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应用带桡侧指固有血管蒂的食指岛状皮瓣修复临床上12例不同受伤机制的拇指掌侧皮胀坏死,观察其临床效果。并与传统方法比较。带桡侧指固有血管蒂的食指背侧皮瓣以其独特的解剖学特点,在修复拇指掌侧皮肤坏死方面优点突出。认为应用带桡侧指固有血管蒂的食指背侧皮瓣修复拇指掌侧皮肤坏死较传统方法优越。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个体化股骨假体旋转对线的测量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影响。方法膝骨性关节炎患者36例,按双盲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患者的股骨假体旋转角度在术前由影像学手段确定,而对照组患者的旋转标志物为后髁轴,旋转角度为3°,方向为外旋。两组患者均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观察术中行髌骨置换、外侧支持带松解的比例,及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KSS评分结果。结果两组术前的KSS评分及术中外侧支持带松解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髌骨置换率低于对照组,术后2周、3个月时K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个体化股骨假体旋转对线的测量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3.
钽棒置入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钽棒置入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08年11月接受钽棒置入术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25例(39髋),男9例(11髋),女16例(28髋);年龄18~54岁,平均37岁。酒精性4例(6髋),激素性6例(8髋),创伤性2例(2髋),特发性13例(23髋)。Steinberg术前分期:Ⅰ期7髋,Ⅱ期24髋,Ⅲ期8髋。疗效分析包括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影像学变化及以接受髋关节置换术为随访终点的股骨头生存率。结果:25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6~47个月,平均37.4个月。12髋影像学出现进展,包括钽棒退出1髋,股骨头塌陷3髋,股骨头坏死面积增加8髋。6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包括有影像学进展5髋占41.7%(5/12),无影像学进展1髋3.7%(1/27)。所有髋关节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钽棒置入后6个月生存率为(97.4±2.5)%,1年生存率为(94.7±3.6)%,2年生存率为(88.6±5.4)%,3年生存率为(72.5±11.2)%。结论:钽棒治疗SteinbergⅠ、Ⅱ期股骨头坏死近期疗效确切,能有效延缓股骨头置换时间。  相似文献   
24.
目的利用计算机模拟一种新型半髋假体系统假体装配过程中与股骨相互接触作用所产生的应力,探讨分析在临床手术中的操作界限值和相适应的假体外形。方法对一名60岁正常男性志愿者进行双下肢的股骨中上段CT扫描,从扫描图像中建立实体模型后利用与有限元的数据交互功能进行实体模拟装配、网格划分、保形简化以及单元弹性模量赋值等操作步骤,最后生成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构造股骨与假体之间的面-面接触关系,模拟分析假体植入装配过程中的相对滑移和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下压装配过程中假体柄对骨皮质产生附加应力,带棱槽假体的最大接触压力产生于棱槽变截面处,而最大装配应力和相对滑移量随假体压入深度呈非线性增长,当Δz≥0.5 mm后附加应力增长速率显著提高。结论与无棱槽假体的对比分析表明采用棱槽的半髋假体更容易装配并获得机械稳定,但在临床手术装配中应参照一定的量化操作要求,避免在植入时产生过大附加应力,对骨皮质产生破坏而导致治疗失败。  相似文献   
25.
目的针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研制一套新型半髋假体系统———TC(Trochanteric Prosthesis Sys-tem)半髋假体系统,以保存粗隆部骨量,达到早期功能锻炼的要求。方法选择1名正常成年男性志愿者,对其双侧股骨进行CT薄层扫描,所得图像信息以DICOM格式储存,导入有限元建模软件建立股骨中上段三维模型。利用计算机Pro/E软件进行半髋假体的辅助设计,计算机数控快速成型技术制造半髋假体的金属模型,在尸体骨上反复验证和修改完善后,开模铸造正式假体。将所研制假体模拟植入人体股骨后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选择1名老年男性的新鲜尸体股骨标本,制作A2.2型(AO分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模拟手术植入装配所研制的半髋假体系统。按照国家行业标准YY0117和YY0118的要求进行材料的性能测试、假体头颈部疲劳测试、假体柄部疲劳测试以及模拟植入新鲜尸体股骨后的抗压、抗扭转等生物力学性能测试。结果新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半髋假体试样的头颈部、柄体部的疲劳性能测试结果 500万次(8 Hz),假体未断裂或失效;植入新鲜尸体股骨后抗压达到2 kN,试样未失效,抗扭转最大扭矩达到15.5 N.m。有限元分析应力云图显示假体柄与股骨接触应力主要由股骨转子部以下的骨干部所承担,最大平均Von Mises应力值为17.6~26.4 MPa,而大、小转子处的应力水平较低,最大平均Von Mises应力值分别为2.7、4.9 MPa。结论本研究所研制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半髋假体系统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充分保存转子部骨量的特点,并且能够达到早期功能锻炼的生物力学要求。  相似文献   
26.
国人胫骨平台内翻角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目前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中,冠状面上胫骨侧都采用垂直截骨,为了代偿由此所致的胫骨侧非对称截骨,需将股骨假体适度外旋位放置,以后髁轴为参照,其外旋角度等于胫骨平台内翻角。临床术中作者发现参照国外3.00°的标准进行手术时常常出现股骨假体外旋不足所致的一系列并发症,考虑到人种间的区别可能导致的细致解剖上的差异,因而设计了该课题,通过对正常国人X线片的测量,得出其胫骨平台内翻角的数值,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时国人股骨假体的外旋放置角度提供参照。[方法]200例青年健康志愿者摄双侧小腿全长正位片,用AutoCAD软件分别测量小腿机械轴垂直线与胫骨平台面切线(PT角)及双侧股骨髁远端切线的夹角(FT角)。[结果]正常国人的平均PT角为4.06°,FT角为5.00°,均明显大于国外的的参考值。[结论]国人TKA手术以股骨后髁轴为参照时,后髁的外旋截骨角度应>3.00°放置,以5.00°为宜,以获得满意的股骨假体的外旋放置。  相似文献   
27.
目的 研究全膝置换术后相同屈膝角度下矢状位髌骨和髌腱之间的角度变化,及其与术后活动度的关系.方法 材料为2002年5月~2003年12月期间做了初次全膝置换的33个关节(30例),诊断包括29个膝骨关节炎、4个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中20个关节置换了髌骨.男5例,女25例;年龄平均67.3岁.术前和术后1年摄0°、45°、90°侧位X线片,记录术后1年的活动度,测量术前术后不同屈膝度下的髌骨纵轴和髌韧带的夹角,并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1年在屈膝90°时,髌骨与髌腱的角度较术前增大(P<0.01).更换髌骨和保留髌骨组术后都发生了相似的角度变化(P<0.01).术后屈膝90°的髌骨髌腱角和术后活动度呈负相关(r=-0.506,P=0.003).结论 全膝置换术后在屈膝活动时的髌骨髌腱角变化规律发生改变,与置换髌骨无关;术后屈膝90°时髌骨髌腱角的改变幅度与术后活动度限制有关.  相似文献   
28.
老年人髋、膝骨关节病和股骨颈骨折发病率日渐增高,尽管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骨关节病和股骨颈骨折已十分成熟,但其并发症之一假体周围骨溶解是目前骨科临床非常棘手的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假体周围骨溶解主要生物学原因为磨损颗粒引发的由巨噬细胞介导的破骨细胞骨吸收,而阿仑膦酸钠能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那么阿仑膦酸钠能否降低磨损颗粒诱导的假体周围破骨细胞性骨溶解、预防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尚有待于研究.我们于2010年3月至2011年4月采用聚乙烯颗粒诱导假体周围骨溶解大鼠模型,探讨阿仑膦酸钠防治假体周围骨溶解的作用机制和效应环节.  相似文献   
29.
股骨后髁角的影像学测量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量股骨后髁角,为全膝置换手术正确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对线提供解剖数据,以减少术后髌股关节的并发症。方法:选择70例正常人的膝关节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1 ̄40岁。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层厚0.5mm)获取股骨远端的精确的横断面图像,Autocad软件测量股骨后髁角。此外,测量9个因肢体恶性肿瘤而行髋关节离断或股骨中上段截肢的膝关节,男6例,女3例。结果:股骨后髁角,男性:(6.5±1.3)°,女性:(7.1±1.7)°,性别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国人的股骨后髁角较西方人大,术中如以股骨后髁轴外旋3°来放置股骨假体,容易出现假体内旋。  相似文献   
30.
目的测量股骨后髁角,为全膝置换手术正确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对线提供解剖数据,以减少术后髌股关节的并发症.方法选择70例正常人的膝关节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1~40岁.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层厚0.5 mm)获取股骨远端的精确的横断面图像,Autocad软件测量股骨后髁角.此外,测量9个因肢体恶性肿瘤而行髋关节离断或股骨中上段截肢的膝关节,男6例,女3例.结果股骨后髁角,男性(6.5±1.3)°,女性(7.1±1.7)°,性别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国人的股骨后髁角较西方人大,术中如以股骨后髁轴外旋3°来放置股骨假体,容易出现假体内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