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15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82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9篇
  1957年   6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目的:报告完成左胸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25例患者经左胸前外侧小切口进胸,直视下完成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龄(63ú.3±11.1)岁。结果2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围术期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呼吸机治疗时间(6.84±5.84)h。10例术后冠脉造影,2例术后冠脉CTA均提示乳内动脉桥通畅。随访1~12个月,无死亡、心绞痛发生。结论左胸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可行手术方式,适用于单纯LAD病变,也可与PCI结合治疗多支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索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诊断与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外科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共收治5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35~70岁。2例行药物治疗,1例行介入治疗,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1例行二次手术。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全组患者住院时间11~34 d,均痊愈出院。2例行外科手术患者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8 d与34 d。对全组随访1~20个月,随访结束时,患者均痊愈。结论主动脉壁间血肿是一种需要积极治疗的急性主动脉病变,CT增强造影具有较高诊断价值。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应积极外科手术替换病变血管,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可以在严密随访下行药物治疗。如果患者同时合并主动脉溃疡等高危病变,可以选择腔内隔绝治疗。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左胸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多支动脉桥策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该技术推广提供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外科64例左胸小切口多支搭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4例、女10例,年龄36~77(61.1±8.7)岁。经第5肋间长5~8 cm左胸前外侧切口进胸,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借助胸壁悬吊装置及心脏固定器,完成升主动脉近端吻合,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系统的靶血管远端吻合等操作。移植血管数量2~4(2.3±0.5)支,其中45例患者移植2支,17例移植3支,2例移植4支;手术结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杂交治疗3例,全动脉化旁路移植62例。术后7 d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评估旁路血管通畅率,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免于发生MACCE率。结果无患者中转开胸手术,术中未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或体外膜肺氧合。术后切口愈合不良1例,再次手术2例(均为术后胸腔出血)。术后30 d内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1例,无死亡。术后早期复查造影旁路血管总体通畅率为96.2%,前降支旁路通畅率为98.2%。随访12~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失访率7.8%(5/64)。36个月免于MACCE发生率为84.9%(95%CI 79.5%~90.3%)。结论左胸小切口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以实现完全再血管化及全动脉化搭桥,近期及中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4.
目的总结杂交技术拔除心内感染等并发症起搏导线的临床经验,探索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2年共有4例患者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应用杂交技术拔除永久起搏导线。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分别选择胸部右前外侧小切口,胸骨下段小切口,左前外侧小切口及胸部正中小切口进行,结合心脏直视与X光透视下经静脉拔除起搏导线。结果 4例患者均应用杂交技术成功拔除起搏导线。1例发生三尖瓣损伤,经急诊手术修复成功。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杂交技术拔除永久起搏导线临床可行,可以避免体外循环,是高危起搏导线拔除患者的一个替代选择。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曲马多用于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镇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OPCABG患者64例,随机均分为两组,术中均吸入1%七氟醚和静注舒芬太尼维持麻醉,关闭胸骨前分别采用曲马多(T组)和舒芬太尼(S组)自控镇痛.记录患者疼痛VAS评分、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T组静息VAS评分显著低于S组(P<0.05).两组术后清醒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曲马多用于OPCABG术后镇痛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76.
目的总结低左心室射血分数(≤40%)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手术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4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OPCAB的低射血分数患者顺利出院63例的随访临床资料,男48例,女15例;平均年龄(65.1±9.2)岁,左心室射血分数为33.8%±5.0%,对其长期随访,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单因素对数秩检验(log-rank test)和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时间3~107(71.3±24.4)个月,失访6例(9.5%)。随访期内死亡19例(30.2%),其中与心脏相关死亡10例(15.9%)。术后1年、3年、5年、8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6.7%(61)、94.9%(60)、85.9%(55)、77.2%(53)。单因素分析表明,左心室射血分数≤30%、急性心肌梗死<30 d(急性心肌梗死发生30 d内即接受手术)是影响患者远期生存率的潜在危险因素(P<0.05)。Cox回归分析表明,左心室射血分数≤30%(RR=4.662,P<0.05)及心肌梗死<30 d(RR=5.544,P<0.05)是择期OPCAB患者术后发生心脏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低左心室射血分数冠心病患者行OPCAB治疗效果良好。左心室射血分数≤30%及急性心肌梗死<30 d是择期OPCAB患者术后发生心脏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7.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IVL)在临床上极为罕见,是一种从子宫肌瘤或子宫阔韧带内肌瘤向脉管内生长或由脉管壁本身的平滑肌组织增生后突向管腔内的肿瘤。此病可超出子宫,在静脉内延伸达下腔静脉,甚至到达心脏,成为心脏内平滑肌瘤病(intracardiac leiomyomatosis,ICL),除静脉外,淋巴管也可受累,极少数病例的肿瘤栓子可以达到肺动脉造成猝死。英国Hirschfeld 1896年首先报道了该病,1907年Dtiurk通过病理解剖首次报道累及心脏的病例,最近10年国外的文献报道了较多IVL病例,但累及右心系统的病例不超过100例。  相似文献   
78.
脱疽在外科学上,称之为血栓性坏疽,是由于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引起某一肢节的坏死。本症的局部症状,色黑干枯或水肿,疼痛或麻木,即是被称为干性坏疽与湿性坏疽的症状。祖国医学文献中有关本疾患的记载,早在现存第一部经典著作——内经痈疽篇,已有“脱痈”这一名称,对症状,治疗,预后作了简单的记述。历代文献中,对本症的病因上认为不外于下列三种:1.由于饮酒刺激性食物,过食纵欲引起。  相似文献   
79.
疔疮“走黄”症状的记载,在祖国历代医学书籍中,最早是孙真人千金方,而比较详细叙述的,则首推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尤其他对头部疔疮的危险,曾这样说“……如在头面,头乃诸阳之首,亢阳热极所致,其形虽小,其恶甚大…走黄之证……头面耳项俱能发腫,形如胖尸,七恶顿起,治虽有法,百中难保一二”,“目中见火光,神昏口干心烦,呕吐不定……”和现代的病理解剖学上,对面部癤与蜂窝织炎的重视,与特别指出危险三角区(鼻下口角部位)所引起的严重併发症,完全是符合的。中医外科对走黄病例的内服药,一般采用七星剑及犀角地黄汤,七星剑汤是使毒从汗泄,  相似文献   
80.
病历摘要:患者张×仙,男,48岁,于1958年1月9日就诊。一周前颈后偏右初起一瘰,搔破后流滋水无脓,顽木不痛,自觉形寒拘急,渐则局部四围坚硬漫肿,日见扩大,三天后肿势达于耳后,乃就近医治,曾注射青霉素及局部外敷药物处理,未能转轻、近则颈项转侧不利,食欲减退,头部掣痛沉重,嗜眠胸闷,精神困顿。检查患者体温37.2℃,脉沉细而有力,舌苔薄腻,精神倦怠,胸痞闷,胃纳呆,形寒而背部拘急,颈后右侧脓头不一,流出滋水,腐肉掯靭不脱,局部平塌坚硬,其色暗红,漫肿之势上达发际,旁及耳后,按之木而微痛,自觉头项右肩沉重异常。诊断:偏脑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