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7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45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沙慧芳  李颖则  任书南  冯久贤  顾伟勇  金叶 《上海医学》2006,29(8):549-550,F0002
目的研究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于SD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SD大鼠开胸结扎前降支中段30 min后,实验组在心肌缺血区域注射Dill标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3×10~6个,对照组以100μL生理盐水作心肌缺血区域注射。4~6周后取心脏组织切片,采用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行心肌细胞凋亡的原位检测,以及肌钙蛋白T(Troponin T)、Connexin 4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因子Ⅷ检测。结果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为225.28±125.41,显著高于实验组的78.57±40.29(P<0.05)。两组TroponinT和Connexin 43均为阴性。实验组的VEGF和因子Ⅷ呈阳性表达。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促进VEGF分泌和因子Ⅷ表达,可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42.
我们对非小细胞肺癌的32例支气管镜活检标本和52例手术标本进行性激素受体和单抗Ki67检测,以探索在临床开展肺癌内分泌治疗的意义。结果表明:男性ER阳性率为17.5%女性为58%提示女性肺腺癌比男性肺癌更多地受到雌激素影响。TR阳性率男性为35%女性30%,其中女性患者年龄大多超过50岁提示女性肺癌  相似文献   
43.
背景与目的 肺腺癌发病率不断升高,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Ⅰ receptor,IGF-IR)是多种生长因子的调控枢纽,在肿瘤细胞的分化、增殖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本研究旨在为检测肺腺癌组织中IGF-IR表达,并分析其与肺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肺腺癌组织IGF-IR表达.卡方检验分析IGF-IR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生存率,采用Cox分析评估各指标与患者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结果 126例肺腺癌组织中,89例可观察到IGF-IR阳性细胞.IGF-IR表达与肺腺癌患者肿块大小及T分期相关,而与年龄、性别、吸烟史、病理分期、分化及CEA等因素及患者的疗效及生存期无明显相关.结论 肺腺癌患者表达IGF-IR,与患者的肿块大小和T分期有关,而与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44.
ERCC1、RRM1和p53表达与Ⅰ-Ⅱ期肺癌术后预后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 顺铂是肺癌化疗的基础药物,而EBCC1、RRM1、p53表达水平与铂类耐药和预后有关,本研究分析Ⅰ-Ⅱ期NSCLC的ERCC1、RRM1、p53表达与术后生存期的关系,探讨它们与患者预后及与顺铂耐药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992年2月-1994年1月有随访的75例Ⅰ-Ⅱ期NSCLC术后患者,Ⅰ期术后随机分成不化疗组和化疗组,Ⅱ期术后均作化疗,化疗采用以DDP为基础的方案.免疫组化法检测手术标本的ERCC1、RRM1、p53表达,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Ⅰ期ERCC1高表达患者预后明显好于ERCC1低表达,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0%、91.30%、86.74%和96.43%、60.71%、57.14%(P=0.0058).Ⅰ期不化疔组ERCC1高表达者生存情况优于ERCC1低表达,中位生存期(MST)分别为72.00+个月和64.67个月(P=-0.0327).Ⅱ期与Ⅰ期相反,ERCC1低表达者预后好,ERCC1低表达者的MST为60.00+个月,而高表达者仅为25.50+月(P=0.0442).RRM1、p53表达与术后生存率无关.结论 ERCC1高表达是Ⅰ期NSCLC术后预后良好的独立指标;含DDP化疗延长了Ⅱ期ERCC1低表达患者的生存,术后可根据ERCC1的水平决定是否选用含DDP化疗;ERCC1表达对NSCLC术后生存期的影响在I期和Ⅱ期DDP化疗患者中可能不尽相同,ERCC1高表达在Ⅰ期NSCLC术后展现的是其保护的一面,而Ⅱ期以化疗抵抗为主.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逆转录酶(hTRT)的表达和端粒酶活性的关系。评价端粒酶hTRT表达检测在食管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免疫组化和TRAP法分别观察58例食管癌和28例正常食管组织,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关性。结果:58例食管癌hTRT阳性率83%(48/58),端粒酶活性阳性率86%(50/58),28例正常食管组织均为阴性。中低分化的食管癌端粒酶hTRT及端粒酶活性阳性高于高分化食管癌。结论:抗hTRT抗体在食管癌中具有癌细胞的特征性,并与端粒酶活性呈正相关。随组织学分级的增高,端粒酶hTRT及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增高。提示其检测有望成为预测舯瘤发生、肿瘤诊断的良好指标。用免疫组化法比TRAP法检测食管癌中端粒酶的活性将更为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46.
目的 初步探讨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白屈菜红碱(CH)与化疗药物顺铂联合应用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试验及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CH、顺铂以及CH与顺铂联用对人NSCLC细胞株A549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用裸鼠移植瘤实验检测CH、顺铂以及CH与顺铂联用对A549细胞成瘤性的影响.应用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细胞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倚瘤裸鼠分为CH组、顺铂组、CH+顺铂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5只,裸鼠分别腹腔注射CH、顺铂、CH+顺铂和生理盐水(共3周,顺铂及生理盐水每周注射1次,CH每周注射2次),观察移植瘤的生长情况.结果 CH可抑制NSCLC细胞株A549增殖,浓度增加其细胞毒作用亦增强,CH与顺铂联用呈协同或相加作用;CH组、顺铂组及CH+顺铂组A549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5.36±0.70)%、(5.23±0.55)%及(17.28±2.17)%,均高于对照组的(2.75±0.35)%(t=7.88,P<0.05),CH+顺铂组A549细胞的凋亡率分别高于CH组及顺铂组(t=5.62,P<0.05);裸鼠移植瘤体内实验结果表明,CH及顺铂均町抑制移植瘤的生长,CH+顺铂组的抑瘤率(80.5%)高于CH组(72.4%)及顺铂(64.3%)组(t=11.34,P<0.01).结论 CH与顺铂联用对A549细胞及裸鼠移植瘤有显著的协同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对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以及诱导其凋亡而实现.  相似文献   
47.
Ⅰ型细胞间粘附分子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的Ⅰ型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的表达与侵袭和转移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52例非小细胞肺癌及转移淋巴结中ICAM-1的表达。结果:20例伴淋巴结转移的肺癌中,14例ICAM-1表达阳性,相应淋巴结转移灶13例阳性。32例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中仅有6例阳性。结论:肺癌细胞ICAM-1的表达可作为判断癌细胞的侵袭及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nm23H1mRNA表达水平与食道癌细胞转移倾向的相关性。方法活检标本采用二次包埋法制备连续冰冻切片,应用地高辛标记的nm23H1反意cRNA探针进行原位杂交并做定位分析。结果原位杂交染色阳性者为胞浆型颗粒状或团块状。在50例活检标本中nm23H1mRNA表达阳性率为38%。在食道癌长度>5cm的17例中有3例阳性,在术后病理检查21例局部淋巴结转移者中阳性表达3例。结论nm23H1mRNA表达水平与食道癌转移倾向呈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49.
目的 从肺癌患者外周血诱导扩增的树突状细胞。观察其形态、表型、抗原递呈功能和对LAK细胞抗肿瘤作用的影响。方法 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GM-CSF、IL-4诱导扩增成为树突状细胞,FACS检测其表型,MLR测定其抗原递呈能力及对LAK细胞增殖的影响。TAA冲击的DC与LAK细胞混合培养诱导的CTL,用MTT法测定其细胞毒,结果 肺癌患乾外周血诱导的树突状细胞具有典型的形态、表型特征和激发MLR的能力,TAA冲击的DC能显著地提高LAK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增强对靶抗原细胞的细胞毒效应。结论 从肺癌患者外周血中可获得典型的树突状细胞,经TAA冲击的DC能从LAK细胞中诱导出特异性CTL细胞,以该DC为基础的疫苗联合LAK细胞,可能在肺癌生物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DSP)对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ET-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及对照组(用消心痛治疗),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方法于治疗前后测定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ET 1基因表达,并与30名健康人作治疗前比较。结果:70例心绞痛患者69例检出546bp阳性条带,健康者中无1例阳性。经DSP治疗后的29例中有6例未检到阳性条带,而对照组中无1例转阴。经DSP治疗后,ET 1PCR产物的相对量(吸收光密度)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SP能直接抑制外周血内皮细胞ET 1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