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62.
目的 观察中缝大核(NRM)内微量注射神经降压素对大鼠痛阈的影响。探讨中缝大核内神经降压素在痛行为调制中的作用。方法 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mA)为痛行为反应的指标,观察向NRM内注射神经降压素对大鼠痛行为反应的影响。结果 NRM内注入神经降压素后,大鼠的痛阈明显增加。并在一定范围内呈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NRM内的神经降压素在痛觉调制的复杂过程中发挥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3.
肾结核7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我院1990~2003年肾结核73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3例,女40例.年龄20~68岁,平均39.5岁.单侧66例,双侧7例.其中伴肺结核13例,膀胱结核9例,附睾结核6例,腰椎结核1例.临床表现:单纯慢性膀胱刺激症状21例;慢性膀胱刺激症状伴腰痛13例;肾功能不全、低热、盗汗2例;附睾肿块4例;单纯腰痛7例;肉眼血尿6例;尿频16例;附睾肿块2例.体检B超发现肾积水2例.病程1 d~13 a,首次就医确诊2例.  相似文献   
64.
前列腺偶发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对 1996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收治的 376例前列腺增生症 (BPH)患者行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TURP) ,经尿道前列腺气化电切术 (TUVP) ,共检出前列腺偶发癌 (IDPC) 18例 ,占 4 .87% ,现就IDPC的诊治经验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8例 ,年龄 5 2岁~ 86岁 ,平均 6 9 4岁。病史 2a~ 12a。均有尿频、排尿困难、尿线变细等下尿路梗阻症状 ,其中伴血尿 3例 ,一次以上尿潴留 7例。直肠指检 (DRE)示前列腺Ⅰ度增生 8例 ,Ⅱ度增生 6例 ,Ⅲ度增生 4例 ,均未及硬结。B超检查 (经腹壁途径 )均提示BPH ,其中 6例光…  相似文献   
65.
中缝大核内催产素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彦  白波  王宏  李健  刘玉红  冀强 《针刺研究》2004,29(3):165-169
目的 :探讨中缝大核 (NRM )内催产素 (OT)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 ,及其和内源性 5 HT在电针镇痛中的关系。方法 :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为痛行为反应指标 ,测定动物痛阈 ,观察NRM内注射催产素和噻庚啶对电针镇痛的影响。结果 :向大鼠NRM内微量注入催产素后 ,能明显增加电针镇痛的效应 ;而向NRM内注入噻庚啶后 ,可阻断催产素增加电针镇痛的效应。结论 :NRM内的催产素在电针镇痛的复杂过程中发挥着一定作用 ,且其效应可能是通过内源性 5 HT系统中介的。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肾上腺肿瘤的后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并与开放手术作对比分析。方法:肾上腺肿瘤46例,行后腹腔镜手术治疗,与近期开放手术治疗的14例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后腹腔镜组46例,手术全部成功,无转开放,平均手术时间90min,开放组80min;腹腔镜手术组平均出血60ml,开放组约160ml;腹腔镜组术后平均住院5d,开放组术后平均住院9.5d,两组多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放手术相比,治疗肾上腺肿瘤采用后腹腔镜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67.
原发性输尿管肿瘤是泌尿系统较少见且诊断较困难的疾病。1987年10月至1997年10月收治诊断明确的原发性输尿管肿瘤18例,就诊断方法及临床意义进行探讨。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38-sl岁,平均56岁。肿瘤均发生在单侧输尿管,左侧11例,右侧7例;上段6例(33.3%),中段2例(11.l%),下段10例(55.6%)。病史2天一3年,平均11个月。18例中14例出现肉眼血尿,3例伴肾绞痛,腹部包块4例,发热4例。二、B超检查:本组18例均行B超检查,提示患侧有不同程度的肾积水,仅3例发现输尿管腔中等回声实性占位。4…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黏膜与膀胱颈联合电切配合术后吡柔比星灌注治疗女性腺性膀胱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2013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腺性膀胱炎女性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经尿道膀胱黏膜与膀胱颈联合电切术。在次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术后吡柔比星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尿动力学指标、不良反应,并随访复发结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显效29例,有效26例,无效5例,治疗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治疗显效21例,有效25例,无效14例,治疗有效率为76.67%。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最大尿流率为(24.32±6.31)ml/s,平均尿流率为(12.67±5.98)ml/s,最大尿道压为(7.21±1.72)kPa;对照组最大尿流率为(17.87±8.75)ml/s,平均尿流率为(7.99±5.43)ml/s,最大尿道压为(10.98±3.01)kPa。观察组膀胱刺激征7例,骨髓抑制0例,肾功能损害1例,皮疹1例,尿道狭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10/60);对照组膀胱刺激征12例,骨髓抑制3例,肾功能损害2例,皮疹3例,尿道狭窄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67%(22/60)。对两组患者随访,随访率100%。观察组随访时间为(14.34±3.43)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为(14.04±3.41)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15.00%,对照组复发率为31.67%。结论:经尿道膀胱黏膜与膀胱颈联合电切配合术后吡柔比星灌注治疗女性腺性膀胱炎治疗效果显著,且复发率低,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9.
目的研究肾肿瘤实施部分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为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肾肿瘤患者实施肾部分切除术。将钳闭30min作为节点,30min钳闭者计入A组,≥30min钳闭者计入B组。A组67例,B组39例。对比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失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10d及0.5年的肾小球滤过率。结果两组治疗前肾小球滤过率、手术时间、失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10d及0.5年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优于B组。两组术后10d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低于治疗前,术后0.5年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优于术后10d,A组治疗前与术后0.5年肾小球滤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0.5年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低于治疗前。两组随访期间肿瘤均未复发。结论肾肿瘤实施部分切除术效果确切,但需控制肾脏血管夹闭时间以最大程度恢复肾功能。  相似文献   
70.
食管癌皮肤转移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