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急性自发性硬脊髓膜外血肿的早期诊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112.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血清apelin-13浓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及90 d预后不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1~3分)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69例)和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46例)救治的共115例sTBI患者以及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的115例健康体检...  相似文献   
113.
目的:对体外循环手术过程中药物防治围手术期出血的情况进行探讨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从我院随机选取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行体外循环术的患者192例,将他们平均分成3组,每组64例,对照组患者手术过程中不采取任何药物防治,氨甲环酸组在手术麻醉后给药,抑肽酶组给与抑肽酶防治,对手术过程中的、术后出血量、输血量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对比.结果:通过三组的对比发现,两个药物防治组的出血量、输血量要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率也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氨甲环酸组术中出血量为487.2±268.3ml,抑肽酶组的术中出血量伟481.1±268.4ml,术中和术后出血、输血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不良反应率的比较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试验我们认为氨甲环酸和抑肽酶是体外循环术中防治出血的有效药物,两者的防治效果明显,大大减少了不良反应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4.
目的 探讨人脑垂体腺瘤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细胞遗传学方法检测人垂体腺瘤染色体50例,FCM技术检测细胞增殖周期40例,免疫组化ABC法分别检测PCNA和hst基因在48例垂体腺瘤中的表达。结果 人脑垂体腺瘤组织形态属良性,却存在不同类型的生物学特性,其生物学特性的改变与其瘤体大小,侵袭性生长方式等肿瘤特性相关;其病理形态与其不同临床表现无明显相关。结论 人垂体腺瘤生物学特性检测可作为组织形态学检测的一种补充,并可为人垂体腺瘤的诊治及其预后估计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5.
目的 探讨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规律及其与caspase-3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 成年健康封闭群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损伤组和抑制物组各56只.Feeney法致伤,抑制物组伤后脑内注射5μg caspase-3抑制剂z-DEVD-fmk.分别在伤后1,6,24,48 h和3,7,14 d处死取材(每个分析时相点8只大鼠),采集伤灶中心皮质、皮层下白质、海马、齿状回,以及对侧相应部位脑组织,应用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苷三磷酸(dUTP)标记法(TUNEL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免疫组化法、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caspase-3蛋白和mRNA的表达;并借助荧光分析试剂盒检测caspase-3活性的变化.所得数据采用SIDSS 10.1统计软件包进行Sprarman等级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sNK-α检验).结果 伤后伤侧各脑区神经细胞凋亡指数(AI)和细胞凋亡百分率(AP)迅速增高,24~48 h达峰值,随后逐渐下降,但伤后14 d仍高于正常(P<0.01).伤后caspase-3蛋白和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caspase-3活性迅速上升,峰值在24~48 h.其中伤后24 h伤侧海马区caspase-3蛋白谱密度与对照组相比增加1484%,caspase-3 mRNA的表达量增加1043%,caspase-3活性增加148%;伤后48h伤灶皮层下白质caspase-3蛋白谱密度增加1690%,caspase-3 mRNA的表达量增加1181%,caspase-3活性增加183%.Western blot显示,伤后caspase-3原酶及p17活性亚单位的表达均增强.抑制物组caspase-3蛋白和mRNA的表达均明显下降,caspase-3活性明显降低;同时,AI值和AP值也明显降低.统计学相关分析发现.伤后神经细胞凋亡与caspase-3 mRNA和蛋白的表达间呈正相关(r=0.821和r:0.638,P<0.01),伤后caspase-3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间呈正相关(r=0.945,P<0.01).结论 急性TBI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与caspase-3的激活有关;神经细胞凋亡与其调节基因caspase-3的表达间具有一致性,TBI对caspase-3的调节发生在转录水平前的某一环节.caspase-3抑制剂能有效地阻断TBI后的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6.
目的 比较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和半月节射频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揭示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37例没有明显血管压迫的且行颅内段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梳理术组)和37例行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射频术组)进行3年随访,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治疗有效率、复发率和颜面部麻木发生率。结果 梳理术组和射频术组术后3年有效率分别为78.4%(29/37)和73.0%(27/37),术后3年复发率分别是21.6%(8/37)和27.0%(10/37),术后颜面部麻木发生率分别为91.9%(34/37)和100%(37/37),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和半月节射频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较为理想的手段,考虑到开颅手术的风险,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术可能更合适于治疗没有明显血管压迫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17.
目的探讨抵抗素基因-420C>G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对脑出血患者血浆抵抗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344例高血压性基底核出血患者,入院时抽取外周血提取DNA,采用聚合酶反应-限制性片断多态性分析基因型,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抵抗素浓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酶切后可见抵抗素基因-420C>G位点有CC、CG和GG三种基因型,等位基因C和G的频率分别为71.08%和28.92%,基因型CC、CG和GG的频率依次为50.29%、41.57%和8.14%。经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检验,各基因型频率符合遗传平衡。CC、CG和GG基因型患者血浆抵抗素浓度依次为(23.83±7.09)ng/mL、(26.54±7.32)ng/mL和(27.18±9.97)ng/mL。CC基因型患者血浆抵抗素均显著低于CG和GG基因型患者(P<0.01,P<0.05)。结论抵抗素基因-420C>G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显著影响脑出血患者血浆抵抗素水平,可能参与脑出血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8.
陈锋  俞文华  朱强  车志豪  王昊  董晓巧  许培源  张祖勇  傅林  杜权  陈军 《浙江医学》2011,33(11):1580-1582,1585
目的探讨肿瘤侵袭相关基因骨桥蛋白(OP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将80例垂体腺瘤手术标本分为侵袭组42例和非侵袭组38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OPN、VEGF蛋白的表达。检测CD34标记的血管内皮细胞并计数MVD;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这些指标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结果侵袭组的OPN、VEGF表达均较非侵袭组增高(均P〈0.05),其MVD值也较非侵袭组增高(P〈0.01),但这些指标在不同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患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OPN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492.P〈0.01)。结论OPN影响垂体腺瘤生物学行为改变可能与促使肿瘤血管形成有关。OPN、VEGF和MVD可作为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性和评估预后的良好生物学指标,三者联合检测有望更客观评价垂体腺瘤的侵袭性。  相似文献   
119.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外伤术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时程变化规律,揭示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对外伤性脑梗塞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重型颅脑外伤术后患者104例,正常对照组40例,TCD检测大脑前、中、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对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重型颅脑外伤术后第1天大脑中、前、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升高,第3天到达高峰,后逐渐下降,经Mann—Whitney U检验,5个时间点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重型颅脑外伤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和第14天,脑梗塞组大脑前、中、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非脑梗塞组(P〈0.05)。ROC曲线辨别了大脑巾、前、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判定界值,对预测重型颅脑外伤术后外伤性脑梗塞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大脑前、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曲线下面积(P〈0.05)。结论脑血管痉挛是颅脑外伤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参与外伤性脑梗塞的病理生理机制,大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特别是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可早期预测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生.可指导临床,降低颅脑外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20.
进展性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生时间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进展性高血压脑出血(PHICH)发生时间及其危险因素,为及时判断PHICH提供线索。方法 通过CT检查比较高血压脑出血病程中的后血肿量,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血肿部位、凝血异常及第1次头颅CT检查距发病时间等因素对PHICH发生的影响。结果 14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41例(28.7%)出现PHICH,其中32例(22.4%)因血肿量大需急诊开颅手术。PHICH多于发病24小时内发生,高龄、丘脑出血、持续血压升高、凝血机制异常及第1次CT距发病时间短者PHICH发生率高。结沦 PHICH发生率占高血压脑出血的1/4,对高龄、丘脑出血、持续收缩压升高、凝血机制异常及第1次CT距发病时间短者应加强观察,并于起病后24小时内及时复查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