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并发SAP时易进展为重型、甚至危重型,可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并伴有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本文报道1例COVID-19并发SAP患者诊治经过,分析病因及诊治经验,为临床COVID-19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2.
高能量外伤所致的肱骨多段骨折较少见,常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骨折大多移位明显且极不稳定,治疗困难[1]。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多段骨折,周期长,针眼容易感染,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采用交锁钉手术难度较大,复位或是穿钉时容易损伤桡神经,且进针点可能造成肩袖的损伤[2,3]。近年来丽水市人民医院采用联合经三角肌劈开和前外侧入路断端有限切开入路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肱骨多段骨折20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3.
目的:评价应用屈髋屈膝位膝关节后内侧横行小切口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撕脱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应用屈髋屈膝位膝关节后内侧横行小切口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治疗的21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撕脱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3例,女8例;年龄20~56岁,平均35.1岁;交通事故伤11例,坠落伤3例,运动伤4例,重物砸伤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 h~9 d,平均3.5 d;后抽屉试验均为阳性。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手术过程均顺利,无腘窝血管神经损伤。切口长度5~6 cm,平均5.8 cm。术后检查抽屉试验阴性,复查X线均证实骨折复位。21例均获随访,时间7~23个月,平均12.7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膝关节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40.76±9.55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5.86±2.33(t=30.07,P=0.000)。结论:屈髋屈膝位膝关节后内侧横行小切口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是简便、安全的手术方法,可有效显露骨折区域,手术创伤小,愈合后瘢痕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4.
目的分析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NM)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转归。方法对21例CN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 21例患者均有脑膜刺激症状,部分有脑实质损害表现,均经病原学确诊。17例留院治疗,两性霉素B(或脂质体)联合氟胞嘧啶(5-Fu)治疗12例,AmB(或脂质体)联合氟康唑(FCZ)治疗5例。除药物降颅压外,脑室外引流术5例,侧脑室腹腔分流术2例。随访观察治愈10例,死亡7例,治愈率58.8%。结论 CNM误诊率高,早期确诊,联合用药治疗效果较好。对颅压显著增高者行脑室引流术能较快缓解症状、缩短疗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2006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17例椎体血管瘤病例,其中男5例,女12例,年龄27~68岁,平均47.1岁.累及椎体共计18个节段,胸椎7个节段,腰椎11个节段.临床症状主要以疼痛为主,占77.8%(13/17);伴随神经损害者占22.2%(4/17),Frankel分级2例C级,2例D级;病程8~36个月.影像学上病灶局限于椎体内且仅有疼痛症状者13例,单纯行椎体成形术;呈膨胀性生长合并根性症状者2例,行椎板切除减压辅以术中椎体成形术;累及全椎体伴随严重脊髓压迫者2例,行全椎体切除重建,在行椎体切除之前对所切椎体均行椎体成形处理.应用VAS评分及SF-36量表评价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95min,术中平均失血量265ml,术后2周内下地自主活动,病理证实海绵状血管瘤15例,毛细血管瘤2例.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60个月,平均28.2个月,术后疼痛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无需额外服用镇痛药物,术前VAS及SF-36评分分别为7.6±1.3分和45.2±5.4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4±0.8分和89.3±7.2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例术前Frankel C级患者及2例D级患者于术后神经功能均恢复至Frankel E级,平均恢复时间5.4个月.影像学随访未发现肿瘤复发、假关节形成或内固定移位松动.结论:对于不同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的症状性椎体血管瘤,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椎体成形术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其他术式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6.
目的 心血管术后ICU(cardiovascular surgery intensive care unit,CSICU)护士参与研发和使用智能物资柜,提升CSICU物资管理水平,实现物资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和流程化。方法 基于CSICU物资管理需求,借鉴智能药柜和高值类耗材的管理方法研发智能物资柜。将CSICU常用物资按来源分为高值耗材类、无菌包类和其他类分别粘贴条码,根据医生与护士的治疗操作行为,实行“医嘱组套”式管理模式,将医嘱与执行医嘱需使用的所有物资绑定,制订智能物资柜护理使用流程,并于2019年1月在该院CSICU使用,评价其使用效果。 结果 护士取用高值耗材类、无菌包类、急救物资和其他类物资所用时间均缩短(P<0.001),准确性均提升(P<0.05);护士对物资取用准确性、便捷性、计费准确性和总体满意度均提升(P<0.05)。结论 智能物资柜的研发和使用,优化了临床护士的物资取用流程,提升了护士工作效率,提高了护理质量,实现了从物资入柜、使用、计费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相似文献   
67.
目的 研究天珠散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取10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大鼠参照Longa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及天珠散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6只。造模12 h后,尼莫地平组给予尼莫地平20 mg/kg灌胃,天珠散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天珠散300 mg/kg、600 mg/kg、1 200 mg/kg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均1次/d,连续10 d。分别于灌胃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0天对各组大鼠进行Longa评分及转棒实验(记录转棒停留时间);末次灌胃结束后2 h, MRI扫描成像和TTC染色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Wnt3a、微管相关蛋白2(MAP-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神经功能缺损和梗死灶,转棒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脑组织中Wnt3a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脑组织中MAP-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  相似文献   
68.
69.
病人 女 ,2 8岁。全身水肿伴心悸、气急及活动能力差4年余。查体 :血压 10 5 80mmHg(1mmHg =0 133kPa) ,双侧颈静脉怒张 ,心律齐 ,心音低钝 ,心率 92次 min ,未闻及心脏杂音 ,肝下缘平脐 ,肝颈反流征阳性 ,腹水征阳性 ,双下肢水肿。超声心动图示心包弥漫性均匀增厚 ,最厚处约 14mm。CT扫描示心包增厚 ,未见钙化 (图 1)。图 1 CT扫描显示心包弥漫均匀增厚 ,未见钙化2 0 0 1年 12月全麻下正中劈开胸骨行心包剥脱术。术中见全心包均匀性增厚约 1cm ,灰白鱼肉状 ,质硬 ,无钙化。术中见左室心尖部位切开后心包脏层与壁层境界不清 ,试切…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觉醒型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将60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西医常规对症治疗,如脱水给以甘露醇、抗感染、纠正电解质平衡、调血脂、稳血压、降血糖等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治疗,每天1剂,每天2次,口服。按气虚血瘀、风痰阻络、痰热腑实三个证候相应中药汤剂治疗。(1)气虚血瘀证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 g,当归15 g,桃仁10 g,红花9 g,葛根20 g,赤芍15 g,茯苓20 g,石菖蒲15 g,丹参15 g,甘草6 g)治疗。(2)风痰阻络证采用化痰通络汤加减(法半夏10 g,白术15 g,天麻10 g,胆南星9 g,葛根20 g,丹参15 g,茯苓20 g,石菖蒲15 g,酒大黄6 g,甘草6 g)治疗。(3)痰热腑实证采用星蒌承气汤加减(全瓜蒌30 g,胆南星9 g,当归15 g,玄参12 g,葛根20 g,丹参15 g,茯苓20 g,石菖蒲15 g,大黄9 g,甘草6 g)治疗。两组患者均外加心理疏导、康复指导。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4 d。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检测纤维蛋白原、高敏C反应蛋白,并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30例,痊愈4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60.0%。对照组30例,痊愈3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12例,有效率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纤维蛋白原、高敏C反应蛋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觉醒型脑卒中疗效显著、安全性好,且能降低纤维蛋白原、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