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15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82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9篇
  1957年   6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正经胸行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至前降支旁路移植的概念最早于1967年由Kolessov提出~[1],具有住院时间短、恢复快、输血少、桥通畅性好等优点。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右乳内动脉(righ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RIMA)较桡动脉有更好的远期生存率,且极少发生痉挛,成为仅次于LIMA的第二选择~[2,3]。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32.
<正>自2002年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成功实施以来,TAVR挽救了无数外科手术风险高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1,2]。许多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合并严重冠脉病变[3],对此类患者多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联合经股动脉TAVR进行微创治疗,然而部分患者由于冠脉血管严重钙化或者病变弥漫不适合行PCI,亦或大血管通路不适合行经股动脉TAVR。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利用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论证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 (BM MNCs)移植对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潜能和安全性。方法 结扎冠脉钝缘支造成急性心梗 ,分为两组 ,分别注射BM MNCs(BM MNCs组 )和生理盐水 (对照组 ) ,测量左室运动能力。 4周后观察移植区域的血管再生情况 ,并进行安全方面的评价。结果 在BM MNCs移植后 4周 ,左室等容收缩期压力最大变化速率 (LV dp/dtmax)和左室等容舒张期压力最大变化速率 (LV-dp/dtmax)与心梗 6 0min时相比明显改善 (P <0 .0 5 )。 4周后心梗边缘组织的小血管数目 ,BM MNCs组明显多于对照组 (P <0 .0 5 )。BM MNCs治疗后 4周未发现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异常变化 ,心肌组织学检查也未发现炎症细胞浸润、成骨或钙化等异常现象。结论 BM MNCs移植可明显促进缺血心肌的血管再生 ,改善心肌舒缩功能  相似文献   
34.
目的总结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经验,探讨适于国人的合理再次CABG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再次CABG 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12例;年龄41~84(63±8)岁。第二次距第一次CABG时间平均45(4~168)个月,术前均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其中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Ⅱ级21例,Ⅲ级、Ⅳ级6例。术前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41~69(51.0±0.7)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2%~78%(58%±12%)。27例患者再次手术时新发病变6处,乳内动脉病变7处,桡动脉病变3处(其中1例仅为近端吻合口病变),大隐静脉病变49处(其中3处单纯近端病变、3处单纯远端病变)。结果再次手术入路选择正中原切口入路18例,左外侧切口8例,上腹正中联合剑突下切口1例。再次手术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25例,术中中转为体外循环CABG 2例。再次手术共完成远端吻合口65个,近端吻合口41个;应用左乳内动脉10例次,右乳内动脉3例次,左桡动脉16例次,右桡动脉2例次,大隐静脉17例次。完成远端吻合口1~4(2.4±0.8)个/例。手术时间170~530(304±86)min,术后输红细胞0~10(4.3±3.5)U,输血浆0~1 600(685±549)ml。术后机械通气时间6~156(24±32)h,术后住院时间7~35(14±6)d,无住院死亡患者,术后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康复出院。随访26例,失访1例,平均随访80(13~133)个月;无症状生存16例,死亡4例,症状复发或心力衰竭6例。结论 OPCAB为再次CABG的一种有效术式,但应做好体外循环准备,再次CABG时应尽可能多选择动脉移植血管材料,术中把握个体化原则。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 (cTnI)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升高的临床意义及其对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11年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外科行单纯OPCAB手术的患者240例,其中男164例、女76例,年龄36~83 (62.07±8.24) 岁。监测术后4~6 h、12~18 h血清cTnI水平,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及对术后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术后4~6 h血清cTnI值(TNI0)为(1.28±0.40) ng/ml,术后12~18 h血清cTnI值(TNI1)为(3.60±0.74) ng/ml。以中值为切点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桥血管数目是TNI0 (P=0.000)及TNI1 (P=0.010)的显著影响因素,术后12~18 h的cTnI值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但相关关系并不密切(相关系数<0.5)。ROC曲线分析提示术后12~18 h的cTnI值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更大(P<0.05),术后12~18 h的cTnI>1.49 ng/ml对术后心电图(ECG)改变、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使用及住院死亡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结论 OPCAB术后早期cTnI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合心电图改变可用于早期诊断围术期心肌梗死,对早期预后具有较大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6.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12,自引:11,他引:1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及结构的影响。方法中国小型猪16头,随机分为对照组(n=6)及移植组(n=10)。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分别注入BMMNCs/生理盐水。两组动物于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进行影像学检查。移植组分别于2、4周后获取心脏标本,检测移植细胞标记物Hoechst33342。结果心梗4周后,移植组心梗范围较对照组显著缩小(P<0.01);血流动力学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局部室壁运动评分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周获得的心肌标本内,可见多量Hoechst33342和MHC双阳性细胞。结论成体BMMNCs移植后,有可能抑止心室重构的发展,提高心室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7.
20 0 1年 6月至 10月 ,我们成功地进行了 2例急性暴发性肺栓塞急诊取栓手术。术后各项检查证明手术治疗成功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例 1 男 ,38岁。胸闷、气短 2周 ,加重半天。6年前因胸痛、咯血行肺扫描提示肺栓塞。其父有急性肺栓塞病史。例 2 男 ,6 9岁。胸闷、气短 5d ,加重 1d。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室上性心律失常病史。吸烟史 2 0年 ,2 0支 d。2例病人入院时体温正常 ,血压正常。呼吸急促 ,心动过速、P2 亢进 ,心前区未闻及杂音。双肺无罗音、哮鸣音和胸膜磨擦音。双下肢无红肿及静脉曲张。血常规正常。血气分析为…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合并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行同期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脑灌注的变化情况,分析脑灌注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21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35例颈动脉狭窄合并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吸烟、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39.
目的分析年龄≥75岁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临床资料。方法选择OPCABG的年龄≥75岁的冠心病患者12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ICU时间、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等围术期结果。结果127例患者中,2例因术中循环维持困难中转体外循环,余125例均成功实施OPCABG,占98.43%。平均移植桥血管(2.44±1.05)支,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30.8±47.7)h,ICU停留时间(57.2±60.3)h,围术期心肌梗死6例,二次手术3例,术后发生肾功能衰竭1例,严重肺部并发症17例,30d内死亡4例,病死率3.1%。82例成功接受随访,随访时间(28.3±12.8)个月,术后2年生存率95.9%,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8.5%。结论年龄≥75岁冠心病患者行OPCABG安全有效,可作为常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40.
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对于解剖学复杂及SYNTAX评分较高的冠心病患者,外科手术血运重建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方法。传统外科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如何减少创伤,微创下处理各种复杂多支血管病变,获得与传统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效甚至更优的完全再血管化结果,同时获得更低的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确保患者能够更快的康复、恢复工作能力,成为目前冠心病手术治疗热点问题。本文就小切口直视下CAGB的起源、发展及小切口多支搭桥手术要点、复合再血管化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最新进展等方面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