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3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9篇
  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目的 探讨颈椎双节段融合术后上、下相邻及非相邻节段的运动补偿规律。 方法 通过三维运动采集系统捕捉到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双节段融合术前、后C2~T1各节段在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6种状态下的运动角度数据,并将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经过归一化处理后,分析得出颈椎双节段融合术后各节段的运动变化规律,发现融合术后其他各节段六种运动状态下运动幅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下相邻节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后伸、前屈及双向侧屈融合效果更好,稍优于左旋及右旋状态下的融合效果。而在运动补偿比例这点,各运动状态,下相邻节段的运动补偿比例(平均值大于30%)也远高于其它节段。 结论 颈椎双节段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代偿性运动幅度增加是导致其退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的结构设计对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前后生物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基于中国可视化人研究项目的首例男性CT扫描数据图像建立人体颈椎C5-C6节段的有限元模型,使用已有文献数据验证该模型以确保计算结果准确。选用PrestigeLP和Discover分别作为不固定旋转中心和固定旋转中心结构的代表建模,在之前所建的双节段颈椎模型上模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对置换前后颈椎在常见运动情况下的颈椎生物力学变化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人工椎间盘置换后,手术节段运动范围有所增大,活动度随之上升,过度运动会给后部小关节带来压力,同时导致韧带张力增加,远期可能导致脊柱失稳和手术节段退变。结论不固定旋转中心的假体运动范围大于固定旋转中心的假体,适当限制运动范围可能更有益于人工椎间盘置换后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53.
分叶状毛细血管瘤5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分叶状毛细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采用HE染色技术对57例分叶状毛细血管瘤进行观察,收集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肿瘤呈单发息肉状,主要发生于头面部和手部,直径多〈2 cm无性别差异。病变大多位于黏膜或真皮内,其中2例位于静脉内,由增生的毛细血管形成小叶状结构,部分表面有溃疡形成或出血。免疫组化:血管内皮细胞FⅧ、CD31、CD34及SMA、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内皮细胞酪氨酸激酶受体Tie-2(+)。结论 分叶状毛细血管瘤主要发生在成人,可自愈,部分复发。组织学特征是毛细血管瘤样增生形成小叶状结构,需与包括血管内皮瘤、血管肉瘤在内的多种血管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54.
患者女性,35岁。产后1个月,因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就诊。查体:无异常体征。临床拟诊“上呼吸道感染”,予抗炎治疗。治疗中患者仍诉头痛、恶心,15min后呕吐黄色水样物一次,随即面色苍白、口唇紫绀,神志不清,经抢救无效死亡。  相似文献   
55.
1病例报告,例1 某女,23岁,因停经2月余,阴道少量流血,诊断为难免流产而行刮宫术,手术进行2min,患者右腿下滑、抽搐、面色青紫、呼之不应,脉搏消失,经气管插管、吸氧、心三联注射等抢救无效而死亡。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靶区减压、终板纹状处理技术在退变性腰椎滑脱手术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1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应用靶区减压及终板纹状处理技术后,滑脱间隙植入4块髂骨块,髂骨块间隙密实植入颗粒样碎骨块。术后观察患者滑脱复位、植骨融合、椎体间高度、神经症状恢复等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解剖复位,植骨块全部愈合,椎体间高度得到恢复,神经根刺激症状均获得明显改善。手术疗效Nakai评分,优12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达90.4%,无矫正角度丢失,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只要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靶区减压、终板纹状处理技术在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中能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测量国人颈椎间盘终板矢状面形态,并分析其与年龄、性别、节段之间差异的变化情况,为基于国人颈椎解剖结构设计的椎间融合器、人工椎间盘和人工髓核假体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随机筛选颈椎MRI数据404例,其中男性191例,女性213例,年龄15~72岁,平均38.4±8.8岁,通过MRI测量颈椎间盘终板凹陷深度(endplate concavity depth,ECD)和位置(endplate concavity apex,ECA),分析终板矢状面形状。将样本按照年龄分为5组:15~27岁(40例)、28~37岁(143例)、38~47岁(164例)、48~57岁(48例)、58~72岁(9例);按照性别分为男性、女性组;按照不同节段分为:C3/4、C4/5、C5/6、C6/7组,研究矢状面形状、ECD、ECA在年龄、性别、节段之间的统计学变化。结果:各年龄段之间颈椎间盘终板矢状面形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4例国人ECD为1.70±0.42mm,各年龄段之间EC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和女性组颈椎间盘终板矢状面形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E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1.79±0.44mm、1.62±0.38mm;E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终板之间颈椎间盘终板矢状面形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终板呈平坦型,而上终板大多呈凹陷型;各节段之间E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人颈椎间盘终板矢状面形状、ECD和ECA在各年龄段之间均无差异。颈椎间盘终板矢状面形状、ECA在性别之间无差异,但ECD有差异,男性比女性大。ECD在各节段之间有差异,但ECA无差异。  相似文献   
58.
背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作为颈椎疾病治疗的全新方法,正逐渐得到临床广泛认可,其使用的植入器械——人工颈椎间盘还需更深入研发及验证。目的:综述了现有人工颈椎间盘产品的结构、材料及体外生物力学研究,并对未来发展状态进行展望。方法:以“artmciaIcen,icaIdisc,prothesis,structure,materiaI,biomechanicalstudy"为英文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以“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结构,材料,生物力学”为检索词检索CNKI数据库,纳入人工颈椎间盘结构设计、材料设计及体外生物力学评估相关工作,主要整理近5年来有关研究,排除重复性工作,重点对36篇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与结论:现有人工颈椎间盘产品主要采用金属-聚合物(MOP)结构,以半限制型和非限制型居多,尺寸系列已较完善,且全为进口产品。通过对现有产品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人工颈椎间盘在新结构设计、面向种群设计和材料改进3个方向有重大发展空间,材料改进可以从终板材料、髓核材料、表面喷涂材料几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59.
目的 了解颈椎单节段融合术后上、下相邻及非相邻节段的运动补偿规律.方法 通过三维运动采集系统,捕捉到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单节段融合术前后C2~T1各节段的运动角度数据.结果 经过归一化处理后,分析得出颈椎单节段融合术后各节段的运动变化规律,发现融合术后其他各节段运动幅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下相邻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单节段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代偿性运动幅度增加是导致其退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0.
颈椎三节段融合术后相邻节段运动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人体颈椎三节段融合后的运动规律,本文利用三维运动信息采集系统,获取了6具猪颈椎C2-T1标本在未损伤及两种三节段融合状态下的各个节段的运动信息,计算并得到各节段运动转角;再通过分析三节段融合的相关运动规律和特点,得出三节段融合质量略差于双节段融合效果,融合后的运动幅度可降低至融合前的30%左右;通过定量比较得出两种三节段融合相对于三种双节段融合,前、后相邻节段与其它节段融合状态的运动补偿幅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本研究为人体多节段融合临床手术提供了定量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