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甘氨酸对SD乳鼠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甘氨酸对缺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台盼蓝排斥实验检测细胞的存活率;生化分析仪检测培养液中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缺氧后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的变化.结果甘氨酸可以明显提高缺氧后心肌细胞的存活率;减少缺氧后心肌细胞LDH的释放且作用随其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减轻缺氧后心肌细胞的钙超载.结论甘氨酸提高缺氧后心肌细胞的存活率,减少LDH释放,减轻钙超载,对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缺氧诱导因子1α对缺氧条件下大鼠心肌细胞糖酵解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缺氧状态下大鼠心肌细胞糖酵解的影响。方法常规分离、培养大鼠心肌细胞,分为单纯缺氧组:使用无糖培养基在低氧混合气体(体积分数94%N2、5%CO2、1%O2)中培养;HIF-1α抑制组:先利用RNA干扰技术构建HIF-1α蛋白低表达的细胞模型,再作上述缺氧培养。两组细胞均设缺氧前(常规培养)及缺氧1、3、6、12、24h6个时相点,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检测细胞中糖酵解关键酶己糖激酶(HK)、磷酸果糖激酶(PFK)、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以及培养上清液中乳酸(LA)的含量。结果(1)HK、PFK活性:与缺氧前比较,两组心肌细胞两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单纯缺氧组两酶活性峰值分别为(159±13)、(298±44)U/g.HIF-1α抑制组两酶活性在缺氧1、3、6h时均明显低于单纯缺氧组(P<0.05或0.01),其峰值分别为(133±55)、(188±55)U/g.(2)LDH活性、LA含量:与缺氧前(92±12)U/g比较,单纯缺氧组细胞LDH活性缺氧后显著升高,6h时达高峰(2568±125)U/g(P<0.01),随后逐渐下降;各时相点培养上清液中LA含量也成倍增加。HIF-1α抑制组细胞的LDH活性于缺氧3h时达峰值(2125±126)U/g,明显高于缺氧前(P<0.01);培养上清液中LA含量亦较缺氧前增高(P<0.01),但增幅较小。结论缺氧条件下大鼠心肌细胞中HIF-1α高表达是细胞糖酵解持续增强的直接原因,此为心肌细胞应对缺氧环境的重要内源性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构建含缺氧诱导因子 1α(HIF 1α)小片段干扰RNA(siRNA)靶序列的U6启动子表达框结构 ,观察其对缺氧条件下乳鼠心肌细胞HIF 1α表达的影响。 方法 分离培养乳鼠心肌细胞 ,分为常规培养液对照组、RNA干扰 (RNAi)组 (转染无效干扰序列Ⅳ )、RNAi抑制组 (转染有效干扰序列并按下游引物不同分为Ⅰ、Ⅱ、Ⅲ组 )。设计、合成 3对 (Ⅰ、Ⅱ、Ⅲ )含HIF 1α编码基因片段(正、反义 )和 1对 (Ⅳ )随机序列 (正、反义 )的PCR下游引物。PCR法构建U6启动子表达框及相应正、反序列表达框 ,同时转染心肌细胞。每组每时相点 5皿细胞。于缺氧 1h后 ,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其蛋白水平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验干扰效果。缺氧 6h后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法检测HIF 1αmRNA的表达。  结果 筛选出的最佳抑制片段为Ⅱ组序列。缺氧 1h,对照组、RNAi组心肌细胞HIF 1α蛋白水平显著增高 ,Ⅰ、Ⅱ、ⅢRNAi抑制组HIF 1α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其中Ⅱ组降低最为显著 (P <0.0 1);缺氧 6h,RNAi组心肌细胞HIF 1αmRNA水平较常氧条件下明显增高 (P <0.0 1);RNAi抑制Ⅱ组未见明显增高 (P >0.0 5 )。  结论 构建的HIF 1αⅡ组表达框能有效地抑制缺氧乳鼠心肌细胞HIF 1α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成体大鼠心肌细胞微管解聚对线粒体分布、线粒体活性及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方法 分离培养成体SD大鼠及SD大鼠乳鼠心肌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大(乳)鼠对照组(常规培养,不加任何刺激因素)、大(乳)鼠微管解聚剂组(用含终浓度8μmol/L秋水仙碱的培养液培养,作用30 min).(1)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和乳鼠心肌细胞聚合态β微管蛋白表达量.(2)取2组大鼠心肌细胞,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色素c表达量;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聚合态β微管蛋白、电压依赖型阴离子通道(VDAC)分布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线粒体内膜电位;噻唑蓝法测量细胞活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细胞ATP、腺苷二磷酸(ADP)、腺苷一磷酸(AMP)含量及能荷. 结果 (1)聚合态β微管蛋白表达量:大鼠微管解聚剂组为0.52±0.07,较大鼠对照组1.25±0.12明显减少(F=31.002,P=0.000);乳鼠微管解聚剂组为0.76±0.12,较乳鼠对照组1.11±0.24显著减少(F=31.002,P=0.000),但明显高于大鼠微管解聚剂组(F=31.002,P=0.009).(2)细胞色素c表达量:大鼠对照组为0.26±0.03,明显低于大鼠微管解聚剂组(1.55±0.13,t=-24.056,P=0.000).(3)免疫荧光染色:大鼠对照组心肌细胞微管多呈线性管状、与心肌纤维平行分布;VDAC着色显示线粒体呈颗粒状与微管同向分布.大鼠微管解聚剂组微管正常排列规律被破坏,表现为免疫荧光强度减弱,微管结构不清晰、连续性丧失、粗糙;线粒体分布散乱.(4)线粒体内膜电位:大鼠对照组荧光强度为1288±84,明显高于大鼠微管解聚剂组(331±27,t=26.508,P=0.000).(5)细胞活性:大鼠对照组吸光度值为1.75±0.11;大鼠微管解聚剂组为0.81±0.07,较前者明显降低(t=17.348,P=0.000).(6)能量代谢:与大鼠对照组比较,大鼠微管解聚剂组心肌细胞ATP含量下降,ADP、AMP含量上升,ATP/ADP值与能荷均降低. 结论 在正常成体大鼠心肌细胞内,微管与线粒体分布方向一致.微管解聚后心肌细胞线粒体排列紊乱,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漏出,线粒体内膜电位下降、能量供应降低,细胞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在严重烧伤后早期心肌胞质型磷脂酶A2(cPLA2)表达及膜磷脂降解中的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8只)、单纯烧伤组(40只)、烧伤+SB203580组(16只)和烧伤+等渗盐水组(16只)。后3组大鼠制成40%TBSAⅢ度烧伤模型,后2组按实验设计分别注射p38MAPK抑制剂SB203580或等渗盐水。单纯烧伤组设5个时相点,其余烧伤组设2个时相点,每时相点8只。检测各组大鼠心肌cPLA2 mRNA表达和膜磷脂含量变化。缺氧复合烧伤血清处理体外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观察SB203580对其cPLA2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单纯烧伤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cPLA2 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的0.280±0.020,伤后3h达峰值;单纯烧伤组大鼠心肌膜磷脂含量伤后即降低,6h达最低值[(0.052±0.017)mg磷/mg蛋白]。烧伤后心肌cPLA2 mRNA表达与膜磷脂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53,P<0.05)。与烧伤+等渗盐水组比较,伤后6、12h烧伤+SB203580组大鼠心肌磷酸化p38MAPK水平显著降低,cPLA2 mRNA表达仅为该组的72%、51%(P<0.01),心肌膜磷脂含量也显著高于该组。此外,SB203580也显著降低了缺氧复合烧伤血清处理的离体大鼠心肌细胞cPLA2 mRNA的表达水平。结论p38MAPK途径在大鼠严重烧伤后早期心肌膜磷脂降解中起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磷酸化p38MAPK上调心肌cPLA2 mRNA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生脉注射液对烧伤后"休克心"防治作用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生脉注射液对严重烧伤患者伤后"休克心"的防治作用.方法 严格按照临床科研方法设计前瞻性试验方案,将笔者单位符合入选标准的20例严重烧伤患者按完全随机化方法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患者入院后均在常规复苏补液的基础上另建1条静脉通道,给药组将生脉注射液40 ml加入50 g/L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共用3 d;对照组以同样方式静脉滴注未加生脉注射液的50 g/L葡萄糖注射液290 ml.于伤后12 h和1、2、3、4、5 d抽取两组患者股静脉血,检测血清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的含量.并于滴注前及滴注后1、2、3、5、7 d同法抽血检测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伤后12 h给药组、对照组患者血清中CK-MB、LDH、cTnI含量均达峰值,分别为(52±20)U/L、(5.9±1.3)μmol·s-1·L-1、(0.274±0.231)μg/L和(91±31)U/L、(8.5±1.8)μmol·s-1·L-1、(0.584±0.192)μg/L,随治疗时间推移呈逐渐下降趋势.但给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在伤后2 d或3 d内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 患者严重烧伤后早期应用生脉注射液可有效地防治"休克心"损害,对心肌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依那普利拉对烧伤后早期心肌损害的防治效果。方法将60只SD大鼠制成30%TBSAⅢ度烫伤模型,分为单纯烫伤组(30只,伤后常规补液)和依那普利拉组(30只,伤后立即一次性腹腔注射依那普利拉1mg/kg并行常规补液)。另取6只大鼠不致伤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正常对照组及2组烫伤大鼠伤后1、3、6、12、24h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含量、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活性,并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1)单纯烫伤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cTnI、CK—MB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依那普利拉组伤后各时相点cTnI为(1.32±0.12)-(2.47±0.22)μg/L,均显著低于单纯烫伤组[(6.42±0.96)-(15.10±3.69)μg/L,P〈0.01];其各时相点CK—MB活性为(438±68)-(5569±322)U/L,亦均低于单纯烫伤组[(2556±74)-(8047±574)U/L,P〈0.05或P〈0.01]。(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烫伤组伤后出现心肌细胞浊肿、间质血管扩张充血、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依那普利拉组病变程度较之减轻。结论大鼠严重烫伤后早期心肌组织受损明显,依那普利拉能显著减轻这些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缺氧引起的心肌细胞微管破坏能否导致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及其呼吸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将原代培养的SD大鼠乳鼠同批心肌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缺氧组、常氧 解聚剂组、缺氧 稳定剂组。对照组常氧培养。常氧 解聚剂组加入8μmol/L秋水仙素室温平衡30 min后,与对照组一起行常氧培养。缺氧 稳定剂组加入10μmol/L紫杉醇室温平衡30 min后,和缺氧组一起行缺氧处理。检测对照组及其他组细胞处理0.5、1.0、3.0、6.0、12.0h后微管免疫荧光、MPTP的开放及线粒体内膜电位变化,噻唑蓝法测定线粒体的呼吸功能。结果处理0.5h,缺氧组和常氧 解聚剂组微管免疫荧光强度分别为(76.1±3.9)%、(74.8±5.O)%,微管发生明显破坏,MPTP开放,线粒体内膜电位损耗和细胞呼吸功能下降,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以上现象愈发显著。处理0.5h,缺氧 稳定剂组微管免疫荧光强度为(92.8±4.0)%,与对照组(100.0±0.0)%相近(P>0.05);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该组各检测指标的改变程度均明显轻于缺氧组(P<0.05或0.01)。结论缺氧可引起心肌细胞微管明显破坏,导致MPTP开放,进而影响线粒体的呼吸功能。微管解聚剂能较好地模拟缺氧引起的微管破坏;微管稳定剂则能有效地减轻缺氧引起的微管破坏,改善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及其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C型利钠肽(CNP)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所构建的含人CNP(hCNP)的重组质粒pcDNA3.1(+)在聚乙烯亚胺介导下转染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该质粒的表达,用噻唑蓝法检测该质粒的表达产物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增殖能力的影响。同法转染下列物质作对照:pcDNA3.1(+)(阴性对照)、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质粒(阳性对照,只用于检测转染率)、磷酸盐缓冲液(空白对照)。结果pcDNA3,1(+)转染48h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的增殖能力为0.164±0.012;与其比较,含hCNP的pcDNA3.1(+)在血管内皮细胞中能高效表达,可使细胞增殖能力达0.3014±0.096(P〈0.05)。结论 CNP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生物学活性。以聚乙烯亚胺介导转染质粒、检测CNP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及测定被转染细胞增殖活性等方法的建立,为开展CNP基因治疗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烫伤诱导大鼠心肌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定位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40%Ⅲ度烫伤大鼠早期心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及其定位分布意义。方法 采用40%TBSAⅢ度烫伤大鼠模型,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测定HIF—1α蛋白水平表达,免疫组化法定位显示HIF—1α表达。结果 烫伤后大鼠心肌组织内HIF—1α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左、右心室HIE—1α蛋白表达不同,HIF—1α蛋白表达增加主要定位于细胞核。结论 严重烧伤可以诱导心肌组织HIF-1α蛋白表达增加。左心室对照组HIF—1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右心室。HIF—1α蛋白表达增加主要分布于心肌细胞核内,诱导下游因子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