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205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HLA-A、B血清学分型误定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HLA-Ⅰ类血清学分型误定规律,研究HLA-A,B位点基因分型方法,提高移植配型的准确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检测180例骨髓资料库中已用血清学分型的自愿者HLA-A,B基因。结果:HLA-A特异性血清学分型错误率在纯合子与杂合子中分别占30.77%与17.19%,HLA-A特异性血清学分型总错误率19.48%;HLA-B特异性血清学分型错误率在纯合子与杂合子中分别占46.15%与30.14%,HLA-B特异性血清学分型总错误率32.09%;HLA-A,B血清学分型总错误率为27.50%。HLA-A特异性血清学分型假阴性8.75%,假阳性2.27%,错误指认特异性17.21%,HLA-B特异性则分别为9.00%、2.18%、29.91%。结论:HLA-A和HLA-B纯合子血清学分型错误率明显高于对应的杂合子分型(P值均小于0.005),HLA-B特异性血清学分型错误率显著高于HLA-A特异性;骨髓资料库中自愿者HLA-A,B位点须重新用基因分型方法分型。  相似文献   
272.
脐血体外同时扩增造血干祖细胞、T细胞及树突状细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体外同时扩增脐血中造血干祖细胞、T细胞及树突状细胞的可能性和最佳细胞因子组合方案。方法:采集健康正常足月产新生儿脐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在不同的细胞因子组合作用下培养14天。培养于0、3、7和14天时收集细胞,用FCM分析扩增前后脐血CD34^+、CD3^+T及DCs细胞含量。结果:3组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实验组A:SCF+IL-3,6;B:SCF+IL-3,6,4;c:SCF+IL-3,6,4(5X)均能显著扩增脐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和CD34’细胞,各组的CD34^+细胞最高值出现在第7天,CD34^+细胞平均增加倍数10—20倍不等。在扩增初期,各组CD3^+T有所下降,7天时CD3^+T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4天时扩增最高的组别中CD3^+T细胞是新鲜脐血的2倍。DCs标志CD1a、CDS0、CD83和CD86。在所有组别中培养3天时有所下降,第7天时在含IL4的组别中有显著上升,且CD1a和CD80表达高于CD83和CD86;14天时则有所回落。IL4对CD34^+和CD3^+T细胞扩增有一定促进作用。结论:脐血中T细胞、DC细胞在一定细胞因子组合下。可与CD34^+细胞同时在体外被扩增和诱导分化。  相似文献   
273.
目的观察体外同时扩增T、NK及干祖细胞脐血用于移植治疗BALB/c小鼠白血病效果.方法在不同的细胞因子组合作用下定向扩增脐血干祖细胞及T、NK免疫细胞.扩增7天后,5 × 106个/只脐血细胞经尾静脉接种X射线照射的白血病小鼠,观察各组小鼠存活时间及检查存活证据及微小残留白血病细胞.结果1.细胞因子SCF,IL-3,IL-6,IL-7,IL-2组合能显著扩增脐血中的CD34 、CD3 T、NK细胞.2.尾静脉接种2×106个/只K562产生可移植性白血病BALB/c裸鼠.3.BALB/c白血病小鼠移植6周后,实验组共存活鼠12只.而未移植者在60天内死于肿瘤.4.流式细胞分析移植30天后小鼠外周血中人CD3 细胞从最低新鲜脐血移植组(0.48±0.40)%,最高SCF IL-3,6,7组中为(3.01±1.25)%.RT-PCR 检测发现,在12只扩增后移植存活6周小鼠中,检测不到bcr/abl 基因.在3只新鲜脐血移植存活6周的小鼠中,1只呈现阳性,说明移植取得了造血与免疫重建.所有脐血移植小鼠均未出现明显临床GVHD 症状.结论这种扩增后含一定水平T、NK免疫细胞的脐血能重建可移植性BALB/c 白血病小鼠的造血和免疫.  相似文献   
274.
目的通过对维吾尔族肿瘤患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结果分析,研究不规则抗体检出分布特点。方法应用微柱凝胶法对本院2014—2016年62 417例住院肿瘤患者中12 368例维吾尔族肿瘤患者(男性2 710例,女性9 658例)进行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对抗体筛查阳性标本使用盐水法、凝聚胺法及抗人球蛋白法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并与同期住院的汉族肿瘤患者42 642例(男性10 390例,女性32 252例)、其他民族肿瘤患者7 407例(男性1 613例,女性5 794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62 417例住院肿瘤患者中筛查出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阳性样本277例,阳性率为0.44%,其中维吾尔族82例,阳性率为0.13%,汉族168例,阳性率为0.27%,其他民族27例,阳性率为0.04%,结果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规则抗体在不同性别组及有无输血/妊娠史组间检出显示有差异(P0.05)。维吾尔族女性不规则抗体检出率与汉族女性及其他民族女性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男性不规则抗体检出率与汉族男性及其他民族男性差异性不大(P0.05)。在82例维吾尔族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抗-Lea26例(31.7%),抗-D 20例(24.4%),抗-E 12例(14.63%)抗-DE 2例(2.43%),抗-De 1例1.22%),抗-Ec 1例(1.22%),抗-M 8例(9.75%),抗-S 1例(1.22%),抗-P1 4例(4.88%),未检出抗体特异性5例(6.1%)自身抗体2例(2.43%)。结论新疆地区维吾尔族肿瘤患者不规则抗体与其他地区肿瘤患者相比,存在不同的分布特点,在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按不规则抗体分布特点进行实验设计等,有望提高本地区肿瘤患者临床用血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275.
目的:通过研究按《特殊情况紧急抢救输血推荐方案》指导的ABO同型血液储备无法满足需求时发生紧急抢救输血患者术前凝血功能,探讨术中血液制剂用量与出凝血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8月-2016年12月外科患者术中用血1 600 ml的病例218例,分为凝血功能正常组(A组,106例)和凝血功能异常组(B组,紧急抢救输注O型红细胞患者31例)和未输注O型红细胞患者(C组,81例),比较各组患者基本信息,术中输注悬浮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病毒灭活冰冻血浆(virus-inactivated frozen plasma,VIFP)、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冷沉淀血浆(cryoprecipitate plasma,CP)、血小板(platelets,Plt)(ml),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数据;分析用血量和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对患者输血前及输血后24 h、3 d、7 d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未结合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不规则抗体筛查、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DAT)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患者输血前及输血后安全和疗效。结果:A组和B组患者年龄及血型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患者A型和AB型比例、输注RBC、FFP、CP和Plt量最高(P0.05);B组和C组的PT、APTT、INR、FIB明显异常(P0.05),与RBC、FFP、C的输注量相关(P0.05)。各组患者输血前DAT和不规则抗体阴性,输血后未检出新的不规则抗体,C组患者输血后Hb与输血前无统计学差异,且输血后IBiL无明显升高(P0.05),提示紧急抢救输血安全有效。结论:术前凝血功能是术中血液制剂输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是临床术前评估患者术中出血和用血的依据,而紧急抢救输注O型红细胞可以达到ABO同型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76.
人RHD基因结构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RHD基因结构,重点检测启动子区,探究RHD基因的表达机制.方法:采用PCR—SSP方法,设计3对序列特异性引物,对60例无血源关系RhD( )汉族人样本、98例无血源关系RhD(-)汉族人样本和2例弱D型汉族人样本RHD基因启动子区约1000bp范围内的4个RHD基因特异性多态性位点进行检测.结果:RhD表型(-)/RHD基因型(一)个体启动子区全缺失,表型RhD阴性基因型为部分缺失或不缺失型个体启动子区都不缺失.结论:RhD表型(-)/RHD基因型(-)个体符合RhD阴性的普遍机制,表型RhD阴性基因型为部分缺失或不缺失型个体存在另一种RhD阴性机制。  相似文献   
277.
目的 研究mPFG阻断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机理。方法用浓度梯度法修饰淋巴细胞表面抗原,通过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及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检测mPEG对HLA的遮蔽效果;通过淋巴细胞表面CD分子及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检测对细胞免疫的阻断;体外保存淋巴细胞检测其寿命。结果修饰后淋巴细胞表面HLA-I类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的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为阴性且淋巴细胞相对转化指数明显降低;修饰后淋巴细胞表面CD分子荧光强度及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降低;修饰前后淋巴细胞寿命无明显改变。结论用mPEG对淋巴细胞表面抗原进行修饰后,可以阻断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而不影响淋巴细胞的存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