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5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3篇 |
口腔科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20篇 |
内科学 | 3篇 |
外科学 | 9篇 |
综合类 | 34篇 |
预防医学 | 17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18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81.
恩师刘弼臣老中医专家从事医疗、教学、科研50余年,既注重对古代医藉的阐述,又重视现代文化、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药学的影响与渗透,并积极汲取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为中医药学的医、教、研服务. 相似文献
82.
83.
目的 研究胶东半岛健康成年人群腰椎(L2-L4)骨密度(BMD)与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5b)、Ⅰ型胶原C端肽(CTX)、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降钙素(CT)、25-羟基维生素D[25(OH)D]、血清钙(Ca)和磷(P)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对胶东半岛沿海地区多中心多阶段整群抽样436名21~89岁居民进行BMD测量;采用美国Thermo公司酶标免疫分析仪和HITACHI日立76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骨代谢指标.将436例受试者按不同性别,每10岁为1个年龄段分组;应用SPSS 13.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49岁人群TRAP-5b、CTX、BALP、BGP等指标性别间不存在差异;50~89岁人群性别间差异显著,女性高于男性.TRAP-5b、CTX与BMD负相关;女性BALP、BGP在50~69年龄段明显升高,与BMD负相关,70岁以后开始下降.25(OH)D与BMD正相关;CT降低出现在60~89岁年龄段,与BMD显著正相关.血清Ca和P无明显差异.结论 骨代谢指标测定是监测骨量变化及骨质疏松早期诊断的重要技术手段.不同年龄女性骨形成/骨吸收标志物比率不同,绝经后女性骨代谢呈现高转换状态.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山东省胶东半岛沿海地区健康人群骨密度正常参考值、骨密度变化规律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对胶东半岛沿海地区多中心多阶段整群抽样调查3879名21~89岁居民进行骨密度测量。结果确定了胶东半岛沿海地区21~89岁人群不同性别、年龄别腰椎L2~L4和股骨近端的骨密度正常参考值、骨峰值和患病率。男性腰椎L2~L4骨密度峰值在30~39岁,女性腰椎骨密度峰值在21~29岁;男性股骨近端骨密度峰值在21~29岁,女性股骨近端(Neck和Ward’s)骨密度峰值在31~39岁,Troch区骨密度峰值在21~29岁。随着年龄的增加(40岁以上),男女性各部位BMD逐渐下降,女性更为明显,男性腰椎BMD下降程度较轻。男性腰椎50~岁组与60~岁组比较和60~岁组与70~岁组比较、女性腰椎60~岁组与70~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腰椎的OP患病率最高,40~岁组和50~岁组男女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60岁以后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0.001)。50~89岁人群腰椎和股骨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男性为13.37%和2.87%,女性为28.03%和7.0%,男女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结论获得胶东半岛健康人群骨质疏松症诊断和治疗的骨密度参考值,为骨质疏松纵向流行病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支架半托式螺旋扩大器快速打开腭中缝后,口颌系统中牙齿、颌骨、肌肉的变化.方法 20例上颌骨发育不足伴上颌牙弓狭窄患者在快速打开腭中缝前后拍摄后前位头颅定位片,进行测量分析,同时测量颊肌压力变化.结果 上颌中切牙冠间距和根间距分别增大了(4.34±1.18) mm和(3.74±1.75) mm;上颌第一磨牙间距和上颌骨宽度分别增大了(7.83 ±1.49) mm和(5.07±1.07) mm;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大了(6.79±1.82) mm;牙槽嵴间距、前鼻嵴间距和鼻腔宽度分别增大了(4.32±0.98) mm、(3.69±0.83) mm和(2.08±0.72) mm;双侧上颌第一磨牙处颊肌压力分别增大了(857.01±300.96) Pa和(772.06±296.93)Pa.结论 支架半托式螺旋扩大器可以快速打开腭中缝,牙齿、颌骨、颊肌压力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86.
对龙胆科 Gentianaceae 獐牙菜属植物狭叶獐牙菜Swertia angustifolia Buch.-Ham 9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采用各种柱色谱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4个化合物,包括4个 NFDE8 酮及其苷,7个芳香类,1个木质素和2个其他类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1H-NMR,13C-NMR,MS) 和文献对照分别鉴定为1,8-二羟基-3,7-二甲氧基 NFDE8 酮(1,8-dihydroxy-3,7-dimethoxyxanthone, 1),1,8-二羟基-3,5,7-三甲氧基 NFDE8 酮(1,8-dihydroxy-3,5,7-trimethoxyxanthone, 2),7-羟基-3,8-二甲氧基- NFDE8 酮-1-O-β-D-吡喃葡萄糖苷(7-hydroxy-3,8-dimethoxyxanthone-1-O-β-D- glucopyranoside, 3),8-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1,7-二羟基-3-甲氧基 NFDE8 酮(8-O-[β-D-xyl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1,7-dihydroxy-3-methoxyxanthone, 4),(+)-丁香脂素((+)-syringaresinol, 5),阿魏酸(ferulic acid, 6),松柏醛(trans-coniferyl aldehyde, 7),芥子醛(sinapaldehyde, 8),松柏醇(trans-coniferyl alcohol, 9),3,4-二羟基苯甲酸(3,4-dihydroxybenzoic acid, 10),邻羟基苯甲酸(2-hydroxybenzoic acid, 11),间苯二甲酸(isophthalic acid, 12),2-糠酸(2-furoic acid, 13),2-甲基-4(3H)-喹唑酮(2-methyl-4(3H)-quinazolinone, 14)。其中化合物 2~14 为首次从狭叶獐牙菜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早期异位妊娠患者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雌激素(E2)、孕酮(P)的水平变化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01月-2017年12月)确诊的90例异位妊娠患者(病例组)、同期正常妊娠妇女9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血清β-HCG、E2和P水平,并采用ROC曲线求取最佳诊断界值所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等诊断学指标。结果病例组的血清β-HCG、E2和P水平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血清β-HCG预测异位妊娠的灵敏度为88. 18%、特异度为77. 03%、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 800;血清E2预测异位妊娠的灵敏度为84. 29%、特异度为72. 06%、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 777;血清P预测异位妊娠的灵敏度为82. 09%、特异度为71. 55%、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 767;血清β-HCG、E2和P水平联合检测预测异位妊娠的灵敏度为95. 09%、特异度为90. 63%%、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 936。结论早期异位妊娠患者血清β-HCG、E2、P的水平较低,三者联合应用对于早期诊断异位妊娠具有较高的临床 相似文献
88.
土大黄药用历史悠久,为维吾尔医常用药材。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土大黄的化学组成、药理活性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土大黄以蒽醌类、黄酮类、萘及萘醌类、二苯乙烯类等成分为主;药理实验及临床报道表明,土大黄在抗炎、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和抗免疫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了土大黄提取物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为该药临床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以期为其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9.
90.
该文对合欢Albizzia julibrissin干燥花序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 GEL CHP-20P等柱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利用波谱数据 (1H,13C-NMR,MS) 进行结构鉴定,共分离和鉴定29个化合物,分别为8-hydroxy-2,6-dimethyl-2E,6Z-octadienoic acid (1),8-O-formyl-2,6-dimethyl-2E,6Z-octadienoic acid (1a),8-hydroxy-2,6-dimethyl-2E,6E-octadienoic acid (2),8-O-formyl-2,6-dimethyl-2E,6E-octadienoic acid (2a),(2E,6S)-2,6-二甲基-6-O-β-D-吡喃木糖基-2,7-辛二烯酸 (3),clovan-2β,9α-diol (4),2β-O-formyl-clovan-9α-ol (4a),2β,9α-O-diformyl-clovan (4b),吐叶醇 (5),(6S,9R)-roseoside (6),香草醛 (7),4-O-乙基没食子酸 (8),3-乙氧基-4-羟基苯甲酸 (9),对-羟基苯甲醛 (10),没食子酸 (11),原儿茶酸 (12),硬脂酸 (13),软脂酸 (14),2,3-dihydroxypropyl hexadecanoate (15),亚油酸 (16),东莨菪内酯 (17),3-吲哚甲醛 (18),2-呋喃甲酸 (19),5-羟甲基糠醛 (20),(22E,24R)-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 (21),(22E,24R)-5α,8α-epidioxy-ergosta-6,9,22-trien-3β-ol (22),(+)-lariciresinol 9’-stearate (23),芒柄花素 (24) 和尿苷 (25)。其中,化合物 1a,2a,4a,4b 为分离过程中产生新的人工产物,其他2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