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主动脉内隧道矫治主肺动脉间隔缺损一例万士杰,于鲁峰,陈元恒,徐金星,仲京,郑光明,侯迈,李勇患儿女性,6岁。生后6个月发现心脏杂音。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厚,胸部X线片:两肺瘀血,肺动脉段膨隆,左右心室增大,心胸比率0.71;超声心动图示:升主动脉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已有理论提出急性心肌梗死后骨髓和外周血中的CD34^+干细胞具有自身动员的潜能,观察这一潜能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心肌梗死组织再生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2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完成。①实验动物: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心肌梗死组、假手术组,20只/组。②实验方法:心肌梗死组大鼠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心电图ST段抬高或有室性心律出现,前壁心肌呈苍白色为造模成功。假手术组仅作开胸手术,前降支不予结扎。③实验评估:于心肌梗死后3,7,14,28d,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和外周血中CD34^+干细胞的含量。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梗死心肌组织中的Ki67细胞和毛细血管数量。结果:①外周血及骨髓CD34^+干细胞含量的变化:心肌梗死组外周血中的CD34^+干细胞数量于造模后3d开始上升,7d后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至14,28d时逐渐回落至假手术组水平(P〉0.05)。心肌梗死组骨髓中的CD34^+干细胞数量于造模后各时间点始终无明显变化(P〉0.05)。②组织学评定:心肌梗死组梗死区Ki67细胞和毛细血管数量于造模后3d开始增多,7d时明显多于非梗死区(P〈0.05);至14,28d梗死区Ki67细胞数量明显少于造模后7d(P〈0.05),毛细血管数量的减少不明显(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少数Ki67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未见向心肌细胞分化。③相关性分析:梗死区Ki67细胞、毛细血管数量于造模后7d与外周血中CD34^+干细胞数量呈显著正相关(r=0.913,P=0.021;r=0.887,P=0.035)。结论:机体CD34^+干细胞的自体动员、增殖反应的潜能随急性心肌梗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自体动员的干细胞功能尚不足以达到修复梗死心肌组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6岁 ,劳累后心悸、气短伴下肢水肿 1年。查体 :心尖部和胸骨左缘均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度房室传导阻滞 ,右束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示原发孔房间隔缺损 35mm,二尖瓣前叶裂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 X线胸片示两肺血多 ,心影明显增大 ,心胸比率为 0 .5 8。诊断为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术中发现冠状静脉窦缺如 ,心肌保护的停跳液由右心房壁上的多个小静脉和窦状隙开口流出。原发孔房间隔缺损大小为 3.5 cm× 4.0 cm,二尖瓣前叶裂至瓣环为三度裂 ,注水试验返流明显。将前叶裂间断缝合后注水试验 ,瓣…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成体内皮前体细胞生物学特性,尤其对该种细胞所表现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特点进行探讨。方法:人体外周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被接种于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包被的培养皿中,在 EGM-2培养液中培养。描述贴壁细胞生长曲线,对细胞表型及功能特点进行检测。结果:部分单个核细胞变形成为长梭形细胞,但未表现出明显的增殖能力。这些细胞可以表达部分内皮系表面标志物及单核细胞标志物 CD14。在第4,14,28天进行的 Dil 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和印度墨汁双摄取实验显示这种细胞能够同时吞噬这两种物质,却没有类似于内皮细胞的体外成血管现象,从而说明这种细胞有类似于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结论:人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成年内皮前体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表现典型的单核巨噬细胞功能,且无明显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5.
脱细胞牛心包羊肺动脉补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脱细胞牛心包构建有活性的组织工程羊肺动脉补片的可行性。 方法 将新鲜牛心包采用酶 -去污剂联合脱细胞处理作为血管补片材料 ,从小尾寒羊颈外静脉分离血管内皮细胞和成肌纤维细胞进行传代扩增培养 ,然后分层种植到已消毒的脱细胞牛心包 ,体外培养 7d后 ,自体细胞 -脱细胞牛心包补片作为实验组 (n=5 )植入羊肺动脉 ,分别于 4周 ,6周 ,8周 ,12周和 2 4周取材 ;单纯脱细胞牛心包补片作为对照组 (n=3) ,于 4周 ,12周和 2 4周取材 ,对两组牛心包补片均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 ;测定钙、胶原和弹性蛋白的含量。 结果 所有动物均存活 ,羊肺动脉补片内未见血栓 ,无明显动脉瘤样扩张 ,两组补片钙含量与正常肺动脉比较无明显差别。随补片植入时间的推移 ,弹性蛋白含量逐渐增加 ,与正常肺动脉弹性蛋白含量相似 ,显示进行性的组织重塑。 结论 自体细胞 -脱细胞牛心包羊肺动脉补片与单纯脱细胞牛心包补片在体内通过组织重塑在一定程度上均可形成有活性的血管壁组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或瓣膜置换术伴有心房颤动的病人同期实施经心外膜途径的超声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治疗效果进行随访总结。方法房颤病史大于6个月的89例病人入选,其中永久性房颤的67例,阵发性房颤22例,所有病人需同期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瓣膜手术。首先在心脏跳动下,应用Epico装置经心外膜途径围绕肺静脉实施房颤超声消融术,随后采用Epico装置在肺静脉环形消融线与二尖瓣环之间附加一条消融线,然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瓣膜置换术或瓣膜成形术。结果术后6~12个月随访时,房颤治愈率为83%,其中永久性房颤的治愈率为78%,阵发性房颤的治愈率为100%。房颤的治愈率与房颤病史长短及房颤的类型有关。结论在心脏跳动下经心外膜途径的超声消融术对于冠心病和瓣膜病等器质性心脏病所合并的心房颤动是一种安全可行、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边对边二尖瓣成形术亦称为双孔二尖瓣成形术 (doubleorificevalverepair) ,我们采用该技术治疗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1例 ,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 2例 ,效果满意。临床资料与方法 例 1 男 ,9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 ,体力活动明显受限 3年。查体 :心尖部可闻及 3/VI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电图示左室高电压。X线胸片示两肺血多 ,左房、左室增大。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前叶脱垂 ,左房、左室增大。诊断 :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2 0 0 0年 4月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成形术。术中见二尖瓣环扩大 ,二尖瓣前叶腱索延长…  相似文献   
18.
2005年3月~2008年7月,我院对现役空勤人员常规体检或改装体检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发现4人患有无症状的先天性心脏病,其中房间隔缺损1例,卵圆孔未闭1例,二叶主动脉瓣伴主动脉瓣轻—中度关闭不全、主动脉窦部扩张1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R)的外科治疗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22例患者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2~14岁。心上型8例,心内型13例,混合型1例。全组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行TAPVR矫治术。结果手术死亡1例,死于术后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术后并发心律失常3例,呼吸道感染2例。结论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通过手术技术的改进心上法治疗心上型TAPVR,手术部位显露好,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低。TAPVR的外科矫治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病儿 男,7岁;体重20kg。出生后即发现心脏杂音,幼时易感冒、发热,活动受限,喜蹲踞。查体:发育差,口唇发绀,杵状指(趾)明显。胸骨左缘2~3肋间闻及3~4VI级收缩性杂音,P2减弱。X线胸片示两肺血减少,右心室增大。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右心室肥厚。心脏超声示主动脉、肺动脉并行起源于右心室,肺动脉位于主动脉左后方,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VSD),直径18~20cm,右心室增大,肺动脉瓣狭窄,卵圆孔未闭。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右室双出口(SDD)伴肺动脉狭窄(TaussigBing综合征伴肺动脉狭窄)。1998年6月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