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90例不同病情的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选择同期我院儿童保健科健康体检儿童30例,D-二聚体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结果:急性期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D-二聚体含量在轻症组与重症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病情越重D-D升高越明显,D-D升高与病情呈正相关(P<0.01)。预后不良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恢复期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下降,接近对照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定量测定有助于早期、准确地判断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62.
张兆锦  刘喜 《吉林中医药》2021,41(11):1475-1478
目的 探讨补肾通络汤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保护作用及血清hs-CRP、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补肾通络汤治疗,2组均治疗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腰膝酸痛、气短懒言、疲倦乏力、面色晦暗、纳少、浮肿)、尿微量白蛋白(mAlb)、24 h尿蛋白(24 hPRO),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血清炎性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改善状况,比较2组总有效率和治疗方案安全性.结果 2组治疗后腰膝酸痛、气短懒言、疲倦乏力、面色晦暗、纳少、浮肿积分,尿mAlb和24 PRO水平,Scr、BUN指标,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以上积分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eGFR指标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eGF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2.5%,37/4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30/40)(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补肾通络汤能够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hs-CRP、TNF-α水平,改善尿蛋白等肾损害相关指标,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和西医实验室检测指标方面均具有较好的效果,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老年人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116例打鼾患者根据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结果和年龄分为老年鼾症组、老年OSAHS组和非老年OSAHS组,部分老年中重度OSAHS患者经鼻持续气道正压(n-CPAP)治疗;并同步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各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老年OSAHS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老年鼾症组和非老年OSAHS组(71.8%对48%和53.3%,P<0.01)。与老年鼾症组比较,窦性心动过速、短阵心房颤动多见;与非老年OSAHS组比较,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房室阻滞和房性心律失常多见。老年OSAHS组高血压、冠心病患病率显著高于老年鼾症组和非老年OSAHS组(69.6%对28%和40%;56.5%对32%和24.4%;P<0.01);经n-CPAP治疗后老年OSAHS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降低(77.3%和45.4%,P<0.05)。结论老年OSAHS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可能与睡眠时反复发作低氧血症、易患心血管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64.
65.
刘喜  韦红 《现代医药卫生》2014,(14):2130-2132
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又称持续胎儿循环(PFC),是因各种原因所致的出生后肺血管阻力增加,引起动脉导管和(或)卵圆孔水平的右向左分流,从而导致全身持续性低氧血症[1],每1000例活产儿中,有1-2例发生PPHN,死亡率达10%-20%[2]。临床一直在寻找有效降低肺血管阻力的治疗方法,吸入一氧化氮(NO)是目前临床常用的PPHN治疗方法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外对NO治疗PPHN进行了大量随机、前瞻及多中心临床研究,本文就该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6.
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cute low er respiratory infection,ALRTI)病毒病原学特点.方法 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ALRTI患儿共1045例.采用逆转录(RT)-PCR 方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鼻病毒(RV)、甲型流感病毒(IFA)、乙型流感病毒(IFB)、副流感病毒(PIV)1~4型、偏肺病毒(hMPV)、腺病毒(AdV)、冠状病毒(HCoV)、肠道病毒(EV)、博卡病毒(HBoV).分析各病毒检出情况,病毒感染与年龄的关系,以及病毒感染与季节的关系.结果 ①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毒检出以RSV(29.38%),RV(18.56%),PIV(8.32%),IFB(8.04%),HBoV(8.04%),AdV(7.08%),EV(4.59%),HCoV(1.15%),hMPV(0.77%),IFA(0.48%).②病毒感染阳性率6月至1岁(95.05%),1-3岁(84.14%),>5岁(76.71%),3-5岁(74.75%),0-6月(70.26%).病毒感染与年龄的关系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P<0.005).③冬季97.19%,春季(88.78%),夏季(84.4%),秋季(66.67%).季节病毒阳性感染率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 病毒病原检测在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中占有重要位置,RSV,RV为主要病毒病原,在6月至1岁年龄发检出率最高,冬季检出率最高.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D-二聚体水平及凝血功能数据变化的比较研究.方法:选择脓毒症及严重脓毒症患者各2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D-D)数量变化.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结果:两组患者急性期除FIB无明显变化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明显延长.脓毒症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国际标准化比值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无显著变化;严重脓毒症组治疗前、后除纤维蛋白原外,其他数据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脓毒症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在舒降之与赖诺普利作用下的变化情况。方法:①选择我科门诊及住院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85例,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HCY。②血浆HCY〉15μmol/L的14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常规组: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B组舒降之组:舒降之(10 mg,1次/d)+常规治疗。C组赖诺普利组:赖诺普利(5 mg,1次/d)+常规治疗。D组联合组:舒降之(10 mg,1次/d)+赖诺普利(5 mg,1次/d)+常规治疗。治疗4周后再次检测HCY。结果:①385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血浆HCY〉15μmol/L者165例,约占42.86%。②A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治疗后血浆HCY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4)。④D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与B组比较,P=0.043;D组与C组比较,P=0.042)。结论:①冠心病患者血浆HCY水平升高;②舒降之与赖诺普利均可降低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HCY水平,且二者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9.
目的 通过分析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伤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建立并评估个体化预测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伤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2月在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过敏性紫癜患儿180例为研究对象,并根据过敏性紫癜患儿是否发生肾损伤将其分为肾损伤组(48例)和未肾损伤组(13...  相似文献   
70.
目的:通过分析颈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颈动脉超声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意义。方法:对122例临床疑诊为冠心病或胸痛待查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及斑块数量,计算其积分;对颈动脉有斑块的患者行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75例)或者冠状动脉造影(CAG,47例),并将颈动脉超声结果与MSCTA或者CAG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对CAG诊断冠状动脉硬化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2%、33%、84%;对MSCTA诊断冠状动脉硬化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9%、33%、86%;超声颈总动脉斑块对CAG诊断冠状动脉硬化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9%、55%、89%;对MSCTA诊断冠状动脉硬化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7%、58%、92%。冠状动脉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分和斑块数均明显高于无病变组(P〈0.05~〈0.01),双支和三支病变组的IMT等级分和颈动脉超声斑块数又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1),而双支和三支病变组间的IMT等级分和颈动脉超声斑块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可以方便及时地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