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67篇 |
免费 | 343篇 |
国内免费 | 26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6篇 |
儿科学 | 39篇 |
妇产科学 | 15篇 |
基础医学 | 374篇 |
口腔科学 | 59篇 |
临床医学 | 840篇 |
内科学 | 540篇 |
皮肤病学 | 29篇 |
神经病学 | 164篇 |
特种医学 | 25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0篇 |
外科学 | 642篇 |
综合类 | 1965篇 |
预防医学 | 742篇 |
眼科学 | 34篇 |
药学 | 844篇 |
12篇 | |
中国医学 | 533篇 |
肿瘤学 | 20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129篇 |
2022年 | 119篇 |
2021年 | 182篇 |
2020年 | 121篇 |
2019年 | 119篇 |
2018年 | 133篇 |
2017年 | 110篇 |
2016年 | 152篇 |
2015年 | 151篇 |
2014年 | 431篇 |
2013年 | 217篇 |
2012年 | 261篇 |
2011年 | 320篇 |
2010年 | 333篇 |
2009年 | 350篇 |
2008年 | 296篇 |
2007年 | 353篇 |
2006年 | 344篇 |
2005年 | 397篇 |
2004年 | 346篇 |
2003年 | 274篇 |
2002年 | 193篇 |
2001年 | 242篇 |
2000年 | 248篇 |
1999年 | 223篇 |
1998年 | 176篇 |
1997年 | 179篇 |
1996年 | 167篇 |
1995年 | 127篇 |
1994年 | 112篇 |
1993年 | 79篇 |
1992年 | 78篇 |
1991年 | 82篇 |
1990年 | 58篇 |
1989年 | 66篇 |
1988年 | 39篇 |
1987年 | 20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24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64年 | 2篇 |
1960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81.
骨髓中的H 型血管是与成骨活动高度耦联的骨髓血管亚型,特点是EMCN 和CD31 的高表达。H 型血管在长骨发育的
过程中在松质骨区形成,为生长板附近的细胞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并通过旁分泌的方式影响前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的增殖
及分化,提供适宜的微环境从而有利于新生骨的形成。由于H 型血管与成骨活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骨折愈合、骨质疏松、
骨关节炎、骨坏死以及肿瘤骨转移等骨疾病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均有H 型血管的参与,而针对H 型血管的治疗可以改善上述疾
病的进程。本文对H 型血管与其耦联的成骨活动的机制进行了综述,有利于进一步了解H 型血管在骨代谢中的作用,为从血
管的角度理解骨疾病提供理论基础和思路。 相似文献
82.
妇疾误诊急性阑尾炎3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收集近十年我们在临床上将妇科急症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36例病人进行回顾,结合文献复习,分析误诊原因,从中吸收教训,提高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83.
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其适应证.[方法]对3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实施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术治疗,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18~64岁.30例均为单一椎体损伤.术前伤椎前缘高度平均35%,脊柱后凸角(Cobb角)26°,椎管正中矢状径55%,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8例,C级5例,D级6例,E级7例.[结果]术后随访6~30个月,30例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改善),术后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恢复到97%,脊柱后凸角(Cobb′s角)为3.5°,椎管正中矢状径恢复到92%,手术前后差异显著(P<0.05).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A级2例,B级2例,C级5例,D级5例,E级16例.术后骨折均获得复位,无1例发生内固定断裂、松动、矫正丢失等并发症.[结论]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术能让骨折获得满意复位,重建椎体高度,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矫正丢失等并发症,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sia,FD)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2001年1月-2006年1月,收治57例股骨近端FD患者.男29例,女28例;年龄8~50岁,平均22岁.单侧55例,双侧2例.单骨型35例,多骨型22例.按Guille分型:A型34例,B型8例,C型8例,D型7例.股骨近端FD伴髋内翻畸形14例,颈干角55~100°,平均78°,股骨相对长度较对侧短缩2.0~4.5 cm,平均3.2 cm.病程4个月~lO年,平均2.3年.股骨近端病变范围小、骨强度佳者,采用单纯病变刮除、打压式同种异体植骨14例;病变范围大、骨强度不佳者,采用病变刮除、打压式同种异体骨植骨、内固定43例,其中伴髋内翻畸形者,同时行外翻或内移外翻截骨矫形术.结果 术后5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2.8年.2例单纯病变刮除打压式植骨A型患者术后复发,经再次病变刮除、植骨、重建钉内固定后治愈;1例病变刮除打压式植骨联合内固定A型患者动力髁螺钉内固定物松动,经更换为重建钉后治愈.植骨区术后3个月均有轻度骨吸收,10~14个月植骨区骨结构渐致密.股骨近端FD伴髋内翻畸形股骨力线均完全矫正,截骨面均达骨性愈合,髋内翻畸形的颈干角矫正为95~130°,平均122°,股骨相对长度矫正后较术前延长1.8~3.6 cm,平均2.7 cm.术后49例患者步态正常;3例扶单拐行走,5例不扶拐跛行.52例疼痛消失,5例A型疼痛明显减轻.结论 病变刮除、髓腔内打压式植骨可有效恢复骨量、促进骨愈合及防止病理性骨折;病变范围大或骨强度不佳者,须联合有效内固定:伴有髋内翻畸形者,应同时截骨恢复股骨生物力线. 相似文献
85.
胍丁胺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吗啡镇痛作用及耐受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胍丁胺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吗啡镇痛作用及耐受的影响。方法雄性SD 大鼠,体重160-180 g,制备坐骨神经慢性束缚性损伤(CCI)模型,用von Frey丝测定各项实验中给药前及给药后30、60、120、180、240min时机械缩腿阈值(PWT),并根据PWT计算药物最大可能镇痛百分率(PMAP)。1.选取CCI模型大鼠35只,随机分为5组(n=7),分别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及40、60、80、100mg/kg胍丁胺,测定PWT并确定给药后30min PMAP<40%时胍丁胺的剂量;选取CCI模型大鼠35只,随机分为5组(n=7),分别皮下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及1、2、3、5 mg/kg吗啡,测定PWT并确定给药后30min PMAP<40%时吗啡的剂量;2.选取CCI模型大鼠56只,随机分为8组(n=7),观察胍丁胺与吗啡的相互作用,计算PMAP;3.选取CCI模型大鼠35只,随机分为5组(n=7),诱导吗啡耐受产生,观察不同剂量胍丁胺与吗啡联合应用时PMAP的变化。结果大鼠腹腔注射胍丁胺后30 min PMAP高于注射生理盐水大鼠(P<0.01)。大鼠皮下注射吗啡后30min PMAP高于注射生理盐水大鼠(P<0.01)。与单独给予吗啡和单独给予胍丁胺比较,胍丁胺60mg/kg可使吗啡PMAP升高(P< 0.01),镇痛时间延长(P<0.05)。吗啡耐受实验第6天腹腔注射胍丁胺 皮下注射吗啡大鼠PMAP 高于注射生理盐水吗啡大鼠(P<0.01)。结论胍丁胺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具有镇痛作用,且能增强吗啡的镇痛作用,抑制吗啡耐受的形成。 相似文献
86.
87.
两种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效果。方法前列腺增生症患者123例随机分为两组(剜除术组60例、电切术组63例),分别行HoLEP和TuRP,监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相关临床指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术前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剜除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冲洗液量较电切术组多,但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均小于电切术组。术后随访1~6个月,两组IPSS、Qmax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1);剜除术组发生尿道狭窄3例,尿失禁1例,无阳痿发生;电切术组发生尿道狭窄5例、尿失禁2例、阳痿1例,两组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剜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效果可靠,与电切术相比,具有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8.
89.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以及骨水泥渗漏的预防.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1例,共163个椎体,其中胸椎101个,腰椎62个.患者在C型臂X线机临测或者CT定位下行PVP治疗.将骨水泥的注射量与椎体病变体积的比例分为4级:1级充填比例<25%,2级填允比例25%~50%,3级填充比例51%~75%,4级填充比例>75%,术后行X线片及CT检查并分析骨水泥在椎体的分布,评价骨水泥的渗漏、疼痛缓解情况及脊柱的稳定性.疼痛缓解采用WHO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121例患者骨水泥注射量平均为(4.2±0.8)mL.骨水泥填允比例具体分布为1级64个,2级72个,3级27个椎体,胸椎注射1~2 mL 18个,腰椎注射2~3 mL 11个椎体.1、2、3级椎体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8.8%、29.2%和48.1%.121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9.8个月)随访,患者背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或者消失.填充比例为1级、2级、3级各组之间的疼痛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P>0.05).填允比例为2、3级患者椎体前、中、后缘高度及Cobb角在于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的注入量与临床效果之间无必然联系,从治疗的安全性考虑,手术时应适当限量注射骨水泥(胸椎1~2 mL,腰椎2~3 mL),且应使骨水泥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CTPI及CTA在早期缺血性脑卒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1例,行CTPI及CTA扫描。于工作站对图像数据行后处理,观察血管狭窄情况,比较各ROI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结果:CTA共发现34例患者存在血管狭窄,占82.9%。CTPI图像中,脑梗死区及半暗带区与对侧正常对照区相比,CBF及MTT均有显著性改变(P<0.05)。脑梗死区CBV及CBF低于半暗带区,MTT长于半暗带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PI及CTA可以为早期脑梗死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有利于患者及时、准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