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245篇
综合类   116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2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
胶质瘤占脑恶性肿瘤的70%以上[1],WHO分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胶质瘤,高级别胶质瘤预后相对较差。手术和放化疗是治疗胶质瘤的主要方法[2],确定胶质瘤的手术边界尤为重要。功能磁共振分为静息态和任务态功能磁共振,可以为肿瘤边界提供参考,除了能够获得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外,还能获得功能参数[3,4]。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热休克蛋白90(HSP90)与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在良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HSP90和STAT3在早期诊断恶性嗜铬细胞瘤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94例良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组织标本中HSP90和STAT3的表达差异,同时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24例手术标本中HSP90和STAT3的表达差异,并分析两者联合诊断恶性嗜铬细胞瘤的效用。结果:HSP90和STAT3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67%和83.33%,在良性嗜铬细胞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37%和26.32%,在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中无表达,恶性嗜铬细胞瘤组与良性嗜铬细胞瘤组之间HSP90和STAT3的表达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P0.001);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HSP90和STAT3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的蛋白表达水平远高于良性嗜铬细胞瘤。联合HSP90和STAT3诊断恶性嗜铬细胞瘤时阳性预测值为0.70。结论:HSP90和STAT3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的表达高于良性嗜铬细胞瘤组织,且联合HSP90和STAT3可有效诊断恶性嗜铬细胞瘤。  相似文献   
13.
输尿管严重缺损患者的自体肾移植(附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医源性和外伤性输尿管严重损伤患者行自体肾移植的疗效。方法:对2例医源性原因造成的输尿管严重缺损患者,经反复多次手术后疗效不佳,选用自体肾移植术。结果:手术过程顺利,围手术期顺利度过。随访时间分别为16个月和10个月,远期疗效满意,静脉尿路造影显示肾功能正常,尿路通畅。结论:自体肾移植术对于严重的输尿管缺损患者,能保护患侧肾功能,避免尿流改道和肠道代输尿管手术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肾嗜酸细胞腺瘤临床诊治分析(附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临床资料。肿瘤最大直径为3~8cm,平均5.5±2.8cm,分别位于左肾上极2例,左肾下极1例,右肾上极3例,右肾下极4例。所有患者CT扫描显示肿瘤包膜完整,密度均匀一致,增强扫描成中等强化,6例瘤体中央可见星状结构。术前均诊断为肾癌而行肾癌根治术。结果:术后观察肿瘤包膜完整,切面呈棕色或棕黄色,质地均匀,未见出血及坏死灶;光镜下瘤细胞排列成腺泡管状或实性片状,胞质内含丰富的嗜酸性颗粒,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ytokeratin8( ),EMA( ),vi mentin(-),Hale胶体铁染色(-)。随访8~87个月,平均38.4±21.5个月,均无瘤生存,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肾脏肿瘤,常易被误诊为肾癌,诊断需依据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特点综合判断。治疗应行肾部分切除或肿瘤剜除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T3期胆囊癌(GBC)病人术中行标准或扩大淋巴结清扫的临床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肿瘤科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67例T3期GBC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标准和扩大淋巴结清扫分别为32、35例。67例病人中T分期达到T3的Ⅲ期GBC病人为56例,其中标准和扩大淋巴结清扫分别为32、24例。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估不同淋巴结清扫范围对于局部晚期胆囊癌预后的影响。结果 对于T3期病人,N分期(HR=2.24,95%CI 1.49-3.36,P<0.001)和淋巴结清扫范围(HR=2.51,95%CI 1.35-4.67,P=0.004)是总生存率(OS)的独立预后因素,而肝浸润(HR=2.10,95%CI 1.18-3.74,P=0.012)和胆石症(HR=2.84,95%CI 1.30-6.19,P=0.009)是无复发生存率(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手术切除后T分期达T3期的Ⅲ期GBC病人,淋巴结清扫是OS和RFS的独立危险因素(OS:HR=2.46,95%CI 1.27-4.77,P=0.008;RFS:HR=1.99,9...  相似文献   
16.
肾癌预后分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肾细胞癌是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患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占肾肿瘤的85%以上。约25%的肾癌病人存在肿瘤转移[1]。国内外学者在解剖水平、临床水平、组织学水平和分子水平上发现了影响肾癌预后的因素。其中既有独立的预后因素,也有协同作用的多个因素。对于分期不同、分级不同的肾癌,各因素指导预后的程度也有所不同。使用预后分级系统(如UISS)以及运算法则(如诺摩图、SSIGN),可以将肾癌的风险分级并且预判生存率,还可以帮助临床试验设计并指导随访策略。本文将上述研究进展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VHL基因和肾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on H ippel-L indau(VHL)基因具有调节转录、稳定细胞生长相关基因和调节细胞周期的功能。VHL的基因产物pVHL是泛素连接酶的成分,有调节低氧诱导因子(HIF)转录因子的稳定性的作用。其抑癌作用为pVHL作用于特异性蛋白而发生破坏作用,主要是通过wt-pVHL对转录延长因子E longin复合物形成的抑制,从而发挥对细胞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同时pVHL与细胞的增殖、凋亡和癌细胞的浸润、转移有关。VHL基因突变、缺失、重排和超甲基化与肾细胞癌(RCC)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刘东明  杨恩来 《现代康复》2001,5(1):136-137
通过理论探索与临床实践两方面的研究,对头针的定位方法提出新的见解,推出“头缝定位”的新概念。结合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解剖学知识“头缝”具有特殊的定位价值,包括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这三种,与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及经络在头部的分布均有密切联系,对头针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膀胱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组织化学特征以及诊疗方法. 方法 原发性膀胱透明细胞癌患者1例,女,71岁.因尿频尿急4个月,下腹隐痛2个月入院.盆腔CT及膀胱镜检查示膀胱三角区近左侧直径约4.0 cm隆起性占位,基底宽,表面充血明显.病理活检示膀胱黏膜固有层小巢性透明细胞癌组织浸润,癌细胞排列呈大小不等腺管状、巢状分布,大部分细胞胞质丰富、透明.入院后出现反复无痛性肉眼血尿,并伴有下腹胀痛. 结果术中发现肿瘤位于膀胱左后侧壁,呈浸润性生长,膀胱组织与子宫前壁黏连明显,行膀胱部分切除、输尿管膀胱移植术联合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术后病理示:透明细胞癌组织浸润膀胱全层.子宫前壁内可见少量癌组织浸润,呈透明细胞癌图像.组织化学:PAS(+),免疫组化染色:CK7、CK5/6及EMA标记(+),CK20、Vimentin、Claretinin、PSA、CEA及NSE表达均为(-).电镜下瘤细胞胞质多呈大空泡状,细胞器稀少,局部残留密集的糖原颗粒;部分瘤细胞胞质器以丛状聚集的糖原颗粒和小泡状结构为主.术后行全身化疗2次,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 结论原发性膀胱透明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膀胱腺癌,确诊需依据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及组织免疫学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预后好于其他非尿路上皮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列腺泡沫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4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15例前列腺泡沫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年龄49~85岁,平均(69.53±8.97)岁,主要症状为进行性排尿困难,Gleason评分:6分1例,7分6例,8分4例,9分4例。9例行双侧睾丸切除术,6例行前列腺癌根治术。睾丸切除术患者术前PSA 27.1~153ng/mL,平均(79.37±57.52)ng/mL;术后1月PSA0.13~2.86ng/mL,平均(0.83±1.01)ng/mL;Nadir PSA 0.002~1.33ng/mL,平均(0.37±0.45)ng/mL;达到Nadir PSA时间8~23月,平均(17.23±5.28)月;7例经12~42月出现去势抵抗,平均为(26.43±9.55)月;发生转移5例;9例患者中2例失访,3例死于晚期前列腺癌,4例存活;随访时间平均(60.86±22.11)月。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前PSA 11.47~128ng/mL,平均(43.40±43.13)ng/mL;术后1月PSA 0.072~0.36ng/mL,平均(0.17±0.11)ng/mL;Nadir PSA 0.008~0.22ng/mL,平均(0.11±0.07)ng/mL;达到Nadir PSA时间24~42月,平均(33.17±7.28)月;5例经12~60个月出现生化复发,平均为(35.20±17.43)月,复发后1例予康士得及诺雷德治疗,4例予氟他胺治疗,目前生存状况尚可;发生转移3例;6例患者均存活;随访时间平均(53.00±28.04)月。结论前列腺泡沫状腺癌是一种侵袭性强、预后较差的特殊组织学亚型的高级别腺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