),败血症仅16例(31.4%)。54.8%(57/104)菌株对12种以上药物耐药。189株细菌中165株(87.3%)含质粒,经HindⅢ酶切为6个DNA片段(1.9、2、4、5、8.5、18Kb),经EcoRⅠ酶切为6个DNAH段(2、2.6、3.2、6.3、22Kb),表明来自同一克隆。流行株含10条主要OMP,而非流行株含11条OMP,多1条25Kd带。具有上述质粒谱、限制酶谱和OMP谱的不动杆菌仅见于空气及治疗盘针头。结论新生儿血培养不动杆菌高阳性率的主要原因是污染。确诊败血症必须通过细菌培养、质粒分析、质粒DNA限制酶分析及OMP测定并结合病史、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