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目的 观察猪肾小管上皮细胞(LLC-PK1)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在TiO2纳米管阵列上的黏附及生长状况,为构建微型化的生物人工肾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采用阳极氧化法制备4种不同管径的纳米管材料,将每种材料分别经未退火光照、退火未光照及退火光照处理,共计12组,分别将两种细胞种植在12组材料上,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并比较两种不同细胞在同种材料上的黏附及生长状况。采用MTT检测不同管径上两种细胞的活性及70 nm管径上两种细胞的增殖情况。 结果 两种细胞在TiO2纳米管上的黏附及增殖情况基本一致,综合考虑在管径为70 nm、未光照的锐钛矿型TiO2纳米管上的黏附情况最佳,细胞活性最高。LLC-PK1细胞在该材料上的吸光度值随种植时间的延长越来越大,且任意时间点的吸光度值明显高于纯钛片对照组。ECV304细胞在该材料上的吸光度值随种植时间的延长也越来越大,只是吸光度值较纯钛片对照组低。 结论 单独种植两种细胞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在TiO2纳米管上的黏附及增殖活性均很高,而内皮细胞在纳米管上的黏附率较低,且增殖较缓慢,表明TiO2纳米管有利于上皮细胞的生长,而不利于内皮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血浆降钙素原(PCT)在小儿脓毒症早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90例重症感染性疾病患儿分为脓毒症组40例和非脓毒症组50例,入院后对两组患儿进行PCT、CRP测定和WBC计数,比较两组患儿的测定结果和PCT检测阳性率.结果 脓毒症组血浆PCT水平高于非脓毒症组(t=44.746,P<0.01),脓毒症患儿中严重组PCT高于非严重组(t=9.899,P<0.01),CRP水平和WBC计数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PCT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x2=38.154,P<0.01).结论 血浆PCT检测对小儿脓毒症早期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对于判断病情程度、检测病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血液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CD11b表达对诊断和判断病情的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6例SIRS患儿血液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CD11b表达水平,28例一般感染性疾病,不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各指标对诊断SIRS的灵敏度、特异度,评价它们对诊断SIRS和判断病情的价值。结果:急性期SIRS组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为(96.7±8.1)%,高于对照组的(85.1±5.1)%,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性粒细胞CD11b>92.24%为阳性标准,诊断SIRS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2%,92.9%。急性期SIRS组淋巴细胞CD11b表达为(13.4±8.6)%,对照组为(19.2±6.4)%,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严重脓毒症组淋巴细胞CD11b表达为(7.3±3.0)%,低于非感染SIRS组的(19.3±2.9)%和脓毒症组的(15.9±12.5)%(P<0.01)。恢复期SIRS组淋巴细胞CD11b表达为(13.35±4.89)%,对照组为(13.8±4.7)%,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CD11b可作为诊断SIRS的可靠指标,淋巴细胞CD11b表达下调可能是SIRS患儿病情加重的信号。[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7):540-542]  相似文献   
34.
目的调查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医院职工代谢性疾病患病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检的方式,对内蒙古自治区医院职工1955人进行问卷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结果①男女间糖尿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OW/OB)、糖调节受损(IGR)、血脂紊乱的患病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②各年龄组的MS患病构成比随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升高,青年组男性MS患病率明显高于同组女性(P<0.05)。③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胰岛素抵抗和吸烟是MS较强的影响因素。结论内蒙古自治区医院职工代谢性疾病的患病率较高,超重/肥胖在各种代谢异常中居首位,胰岛素抵抗和吸烟是MS较强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5.
恶性胸腔积液(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MPE)是一种常见的肺癌晚期并发症,15%的肺癌患者有胸腔积液,且约50%的患者出现胸腔积液是在肺癌晚期.肺癌患者一旦出现胸腔积液即意味着病变已局部或全身播散,患者的生存期缩短、生活质量明显下降.MPE目前无特异的治疗方法.Th9细胞和Th17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就MPE中Th9细胞和Th17细胞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素1、2(Angl、Ang2)在脓毒症患儿血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57例脓毒症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根据诊断标准及病情严重程度将脓毒症患儿分为3组,其中脓毒症组20例、严重脓毒症组25例、脓毒性休克组12例;发生肺损伤29例,无肺损伤8例。于发病当日测定血清Angl和Ang2浓度,同时以20例同期儿童保健门诊体检健康儿童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ng1水平明显降低(P〈0.01)、Ang2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脓毒性休克组比较,脓毒症组或严重脓毒症组Angl水平明显升高(P〈0.01)、Ang2浓度明显降低(P〈0.05)。并发肺损伤时,脓毒症患儿Ang1水平降低(P〈0.05),Ang2醴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 Ang1和Ang2是检测脓毒症有意义的生化指标,可以早期预测脓毒症肺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和脑利钠肽(BNP)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分别测定51例KD患儿应用IVIG前、后及15例对照儿童(对照组)血浆NT-proBNP和BNP水平。结果 KD组、对照组血浆NT-proBNP、BNP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KD(n=12例)血浆NT-ProBNP水平较对照组患儿明显升高,BNP水平增高不明显。结论血浆BNP和NT-pro BNP可作为早期诊断KD较好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38.
目的:以102例呼吸系统重症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对其展开血气分析,从而总结临床治疗经验.方法:以我院已确诊的102例呼吸系统重症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时从社会征集40名志愿者作对照组.对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同样条件下应用血气分析仪对动脉血气进行全自动的检查,针对两组血气指标展开分析.结果:在对照实验中,观察组(呼吸系统重症患者组)在动脉血气检查中表现出pH指数的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晚期肺癌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组以及呼吸衰竭组中,PaO2的含量明显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组与呼吸衰竭组却呈现出PaO2显著增加的情况,与此同时,HCO3的含量也明显增加;对于支气管哮喘组而言,PaO2的含量减少;对于出现了呼吸性碱中毒以及呼吸性三中毒的患者而言(不包括支气管哮喘组),主要表现为呼吸性酸中毒以及该症状合并碱中毒,而且有酸碱失衡的情况出现.结论:采用血气分析法进行呼吸系统重症患者的诊断可以有效地对呼吸功能进行评价,同时也为治疗、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究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血浆D-二聚体(D-D)、动态变化以及临床研究的意义。方法选择87例脑炎患儿做为实验组,6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于确诊病毒感染的第一天和入院治疗后4天两次取血检测血浆D-D含量。结果实验组两次检测血液中血浆D-D的含量均比对照组都高,两组血液中血浆D-D的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第二次取样检测值与第一次比较有所下降,对照组患者血液中血浆D-D的含量则基本保持不变。87例患者中80例患者在住院2~3周内治愈出院,另外5例患者住院4~6周治愈出院,1例抢救无效死亡,1例放弃治疗。结论病毒性脑炎患者血浆D-D含量比正常的健康儿童高,它会使血液加速凝固形成血栓,而且含量越高,其凝血程度也越高,在临床上应及早对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血浆D-D及凝血功能进行检测,以便做出更加准确有效的判断。  相似文献   
40.
目的:了解和分析癫痫儿童血清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儿科2008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门诊与住院癫痫患儿95例作为实验组,选择健康儿童9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清BDNF及NSE的浓度,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癫痫患儿的血清BDNF及NSE的表达水平与健康儿童相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严重组癫痫患儿的血清BDNF及NSE的表达水平与普通组癫痫患儿相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测定患儿的BDNF及NSE可了解其癫痫病情,可作为判断患儿脑损伤的有效指标,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