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1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56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3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通过32P液体球囊防治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再狭窄(RS),动态观察内放射对中膜平滑肌细胞(SMC)的影响,初步探讨其防治再狭窄的可能机制.方法:40只兔CEA后,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0、10Gy、20Gy、40Gy放射剂量(32P),术后3,7,14,28,56d分别处死动物,观察不同时间点不同剂量对颈动脉内膜厚度及 SMC凋亡PCNA的影响.结果:术后兔血管内、中膜厚度呈递增趋势,其中以14d后增加尤其显著,各治疗组与照射组相比,除术后3、7d外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各照射组的凋亡率和PCNA阳性细胞均于术后3d增加,7d时达高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放射治疗可能是通过抑制SMC增殖、迁移,诱导SMC凋亡,防治RS,并且随剂量呈递增效应;球囊损伤后早期以细胞增生和凋亡为主要表现,晚期表现为内中膜厚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2.
抗独特型抗体NP30诱导虫卵肉芽肿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抗独特型抗体NP30诱导虫卵肉芽肿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 BALB/c 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腹腔注射NP30 10 μg/次,连续3次,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分别在尾蚴攻击感染后第39、49、64、108、112天处死,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Fas、FasL和c-Fos的表达,原位分子杂交检测Bax与Fas mRNA.结果虫卵肉芽肿细胞均表达Bax、Fas、FasL和c-Fos蛋白,其中实验组Bax和FasL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Fas和c-Fos蛋白表达在第64天和第112天低于对照组,其余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Bcl-2蛋白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无表达.实验组Bax和fas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结论死亡受体Fas和FasL途径启动了NP30诱导肉芽肿细胞凋亡的信号,NP30通过凋亡相关基因Bax和c-Fos表达增强来诱导肉芽肿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23.
外周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 ,其发病机制及防治尚无一致性的结论[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是近年来较受关注的一种神经营养因子 ,肝组织可能是血循环IGF 1的主要来源[2 ,3 ] 。我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肝组织IGF 1基因表达 ,及其对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的致病作用。一、对象和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 ,四氧嘧啶诱发糖尿病模型。分正常组 (NC组 ) 16只 ,糖尿病组 (ID组 ) 4 8只。糖尿病组以猪短效、长效胰岛素 2∶1比例每日皮下注射 ,据血糖控制水平又分为ID 1组 [(4 93± 0 72 )~ (4 88± 0 6 7)mmol/L]1…  相似文献   
124.
独特型及抗独特型抗体源自免疫网络学说,抗独特型抗体具有模拟抗原及免疫调节的作用.基于这一理论基础,抗独特型抗体已被J一泛应用于疾病的免疫诊断、疫苗及免疫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中.该义就抗独特型抗体的制备、鉴定方法以及其在寄生虫病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5.
目的确定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主动免疫诱导保护性免疫力的持续时间.方法实验组昆明种小鼠腹腔注射NP30 10 μg/鼠,主动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末次免疫后8、12、16、20、24周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1)条,尾蚴感染后40 d行足垫试验.结果 NP30末次免疫后8、12、16周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减虫率为21.43%~41.16%,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足垫试验结果显示8、12周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NP30主动免疫诱导的保护性免疫力持续约4个月;足垫试验结果与细胞免疫有关.  相似文献   
126.
目的 分离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重链可变区(VH)基因并测定其序列。方法 根据鼠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FR1和FR4序列的保守性,化学合成体外扩增Ig重链可变区基因的数对引物。以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的杂交瘤细胞株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VH基因,将其克隆入pUC19载体,重组子用Sanger′s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序列,将序列与GeneBank中已发表的抗体序列比较。结果 VH基因全长357bp,属鼠免疫球蛋白重链第Ⅱ亚类,由种系基因V、Dsp2.8与JH4重排而来。该VH基因序列已被GeneBank收录(accession No AF282622)。结论 该VH基因为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重链可变区基因。  相似文献   
127.
目的 :观察人源抗Trop-2 Fab对宫颈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检测宫颈癌Hela细胞表面Trop-2蛋白的表达;划痕实验和Transwell检测人源抗Trop-2 Fab对宫颈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人源抗Trop-2 Fab对宫颈癌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检测人源抗Trop-2 Fab对宫颈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Hela细胞表面有Trop-2蛋白表达,人源抗Trop-2 Fab能够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有效降低Hela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同时能够诱导Hela细胞凋亡。结论:人源抗Trop-2 Fab能明显降低宫颈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Trop-2可作为宫颈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28.
目的: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对狂犬病病毒糖蛋白(rabies virus glycoprotein,RVG)基因进行克隆?表达?纯化,并对重组 RVG 进行免疫学特性鉴定?方法:参照 GenBank 收录的狂犬病病毒 CVS-11 株RVG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目的基因?RVG 基因经BamHⅠ/KpnⅠ 双酶切后定向克隆到 pFastBac-GP67B 载体上,阳性重组转座质粒进一步转化E.Coli DH10Bac 感受态细胞,经蓝白斑筛选及 PCR 鉴定后获得重组穿梭载体 rBacmid-RVG,将其转染至对数生长期的Sf-9昆虫细胞,进行重组RVG的真核表达?His-TrapHP 纯化目的蛋白,SDS-PAGE 和 Western blot 进行鉴定?重组RVG免疫小鼠,检测其免疫原性和血清中和活性?结果:用Bac-To-Bac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表达并纯化了重组RVG,分子量约58 000?经重组RVG免疫后的小鼠血清具有中和活性?结论:重组RVG具有天然RVG的活性,为进一步研制亚单位疫苗及制备筛选中和抗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9.
重组IL-2、IL-6、TNF-α作为血吸虫病疫苗佐剂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重组IL-2、IL-6和TNF-α(rIL-2,rIL-6,rTNF-α)作为血吸虫病抗独特型抗体疫苗佐剂的可行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日本血吸虫抗独特型抗体NP30主动免疫BALB/c小鼠,分别联用rIL-2,rIL-6和rTNF-α,观察其对小鼠的保护性免疫作用,以及对宿主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影响。结果:rIL-2和rIL-6能明显提高NP30疫苗对小鼠宿主的保护性作用,减虫率和减卵率均明显提高,减虫率从单用NP30的40.6%分别提高到53.5%和55.7%,减卵率从46.5%分别提高到68.7%和69.8%;二者均使血清特异性IgG、IgG1和IgG2a抗体明显升高;另外,足垫试验结果显示NP30加用rIL-2可引发迟发型变态反应。rTNF-α无增强NP30的保护性免疫作用。结论:rIL-2和rIL-6可作为血吸虫病抗独特型抗体疫苗的佐剂,其作用机制与同时增强Th1和Th2免疫应答有关。  相似文献   
130.
迅速蔓延中国并扩散至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证明具有明显的人传染人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性极强,由于人体内没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性抗体,该病毒对人类健康和世界公共卫生安全已构成重大威胁。目前还没有疫苗和抗病毒特效药物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因此,基于抗体的检测和临床治疗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抗体检测诊断、中和抗体及亚单位疫苗研发等方面进行综述评价,旨在聚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抗体应对策略,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防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