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8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5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目的 考察N-亚甲基磷酸化壳聚糖( NMPCS)基因纳米粒子的体外细胞毒性及基因转染效率.方法 采用均相反应法制备了NMPCS,用复凝聚法制备了NMPCS/DNA纳米粒子;通过MTT实验考察了NMPCS及其与DNA复合物对HeLa细胞的细胞毒性,以荧光索酶质粒为报告基因考察了NMPCS及NMPCS-CaZ+载体介导的体外基因转染效率.结果 NMPCS及其与DNA的复合物在体外表现出很小的细胞毒性,远远低于同等浓度时聚乙烯亚胺(PEI)的毒性.通过对壳聚糖进行亚甲基磷酸化修饰后,可大幅提高载体的基因转染效率.结论 N-亚甲基磷酸化壳聚糖有望成为一种新型、安全、高效的非病毒基因载体.  相似文献   
72.
材料植入机体诱导的血栓形成是人工血管临床应用最为主要的限制因素之一 ,在材料表面种植内皮细胞可能是目前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 ,本文试就血管内皮细胞的促凝及抗凝功能、内皮细胞在材料表面生长分化的影响因素和人工血管内皮细胞种植的实验室研究与临床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及其应用前景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3.
目的 考察壳聚糖及烷基化修饰壳聚糖载基因纳米粒子对人初始CD4+T细胞是否有促分化作用.方法 将壳聚糖或烷基化修饰壳聚糖与去除内毒素的质粒DNA按N/P比为4∶1的比例通过静电作用制备载基因纳米粒子,然后将纳米粒子与人初始CD4+T细胞共孵育,于12、24、48 h以后分别取上清,离心,检测上清中细胞因子IL-4和IF...  相似文献   
74.
目的构建含人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TFPI)和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双顺反子真核表达载体,并验证其在NIH 3T3细胞中的表达,为血管再狭窄的防治提供一个具有示踪和治疗双重作用的有效载体。方法以含有全长cDNA的pIRES-TFPI为模板,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TFPI全长cDNA,经酶切后插入到pIRES2-AcGFP1-Nuc载体中,构建成双顺反子真核表达载体,重组质粒经酶切图谱分析、PCR扩增及测序鉴定后命名为pIRES2-AcGFP1-Nuc-TFPI。将其转染NIH3T3细胞,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GFP在细胞中的表达,以RT-PCR检测TFPI在细胞内的表达。结果经酶切图谱分析、PCR扩增及DNA测序证实双顺反子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正确;荧光显微镜可观察到细胞内GFP的表达;RT-PCR证实经TFPI基因转染的细胞内TFPI mRNA表达增高。结论成功构建了包括TFPI和GFP的真核双表达载体,并使其在NIH3T3细胞中顺利表达。  相似文献   
75.
目的 制备一种高灵敏、高特异的免疫磁性微球(IMMS),为其在肿瘤早期诊断方面的应用提供借鉴.方法分别采用N-羟基琥珀酰亚胺3-(2-吡啶二硫代基丙酸酯)(SPDP)和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化二亚胺盐酸盐(EDC)作为交联剂,将鼠抗人免疫球蛋白G(IgG)偶联于磁性微球上.采用激光共聚焦检测和125Ⅰ标记抗体考察偶联效果.比较交联剂、磁球微球上功能团、间隔臂、偶联条件及抗体用量等因素对偶联效果的影响.分别对不同浓度人源IgG进行吸附,确定最低检测值.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间隔臂对偶联效果影响不大.两种交联剂均可将抗体联接于磁性微球上,EDC为交联剂,工艺更为简便,室温条件下抗体结合效果优于4℃条件下.本实验所制备的IMMS对人源IgG的最低检测值为50pg/mL.结论 本实验以人源IgG为肿瘤标记模型,成功地制备了一种高灵敏、高特异免疫磁性微球,制备简便,成本低廉,为肿瘤早期诊断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6.
聚氯乙烯动脉导管对血液组织因子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钭实验犬分成3组,即普通聚氯乙烯导管组、医用聚氯乙烯导管组和对照组,探讨了生物材料对血液组织因子活性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在植入股动脉后2-8h,两各聚氯乙烯导管均使血液组织因子活性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P〈0.01;两种导管之间比较差别也非常显著,术后2h,P〈0.05;术后8h,P〈0.01;按血液组织因子活性升高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普通聚氯乙烯导管组〉医用聚氯乙导管组〉对照组  相似文献   
77.
目的研究壳聚糖基因纳米粒子(CGNP)引起人正常肝细胞系L02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复凝聚方法制备CGNP,用原子力显微镜和粒度分析仪进行纳米粒子的表征;将浓度分别为5,10,30,50ug/mL(以DNA含量计)的CGNP与L02细胞共育,采用荧光分析技术检测活性氧自由基(ROS)的含量,运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细胞色素C(Cyt C)的释放。结果CGNP平均粒径为115.6nm,粒径范围在74.14~136.28nm。当CGNP的浓度大于30ug/mL时,胞浆中有少量的Cyt C释放;当浓度大于50ug/mL时,ROS的量显著增加。结论当达到一定浓度时,CGNP可影响细胞线粒体的功能,从而引起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8.
目的:由于碳纳米管的广泛应用,其对人类及环境造成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血管是碳纳米管进入人体的首要通道之一,因此探讨功能化与原始状态的多壁碳纳米管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自人脐静脉分离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组化进行细胞鉴定.选择0.5~1 μm经羧基修饰的功能化多壁碳纳米管(f-CNTs)与同等长度未经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p-CNTs)制备颗粒悬液,与血管内皮细胞共育后,利用噻唑蓝实验(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透射电镜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制备碳纳米管透析液,通过MTT实验检测其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①2种纳米管均对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而且其细胞毒性随剂量递增呈上升趋势.与细胞共育24 h后,p-CNTs的毒性大于f-CNTs;而共育48 h及72 h后,f-CNTs毒性大于p-CNTs.②透射电镜实验表明,f-CNTs共育细胞内空腔明显多于p-CNTs,而空腔内f-CNTs聚集体紧密程度明显小于p-CNTs.③对2种多壁碳纳米管透析后的细胞培养基对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结论:根据上述结果笔者推测.p-CNTs细胞毒性的主导因素是聚集程度,f-CNTs对细胞毒性的主导因素为表面效应.进入细胞的碳纳米管数目增多,造成细胞损伤或阻断细胞内代谢通路,可能是共育后期f-CNTs细胞毒性大于p-CNTs的原因.  相似文献   
79.
本文报道了用生物降解性材料制成的可吸收性多微孔缓释胶囊,药物用尽后空囊在体内逐渐降解吸收,不需要再动手术取出;胶囊本身具有多微孔结构,增加了药物透过性,只需植入一根与Norplant同样大小的胶囊即可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80.
RGD肽表面修饰聚苯乙烯及其细胞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聚苯乙烯二维平面为模板研究了蛋白表面修饰技术,构建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材料表面。方法采用物理包被法依靠疏水作用在PS表面架构明胶、胶原和RGD(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多肽的生物活性层。通过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修饰表面的元素含量变化,N元素含量显著提高,说明蛋白分子在表面存在。Bradford方法定量分析明胶、胶原和RGD多肽的表面吸附量。结果XPS证实了表面N原子的引入,存在酰胺键,确定蛋白分子存在于PS表面。结论动态接触角下降显著,证明修饰表面的亲水性得到提高。并在明胶、胶原和RGD多肽修饰表面接种人表皮细胞,对比考察其对细胞行为的影响,提高了细胞的黏附和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