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0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4篇
外科学   351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12篇
肿瘤学   84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1.
链式钢板改制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链式钢板改制钩钢板后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效果.方法按改良Rockwood分类,Ⅲ型以上肩锁关节脱位6例,均采用链式钢板改制的钩钢板内固定.结果改制的钩钢板符合锁骨"S"状外形,钩部分插入尖峰下端,对肩袖的影响较小,固定后肩关节极度外展时与肱骨头不发生撞击,对正常生理结构干扰极少,术后不用外固定,利于肩关节的早期功能锻炼.随访9个月~3年,按JOA评分标准,90~95分5例,80~89分1例.综合评价优良.结论链式钢板改制钩钢板取材容易,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固定确切,操作简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2.
目的 回顾性分析建筑事故伤致胸腰椎骨折的特点。方法对1994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收治的228例建筑事故伤致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治疗203例)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结果 骨折多发部位为L1和T12(P〈0.01);爆裂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类型(P〈0.01);不同坠落高度所致的合并伤及脊髓损伤发生率差异显著(P〈0.01),但脊髓完全损伤的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23);不同触地部位所致的合并伤、脊髓损伤以及脊髓完全性损伤的发生率差异均显著(P〈0.05);按ASIA分级,手术前后比较,各组间患者例数变化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建筑事故伤致胸腰椎骨折有其自身特点,对其受伤机制进行分析有利于正确的诊治。  相似文献   
93.
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康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5例已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的肱骨外科颈骨折进行为期3个月的系统康复治疗,探讨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最佳功能恢复的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联合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及复位固定技巧。方法 对1999-2004年应用联合手术入路收治的36例复杂髋臼骨折的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后随访6个月-5年,平均3.6年。结果骨折复位情况按Mana评定标准,解剖复位2l例,满意复位11例,不满意复位4例。关节功能按照改良的Mefled’Aubigne and Postal评分系统进行评估,关节功能优26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88.9%。结论手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时,联合入路能够很好地显露骨折部位,方便固定,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5.
目的对比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过伸位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和保守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54例胸腰椎单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61例和过伸位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56例为手术组,保守治疗37例为保守治疗组。多时间点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测量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计算并发症发病率。结果术后3 d手术组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1),PKP组和联合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保守治疗组VAS评分较术前无显著改变(P0.05)。3个月随访时3组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01)。与保守治疗组比较,PKP组和联合组术后3 d和3个月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和联合组在术后3 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01)。与术前对比,保守治疗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保守治疗组相比较,手术组术后3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KP组和联合组间DO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PKP组和联合组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小,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保守治疗组末次随访时Cobb角较术前显著减小,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保守治疗组比较,术后手术组在纠正Cobb角、恢复椎体高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三种方法均可减轻疼痛,矫正Cobb角并恢复椎体高度,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两手术组短期随访效果接近,较保守治疗组存在一定优势;保守治疗时需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应用外固定器治疗股骨远端复杂性骨折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采用单侧外固定器结合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部复杂性骨折21例;所有病例均为高能量创伤和高处坠落伤所致C1~C3型骨折(AO/ASIF)。结果本组21例全部骨折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5个月(4~7.5个月)。去除外固定器康复2个月后,膝关节功能活动平均100°(40~135°),16例膝关节功能恢复达到120°以上,1例因创伤严重致膝关节黏连,关节活动<50°,手术松解后达到100°以上。结论单侧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切开复位固定治疗复杂性股骨髁部骨折是安全、可靠、患肢功能恢复满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7.
重视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下腰痛是在45岁以下人群中引起失能的最常见原因,在45-65岁人群中列第3位,仅次于心脏病和关节炎。全部人口中的75%-85%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会受到腰痛的困扰,15%-20%每年受到腰痛的困扰,1%因腰痛而永久致残。在美国,每年约有1300万人因下腰痛到医院就诊,所花费用约500亿美元。我国虽然没有精确的统计数据,但腰腿痛病人诊治、劳保费用和因丧失劳动力所带来的损失也是巨大的。下腰痛是目前最困惑人类的常见疾病之一,目前能对其作出正确诊断和治疗的仅占15%。临床上,主要强调突出椎间盘的机械压迫在腰腿痛产生中的作用,但机械压迫不能解释许多临床现象。CT或MRI检查发现正常人群中约1/3有椎间盘突出,但无任何临床表现。临床上诊断最困难的情况是,下腰痛病人经影像学检查无椎间盘突出。长期以来,由于腰痛机制不清,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深入开展腰痛机制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8.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发病机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椎间盘退变和椎间盘内破裂据认为是发病的主要原因。该文就椎间盘退变、椎间盘内破裂与下腰痛的关系综述了其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99.
目的评价普瑞巴林用于治疗神经刺激引起肢体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近期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78例明确诊断肢体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资料。本组患者均在手术前使用普瑞巴林口服进行镇痛治疗。观察口服普瑞巴林48h后患者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疼痛程度评估分别使用VAS评分(0为无痛,10为疼痛不能忍受)和LANSS评分(即利兹评分,0为无痛,16分为剧烈疼痛)。结果用药后大部分患者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改善率为81%(63/78)。用药后48h患者的平均VAS评分从用药前的6.8±2.4降到了用药后的3.8±3.2;平均LANSS评分从用药前的11.1±3.4降到了用药后的6.3±4.7,用药前后2组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1。本组病例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普瑞巴林治疗神经源性肢体病理性疼痛疗效明确,不良反应较轻,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为在国内更好地开展前外侧肌间隙入路髋关节微创置换术,研究国人相关解剖结构,探讨手术技术并观察临床效果. 方法 解剖3具(6髋)新鲜成年尸体标本,观察国人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周围解剖结构.对16例患者实施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总结临床结果 和手术操作技术. 结果 尸体解剖见手术入路为长三角形间隙,其上内角处臀中肌前缘与阔筋膜张肌后缘有部分肌纤维连接,是臀上神经下支经臀中肌进入阔筋膜张肌的关键部位,手术切口上缘不应超出此范围.临床手术切口长7~10 cm(平均8.8 cm),术中出血250~550 ml(平均350 ml).术后3~5 d下床活动.7例术中发现臀中肌前缘肌纤维部分挫裂伤,予以修剪.随访18~39个月(平均27.7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多数假体位置良好,1例髋臼前倾角偏大,2例髋臼外展角偏大,但均无并发症和明显功能障碍.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前为(39.1±6.7)分,术后6个月为(80.6±11.3)分,术后12个月为(88.7±9.6)分,术后24个月(11例)为(91.4±13.5)分.所有患者未发现臀中肌无力现象. 结论 前外侧肌间隙入路髋关节微创置换术具有解剖层次简单、手术创伤小、不剥离或损伤肌肉、术后康复快等优点,有实用价值并适合在体形较小的国人中推广.但术中需避免因大转子撞击敏髋臼锉修的前倾角偏大及切口远端软组织限制致髋臼外展角增加.注意准确定位皮肤切口,并使用微创技术专用手术器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