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21.
目的:建立弥漫性脑损伤(diffuse brain injury,DBI)合并二次脑损伤(secondary brain insult,SBI)大鼠模型。方法:在Marmarou模型基础上,双侧颈总动脉结扎30min,制成缺血性SBI模型,测定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及观察室上区皮层损伤神经元数变化。结果:DBI合并SBI组大鼠死亡率(54.8%)约为单纯DBI组的(28.6%)2倍;单纯DBI1h后脑含水量明显升高,24h达高峰,168h降至正常水平;单纯DBI6h后皮层神经元明显损伤,12h达高峰,168h接近正常;DBI合并SBI组皮层神经元损伤数12h后仍持续增加,24h达高峰,168h仍未恢复正常。结论:此模型可以复制SBI的重要临床特征,对SBI的基础研究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22.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胎小鼠神经干细胞(NSC)并检测其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为进一步阐明NOS在NSC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含EGF的条件培养基,从胚胎小鼠大脑皮层中分离并体外培养胎小鼠NSC,在含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中诱导其分化;用充纯氮气的方法造成细胞缺氧,观察缺氧对NOS的诱导作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细胞中nestin,nNOS,eNOS和iNOS的表达。结果:原代培养的细胞具有连续增殖并形成克隆的能力,在含血清的培养基中能分化为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样细胞;免疫组化nestin,nNOS和eNOS在一般培养条件下呈阳性表达,而iNOS呈阴性表达,经充氮气缺氧诱导后,iNOS呈阳性表达。结论:成功分离并培养小鼠NSC;发现不同亚型的NOS在NSC不同培养条件下有不同的表达。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弥漫性脑损伤(DBI)及其合并缺血性二次脑损伤(SBI)后大鼠脑皮层第Ⅲ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各亚型变化及意义。方法:SD大鼠17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假手术、单纯脑缺血、单纯DBI及DBI合并SBI组。在Marmarou DBI模型基础上,制成缺血性SBI模型,伤后1,6,12,24,72和168h进行皮层mGluR4,6-8mRNA原位杂交。结果:脑损伤后mGluR6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单纯DBI及合并缺血性SBI组mGluR4,mGluR7和mGluR4 mRNA转录在损伤1h后即有明显增加(P<0.05);单纯DBI组伤后6h达到高峰,7d后恢复正常;合并缺血性SBI组伤后6h还在增加,12h达到高峰,单纯DBI组和合并缺血性SBI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mGluR4,mGluR7和mGluR8参与脑损伤及缺血性SBI脑损害过程,可利用第Ⅲ组mGluRs特异性激动剂治疗DBI及其合并SBI。 相似文献
24.
二次脑损伤大鼠脑皮层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a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二次脑损伤 (SBI)大鼠脑皮层代谢性谷氨酸受体 1α(m Glu R1α)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SD大鼠 90只 ,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单纯脑损伤、脑损伤合并 SBI3组 .在 Marmarou大鼠加速性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基础上 ,以抽血造成低血压为 SBI指标 .在伤后不同时间进行免疫组化和病理学研究 .结果 与假手术对照相比 ,单纯脑损伤组脑皮层m Glu R1α阳性神经元在伤后 1h表达明显增加 ,为 13.9±3.2 (P<0 .0 5 ) ,2 4h达到 15 .3± 3.7的峰值 (P<0 .0 1) ;脑损伤合并 SBI组 m Glu R1α阳性神经元表达在伤后 0 .5 h即明显增加 :13.5± 3.8(P<0 .0 5 ) ,伤后 6 h达高峰 :15 .6± 3.7(P<0 .0 1) .结论 在弥漫性脑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 ,m Glu R1α改变可能是导致脑损害加重的因素之一 ,合并 SBI组脑皮层m Glu R1α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增强和高峰的提前提示m Glu R1α参与缺血过程 . 相似文献
25.
大鼠二次脑损伤后兴奋性谷氨酸与环核甘酸改变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弥漫性脑损伤(DBI)及其合并二次脑损伤(SBI)后谷氨酸(Glu)、环核苷酸系统(cAMP和cGMP)改变及意义.方法在Marmarou模型基础上制成SBI模型,测定脑Glu、cAMP、cGMP水平变化.结果DBI后10minGlu含量明显增加(P<0.01),随后下降于24~72h达最低点,在72h持续低水平或有回升趋势;DBI后24hcAMP浓度及cAMP/cGMP比值明显下降(P<0.01),cGMP水平明显升高(P<0.01);SBI后变化趋势加剧.结论Glu、cAMP、cGMP等水平变化是DBI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因素;缺血性二次致伤因素可通过谷氨酸兴奋毒性及环核苷酸系统加重脑组织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26.
机械可脱性微螺旋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使用机械可脱性微螺旋圈(MDS-N)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探讨其适应证、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2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股动脉Seldinger’s法穿刺,用MDS-N系统送入合适大小的微螺旋圈到达动脉瘤腔内填塞动脉瘤。结果:本组完全栓塞26例,次全栓塞3例,载瘤动脉保持通畅,无死亡或永久性并发症,患者恢复良好。结论:使用MDS-N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有效、安全、经济的方法,其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7.
28.
29.
目的构建含有PLC-γ1分子Z区(PLCZ)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双顺反子逆转录病毒载体,并将其导入SHG44胶质瘤细胞中,以探索PLC-γ1分子对胶质瘤细胞侵袭作用的影响. 方法 PCR法扩增PLCz基因,测序后克隆入pIRES-EGFP荧光蛋白表达载体中,酶切鉴定重组体. 将PLCz-IRES-EGFP片段克隆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的相应位点,构建含有PLCz和EGFP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脂质体介导下转染包装细胞PA317,G418筛选并检测病毒滴度后挑选细胞克隆. 病毒上清感染人脑胶质瘤SHG44细胞,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细胞,PCR检测外源基因的整合,Northern blot检测外源基因的转录,Western blot和荧光显微镜分别检测PLCz分子和EGFP的表达. 结果 PCR扩增得到大小约650 bp的特异性条带,序列测定结果与发表序列一致. 构建得到含有PLCz和EGFP基因的双顺反子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人脑胶质瘤细胞SHG44,得到稳定转染的细胞株SHG44-PIE. PCR扩增显示目的片段已整合入细胞基因组. Northern blot分析显示为单一的转录本. Western blot可见大小约50×103的特异性条带,荧光显微镜检测显示EGFP获得良好表达. 结论成功构建含有PLCz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并获得稳定转染该载体的SHG44胶质瘤细胞株.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二次脑损伤(SBI)后大鼠脑皮层代谢性谷氨酸受体3亚型(mGluR3)的变化及其激动剂二碳酸环氧丙基甘氨酸(dicarboxycyclopropy1 glycine,DCG-IV)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单纯脑损伤、脑损伤合并SBI组及其DCG-IV治疗组4组。在Marmarou加速性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基础上,以抽血造成低血压为SBI指标。在伤后不同时间进行原位杂交和病理学研究。光镜下测计DCG-IV干预前后损伤神经元数目。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单纯脑损伤脑皮层mGluR3阳性神经元在伤后12h表达开始减少,48h降至最低(P<0.01);脑损伤合并SBI组mGluR3阳性神经元在伤后6h即减少,伤后24h降至最低(P<0.01)。形态学研究证实,DCG-IV干预能明显减轻脑皮层神经元损伤程度。结论:在弥漫性脑损伤和SBI所致的脑损害发生与发展过程中,mGluR3的作用可能与脑保护有关,其激动剂DCG-IV能有效降低脑组织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