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51.
刘建惠 《中医正骨》2003,15(12):46-46
四肢动脉损伤在创伤中较为常见 ,处理不当轻则导致截肢残废 ,重则危及生命 ,应引起临床创伤外科的充分重视。我院自 1994年 8月以来收治四肢动脉损伤 4 6例 ,经采用血管直接吻合 ,修补及血管移植等方法予以修复 ,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4 6例 ,男 39例 ,女 7例。年龄 8~ 5 6岁 ,平均 32岁。缺血时间最短 3小时 ,最长 4 8小时 ,平均 10小时 ,10小时以内者 4 4例 ,10~ 2 0小时者 1例 ,2 0小时以上者 1例。切割伤2 0例 ,机器绞伤 10例 ,车祸 8例 ,刺伤 2例 ,电锯伤 4例 ,枪伤2例。完全性损伤 4 2例 ,不完全性损伤 4例…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Nano-seq宏基因组测序在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38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因疑似假体周围感染再次住院的患者。患者住院后,抽血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含量、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含量等指标,抽取关节液进行病原微生物培养和Nano-seq宏基因组测序。患者出院后,从病历系统中提取患者住院时测定的血清CRP含量、ESR、血浆FIB含量及病原微生物培养检验报告、Nano-seq宏基因组测序检验报告及出院诊断结果。分别根据血清CRP含量、ESR、血浆FIB含量、病原微生物培养检验报告、Nano-seq宏基因组测序检验报告诊断假体周围感染,并以出院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计算上述指标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不同指标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应用价值。结果:血清CRP含量诊断假体周...  相似文献   
53.
手指血管球瘤2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8例血管球瘤的诊治与病理特征。结果均手术切除,肉眼观瘤体边界清,质地软,包膜完整,呈灰白、紫红或黄褐色。光镜下见肿瘤内有较多厚壁、明显扩张的小动脉血管及毛细血管,肿瘤周围多为小静脉。瘤细胞界限清楚,形态大小较一致,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一致,核膜清楚,未见明显核分裂像,胞浆透亮、染色浅,核仁不明显。在球瘤外侧可见大量平滑肌细胞,瘤细胞与平滑肌细胞并存或相互过渡,可见明显粘液样变性。电镜下见瘤细胞呈多边形紧密排列,细胞表面有厚基膜包绕,胞质内充满微丝,微丝团中见致密体。平均随访6.5年无复发。结论血管球瘤为平滑肌源性,病因不明,确诊后需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54.
目的总结掌部小切口手术治疗中重度腕管综合征(CTS)的体会。方法收集2016-01—2018-01间在郑州市骨科医院接受掌部小切口手术的58例中重度CT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8例患者的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均获12~24个月随访。夜间麻木感均完全缓解。末次随访10例患者仍有指端麻木感。大鱼际肌萎缩恢复较慢,均于12~18个月内逐渐恢复。根据腕管综合征运动、感觉评定标准判定疗效:本组优20例,良32例,可6例。优良率为79.4%。结论掌部小切口手术治疗中重度CTS,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效果可靠等优点,对符合手术适应证的患者是一个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胫后肌腱转位治疗腓总神经损伤致足下垂的近期效果。方法选取2002-01—2017-06间在郑州市骨科医院接受胫后肌腱转位术的19例腓总神经损伤致足下垂患者,对重建足背伸功能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8~24个月,未出现切口感染、开裂、异物反应及肌腱断裂等并发症。步态及踝关节背伸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结论胫后肌腱转位术治疗腓总神经损伤所致的足下垂,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近期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56.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疗程较长,许多患儿未能坚持连续的治疗而使治疗失败或复发,导致二次治疗的复杂性。作者对1992年以来采用跟腱滑动延长加石膏矫正治疗35例患儿,并进行了随访,只要适应证选择正确,坚持治疗连续性,疗效令人满意,且较单纯石膏矫治疗程缩短。本组优良率为9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