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6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48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5篇
  199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猴病毒 40 (simianvirus 40 ,SV40 )与人脑肿瘤发生的病因学关系尚不清楚[1 ] 。我们通过研究SV40早期区域基因编码产物大T抗原 (Tag)在人脑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抑癌蛋白 p53、pRb的相互作用 ,探讨SV40在人脑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 .材料 :65例人脑肿瘤及 8例正常人脑组织新鲜标本均由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标本库提供。组织标本离体后迅速置液氮中冷冻 ,此后储存于- 70℃备用。脑肿瘤按 1 990年WHO标准分类 :胶质瘤 45例 ,脑膜瘤、垂体腺瘤各 1 0例。胶质瘤中包括星形细胞瘤 1 …  相似文献   
52.
非麻醉型清醒大鼠颅脑外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制和应用非麻醉型清醒大鼠颅脑外伤模型(BIMuar)装置 .方法 用自行设计和制作的 BIMuar装置 ,准确定位于非麻醉大鼠头顶的特定位置 ,打击使其致伤 ,且打击高度可调节 ;从力学、行为学及病理等方面对其进行评估 .结果  1力学参数 (打击高度 12 cm) :施力前平均线加速度2 5 0 m· s- 2 ,施力开始时线速度 7.75 m·s- 1 ,施力时程 2 .6ms,施力过程平均线加速度 5 0 m· s- 2 ,2行为学及病理 :致伤后大鼠 81.8%符合弥散性脑挫伤的表现 ,4.5 %病理改变不明显 ,13.7%死亡 .结论 该模型可直接用于非麻醉清醒大鼠颅脑外伤研究 ,更换本装置有关活动配件后亦可用于其他中、小型动物的致伤模型制作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Ⅲ组mGluRs激动剂L AP4对弥漫性脑损伤 (diffusebraininjury ,DBI)及其合并二次脑损伤 (secondarybraininsult,SBI)后损伤脑组织的神经保护作用 .方法 在单纯DBI及合并SBI后 ,脑室注射L AP(10 0 μmol·L- 1 ,10 μL)或生理盐水 (10 μL) ,观察大鼠行为、脑组织含水量及皮层损伤神经元数变化 .结果 L AP4对DBI后大鼠死亡率、皮层损伤神经元数量及脑组织含水量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但可降低合并SBI组大鼠死亡率、减轻合并SBI后的脑水肿程度 ,减少神经元损伤数量 (P <0 0 5 ) .结论 L AP4对DBI合并SBI后损伤脑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相似文献   
54.
大鼠二次脑损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建立弥漫性脑损伤 (diffusebrianinjury ,DBI)合并缺血性二次脑损伤 (secondarybrianinsult ,SBI)大鼠模型。 方法 在Marmarou模型基础上结扎双侧颈总动脉 30min ,制成缺血性SBI模型 ,观察大鼠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 (NSS)、脑组织含水量及室上区皮层损伤神经元数改变。 结果 合并SBI组大鼠死亡率 ( 4 8.1 % )约为单纯DBI组 ( 2 6 .2 % )的 2倍 (P <0 .0 5) ;合并SBI组在损伤 2 4h后NSS明显高于单纯DBI组 (P <0 .0 5) ;单纯DBI 1h后脑含水量明显升高 ,于 2 4h达高峰 ,随后逐渐下降 ,1 6 8h降至正常 ,而合并SBI后除 1h组外 ,其余时间组脑含水量均明显高于同时间单纯DBI组 (P <0 .0 5) ,且峰值提前至 1 2h ,1 6 8h仍未恢复正常 ;单纯DBI 6h后皮层神经元明显损伤 (P <0 .0 5) ,1 2h达高峰 ,1 6 8h恢复正常 ,而合并SBI组神经元损伤数 1 2h后还增加 ,2 4h达高峰 ,1 6 8h仍未恢复正常 (P <0 .0 5)。 结论 此模型可以复制SBI的重要临床特征 ,对SBI的基础研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高渗盐水治疗对失血性休克鼠网状内皮细胞功能和易感染性的影响。方法 心脏穿刺抽取小鼠总血量的 4 0 % ,制成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 2h后 ,分别经尾静脉输注贮血和生理盐水或 7.5 %NaCl治疗 ,观察两种方法治疗后再行盲肠结扎穿刺 (CLP)鼠的存活率。以碳粒廓清实验和肝、脾巨噬细胞摄取碳粒量检测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同时经体外实验观察不同渗透压对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功能的影响。结果 高渗盐水治疗后 2 4h行CLP鼠的存活率为 70 % ,而生理盐水治疗组则全部死亡。休克后 3h高渗盐水治疗组网状内皮细胞对碳粒廓清指数α以及肝脏巨噬细胞摄取碳粒量 (5 .6 1± 0 .4 2 ,0 .5 9± 0 .19)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治疗组(4 .15± 0 .6 2 ,0 .4 2± 0 .16 ) ,P<0 .0 1。体外实验 ,在 4 0mmol/L内额外升高培养液的渗透压 ,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量无显著影响。结论 高渗盐水治疗可以间接改善失血性休克鼠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并降低感染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56.
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对检测胶质细胞瘤体内侵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侠  章翔  吴景文  高大宽  刘先珍  梁景文  王煊 《癌症》2000,19(7):623-626
利用体外转染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胶质瘤细胞大鼠移植瘤模型,研究胶质瘤体内侵袭行为。方法:携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GreenFluorescentProtein,EGFP)基因的pEGFP-N3质粒体转染C6胶瘤细胞,筛选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细胞克隆,并作流式细胞仪和电镜检测,以立体定向法植入SD大鼠脑实质内建立大鼠移植模型。4周后处死大鼠并作鼠脑连续石蜡切片,相邻切片分别作苏木素-  相似文献   
57.
淋巴细胞在高渗环境下培养时,对丝裂原刺激的增殖反应能力较在等渗条件下显著提高[2、3]。高渗盐水治疗失血性休克后产生的血浆高渗透压,是否有助于改善失血性休克后的细胞免疫功能,本研究作此探讨。1材料与方法1.1实验动物与分组日本大耳白兔、雄性,体重2.0~2.5kg。实验分3组,每组10只。①假休克组:仅在局部麻醉下行插管手术及肝素化;②等渗盐液治疗组:以生理盐7K10ml/kg+贮血和等渗盐液治疗;③高渗盐水治疗组:以75g/LNaCl、10ml/kg+贮血和平衡盐液。1.2失血性休克与治疗动物…  相似文献   
58.
刘恩渝  费舟  章翔  陈景藻  白红民  刘先珍 《医学争鸣》2002,23(23):2121-2124
目的:探讨Ⅱ组代谢性谷氨酸受体(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mGluRs)激动剂二碳酸环氧丙基甘氨酸(dicarboxycyclopropyl glycine,DCG-Ⅳ)对次声脑损害大鼠皮质神经元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等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及DCG-Ⅳ干预组,各组再等分为次声作用1,7和14次3个小组,DCG-Ⅳ干预组采用立体定向的方法向右侧侧脑室内注射10μL DCG-Ⅳ;生理盐水对照组按照相同方法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实验各组每次在次声压力仓内暴露于8Hz,130dB次声2h。采用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分(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NSS)和病理组织学技术分别研究各组动物于次声作用后脑皮质功能与结构的变化。结果:次声作用7和14次DCG-Ⅳ干预组大鼠NSS分值和质损伤神经元的计数均显著低于相同次声作用次数的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并且DCG-Ⅳ干预组与相同次声作用次数的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脑皮质组织结构损伤程度减轻。结论:次声脑损伤大鼠模型中,DCG-Ⅳ通过活化Ⅱ组mGluRs而有效地干预次声引起的脑组织损伤。提示DCG-Ⅳ能够在次声脑损伤中介导神经保护机制,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9.
用Cre-Loxp系统构建人胶质瘤单链抗体噬菌体抗体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构建人源性胶质瘤噬菌体抗体库 .方法 从胶质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提取细胞总 RNA,经逆转录后用套式 PCR分别扩增抗体轻链 Vκ 和重链 VH 基因 .分别构建 Vκ5 .5× 10 6,VH3.5× 10 6基因库 ,连接 Vκ和 VH构建单链抗体 (Sc Fv)基因库 ,并克隆入表达载体 p DNA5内进行重组 ,得到 Sc Fv噬菌体抗体库 .结果 表明经 Cre- L oxp5 11系统重组后 ,噬菌体抗体库库容量达到 6 .0× 10 8,测序证实抗体基因与人源性抗体基因数据库同源 .结论 利用 Cre- L oxp5 11胞内重组系统成功地构建了较大容量的人源性脑胶质瘤噬菌体抗体库 ,为进一步筛选特异性人源性胶质瘤 Sc Fv奠定了基础 .  相似文献   
60.
Simian virus 40 (SV40), one type of polyomavirus, is able to transform different species including human normal cells to the neoplastic phenotype cell. The biological plausibility of SV40 as a tumorigenic agent has been extensively demonstrated. SV40 is tumorigenic in rodents and can immortalize human epithelial cell lines in vitro. It is also understood that SV40 large tumor antigen (Tag) interferes with p53 and Rb gene functions, and it may induce chromosomal instability. Furthermore, 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