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6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的:分析总结侧脑室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近10年手术治疗的13例侧脑室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位于三角区、体部9例,枕角2例,颞角2例,肿瘤最大径4.1~8.0cm。结果:本组10例经顶枕入路,2例经颞中回入路,1例经胼胝体后部入路,均获肿瘤全切。无死亡及其他主要并发症。结论:侧脑室脑膜瘤早期临床无特异症状,肿瘤大小、位置、供血影响手术入路的选择。选择合适入路、应用显微技术、保护瘤周重要结构是全切肿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2.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外伤术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时程变化规律,揭示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对外伤性脑梗塞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重型颅脑外伤术后患者104例,正常对照组40例,TCD检测大脑前、中、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对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重型颅脑外伤术后第1天大脑中、前、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升高,第3天到达高峰,后逐渐下降,经Mann—Whitney U检验,5个时间点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重型颅脑外伤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和第14天,脑梗塞组大脑前、中、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非脑梗塞组(P〈0.05)。ROC曲线辨别了大脑巾、前、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判定界值,对预测重型颅脑外伤术后外伤性脑梗塞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大脑前、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曲线下面积(P〈0.05)。结论脑血管痉挛是颅脑外伤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参与外伤性脑梗塞的病理生理机制,大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特别是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可早期预测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生.可指导临床,降低颅脑外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33.
进展性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生时间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进展性高血压脑出血(PHICH)发生时间及其危险因素,为及时判断PHICH提供线索。方法 通过CT检查比较高血压脑出血病程中的后血肿量,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血肿部位、凝血异常及第1次头颅CT检查距发病时间等因素对PHICH发生的影响。结果 14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41例(28.7%)出现PHICH,其中32例(22.4%)因血肿量大需急诊开颅手术。PHICH多于发病24小时内发生,高龄、丘脑出血、持续血压升高、凝血机制异常及第1次CT距发病时间短者PHICH发生率高。结沦 PHICH发生率占高血压脑出血的1/4,对高龄、丘脑出血、持续收缩压升高、凝血机制异常及第1次CT距发病时间短者应加强观察,并于起病后24小时内及时复查CT。  相似文献   
134.
分析19例侧脑肿瘤临床特点。认为其病理类型与生长部位有关,病程主要与肿瘤部位,性质与大小有关,并对手术入路及术中注意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5.
目的分析近5年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颅神经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采用绒球上及绒球下改良MVD治疗的2530例颅神经疾病患者临床资料,主要从术中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疗效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无岩静脉及其主要属支和面、听神经直接牵拉损伤相关并发症。术后当月,三叉神经痛(TN)、面肌痉挛(HFS)、舌咽神经痛(GPN)患者疗效优良率分别为93.0%、86.0%和95.0%。术后1~3个月(待手术一过性不良反应消退后),TN患者疗效优良率上升至95.0%,HFS患者达93.0%,GPN患者仍为95.0%。之后,部分患者疼痛或抽搐有不同程度的复发,疗效优良率缓慢下降,TN、HFS、GPN患者总体疗效优良率分别稳定在90.0%、91.0%和94.0%。结论MVD是根治颅神经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改进手术策略对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6.
张杰  王昊  孙承龙  胡强  俞文华 《浙江医学》2019,41(18):2005-2007,2010
目的探讨经扩大的小脑绒球下入路行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对483例面肌痉挛患者采取扩大的小脑绒球下入路行面神经MVD,术中将操作间隙划分为A区(迷走神经根丝之间)、B区(迷走神经最头端根丝和舌咽神经之间)、C区(舌咽神经上方到绒球上缘)、D区(绒球上缘外侧至内听道),达到充分显露面神经出脑干处(REZ)的目的,对面神经进行全程、非选择性减压。术后随访3年,观察、评价疗效,并对病因及手术策略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存在责任血管,面神经REZ的血管压迫是引起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所有患者的面神经REZ在术中得到充分暴露和全程减压。随访期末总治愈率稳定在93.2%。结论经扩大的的小脑绒球下入路并将手术操作间隙分为A、B、C、D等4区,能有效暴露面神经,并留有充分的安全操作空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7.
目的 总结探讨经小脑水平裂-小脑桥脑裂(CHF-CPF)入路行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与价值。方法 结合尸头解剖,回顾性分析笔者科室从2018年1~6月收治的84例经CHF-CPF入路行MVD手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分开CHF-CPF前可见三叉神经最近脑干点距离三叉神经出脑干点的平均距离为3.1mm;分开后在CPF上肢末端均可直视三叉神经出脑干点,术后有效率为91.7%(77例),37例(44.0%)患者出现低颅压综合征,21例(25.0%)患者出现面部麻木,27例(32.1%)患者出现口周疱疹,无病例出现听力障碍及小脑、小脑脑干损伤。结论 经小脑水平裂-小脑桥脑裂入路行MVD治疗三叉神经痛能够更加充分的显露三叉神经入脑干(REZ)区,减少术中神经、血管及脑组织损伤,在取得满意疗效的同时降低术后听力下降及小脑、脑干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8.
目的 比较神经外科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两种营养支持方法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0月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神经外科颅脑损伤患者152例,分为肠内营养组和序贯治疗组,每组各76例。序贯治疗组于受伤后或术后24 h首先行肠外营养治疗,于伤后第3天开始肠内营养经鼻饲管胃肠道输注肠内营养混悬液。肠内营养组则于伤后24 h开始,经鼻饲管滴注肠内营养混悬液。对比两组患者第1、7、14天血清总蛋白、血浆清蛋白、24 h排出氮、转铁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等生化指标,并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在序贯治疗组内第7、14天总淋巴细胞计数、血浆清蛋白、24 h排出氮等指标计数均优于第1天(P<0.05);序贯治疗组转铁蛋白在第14天高于第1天(P<0.05);序贯治疗组在第7、14天的总淋巴细胞计数、血浆清蛋白、24 h排出氮等指标计数也均优于肠内营养组(P<0.05);序贯治疗组在第14天转铁蛋白水平高于肠内营养组(P<0.05)。2序贯治疗组并发症例数均低于肠内营养组,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序贯治疗组GCS评分高于肠内营养组(P<0.05)。结论 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的序贯疗法有助于改善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和临床预后,且并发症少,是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一种比较理想的营养支持方案。  相似文献   
139.
<正>三叉神经痛是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慢性疾病之一,主要临床症状为面部发作性电击样疼痛,尤其在进食、讲话、洗面时可诱发,严重影响老人生活质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明显增高。Mullan  相似文献   
140.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浆瘦素水平及其对脑出血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为脑出血组共108例,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共50例,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浆瘦素水平,分析其与脑出血后3个月死亡的相关性。结果脑出血组血浆瘦素水平[(33.24±15.25)ng/ml]与对照组[(10.31±4.93)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浆瘦素水平是脑出血后3个月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1,95%CI=1.08~2.26,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瘦素水平对脑出血后3个月内死亡有显著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86,95%CI=0.78~0.92,P<0.01),且判定血浆瘦素水平大于41.73ng/ml,对预测脑出血后3个月内死亡的灵敏度为71.43%和特异度为87.50%。结论脑出血后血浆瘦素水平升高,检测血浆瘦素水平有助于早期判断脑出血患者的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