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0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4篇
外科学   351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12篇
肿瘤学   84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41.
当越来越多的疾病被现代医学所控制时,世界范围内战创伤的发生却日益增加,成为困扰医学界和全社会的重大问题.目前全世界每年超过100万人死于战创伤,国内每年的致死人数也超过10万人.虽然战创伤不是造成人类死亡的第一大原因,但却是导致44岁以下年轻人死亡的"首要杀手",是破坏社会经济最大的因素.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象战创伤那样具有如此高的发生率和如此广泛的影响,其造成的人力和财力损失已经远远超过各种灾难(地震、洪水等)所造成损失的总和.  相似文献   
142.
下腰痛是一种常见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70%~80%的人群一生中都发生过下腰痛,椎间盘退变是下腰痛的主要诱因之一。临床上对椎间盘退变的分级,往往根据X线片和CT椎间盘高度的降低程度和椎体边缘骨刺形成情况以及MRI椎间盘信号高低判定。然而,退变的椎间盘在组织病理学上是非常复杂的,这些影像学检查毕竟都是间接方法,有一定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  相似文献   
143.
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慢性下腰痛是骨科临床最常见的疾病。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腰椎间盘突出是下腰痛的主要原因,近来的研究发现下腰痛主要来源于腰椎间盘内部,腰椎间盘外形正常,无腰椎间盘突出,脊髓造影和CT扫描正常。这种由椎间盘内部结构变化引起的腰痛,即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pain),是慢性下腰痛的最多见类型,约占40%。腰椎间盘造影术是目前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最重要手段和方法。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目前还不完全清楚。最近我们的组织学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144.
目的 探讨重度脊柱侧凸手术治疗中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 手术治疗Cobb角大于80°的脊柱侧凸患者71例。术前侧凸角平均96.6°(80°~135°),31例患者同时有脊柱后凸,平均后凸角83.0°(52°~145°)。行后路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14例,后路顶锥楔形截骨21例,分期手术34例,前后路联合手术2例。术中应用SEP和唤醒试验双向临测61例,单独唤醒试验10例。结果 术后平均侧凸角39.6°(矫正率59.2%),平均后凸角31.9°(校正率61.6%)。39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51个月(5~81个月),其中33例患者植骨融合良好,矫正丢失率平均2.1%,2例因内固定断裂再次手术。术前有神经功能障碍的8例患者中,除4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外,3例完全恢复,1例大部分恢复。术后出现神经功能障碍5例,4例完全恢复,1例部分恢复。结论 头颅骨盆环和脊椎截骨技术是提高重度脊柱侧凸矫正率、降低神经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术中唤醒试验配合SEP监测能较早提示神经那系统损伤;对出现神经功能系统损伤患者,术后早期使用脱水药和激素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参8。  相似文献   
145.
目的 Bi-OsteticTM人工骨粒为羟基磷灰石(HAP)与磷酸钙(TCP)混合人工骨材料,观察Bi-OsteticTM人工骨粒修复四肢骨缺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04年1月~2004年4月对12例12处骨缺损进行修复,年龄20~59岁,平均39岁.骨缺损范围为0.4cm×1cm~1cm×5cm.缺损的部位累及股骨、胫骨、肱骨、掌骨、锁骨.手术显露骨缺损部位后,修整骨断端,重新更换内固定物后,植入Bi-OsteticTM人工骨粒.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4~7个月,平均为5个月.全部患者未见任何不良的全身反应及局部反应,X线片显示Bi-OsteticTM人工骨粒与受区骨愈合良好,12例术后测定血钙、磷值无明显升高.结论 Bi-OsteticTM人工骨粒适用于四肢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46.
目的 Bi-OsteticTM人工骨粒为羟基磷灰石(HAP)与磷酸钙(TCP)混合人工骨材料,观察Bi-OsteticTM人工骨粒修复四肢骨缺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04年1月-2004年4月对12例12处骨缺损进行修复,年龄20-59岁,平均39岁。骨缺损范围为0.4cm×1cm-1cm×5cm。缺损的部位累及股骨、胫骨、肱骨、掌骨、锁骨。手术显露骨缺损部位后,修整骨断端,重新更换内固定物后,植入Bi-OsteticTM人工骨粒。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4-7个月,平均为5个月。全部患者未见任何不良的全身反应及局部反应,X线片显示Bi-OsteticTM人工骨粒与受区骨愈合良好,12例术后测定血钙、磷值无明显升高。结论Bi-OsteticTM人工骨粒适用于四肢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47.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植骨器械行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椎管环形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71例,其中56例获得随访。术前及不同随访时间行X线和CT检查,测量伤椎椎体中央高度值,比较植骨后椎体高度的恢复程度,同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未出现植骨操作所致的神经血管并发症。CT显示椎体内植骨块融合良好,术后平均随访26.2个月,伤椎椎体中央高度值[T12(3.09±0.37)cm,L1(3.23±0.39)cm]与正常值[T12(3.20±0.40)cm,L1(3.37±0.51)cm]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椎管减压及内固定同时,经伤椎椎弓根进行椎体内植骨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预防术后远期椎体塌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8.
目的 制备一种可注射含钙骨基质(injectable calcium-containing bone matrix,ICBM),评价其骨修复效果,并分析用于临床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将甘油和明胶作为赋型剂,与其制备的含钙骨基质(calcium-containing bone matrix,CBM)粉进行混合,得到ICBM;通过测定骨粉、赋型剂和ICBM的pH值、钙含量,以及赋型剂、ICBM的注射推力情况,对ICBM进行初步表征;通过体外L929细胞增殖实验对ICBM进行体外生物相容性评价;在昆明小鼠和白化豚鼠体内分别植入ICBM评价其体内安全性;进一步用裸鼠进行体内骨诱导验证;最后采用兔股骨髁缺损模型进行体内骨缺损修复,评价ICBM的有效性。结果 骨粉pH值为6.51±0.32、钙含量为(26.24±1.25)%;赋型剂pH值为5.56±0.28,注射推注力为(1.23±0.16) N;ICBM pH值为6.44±0.47,钙含量为(5.32±0.73)%,注射推注力为(10.87±1.53) N。ICBM组细胞相对增殖率为(104.25±3.39)%,细胞毒性为0级;ICBM未对昆明小...  相似文献   
149.
前路钢板对两节段颈椎间植骨的运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前路钢板对两节段颈椎间植骨融合的影响。方法46例两节段颈椎病患者,环锯法切除椎间盘、自体髂骨植骨,其中26例病人用了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后复查X线片,了解植骨融合情况,并评价临床效果。结果26例运用钢板患者,全部获得骨性融合;20例单纯植骨病人,4例出现(20%)假关节,融合节段前凸丢失的度数较植骨融合组明显增大。获得植骨融合的病人,临床结果相似(P>0.05)。结论前路钢板系统增加两节段颈椎间植骨融合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0.
目的:探讨L2脊神经交通支在椎间盘源性腰痛传导通路中的作用。方法:取成年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椎间盘前侧L2脊神经交通支未切断组(椎间盘前侧对照组)、椎间盘前侧L2脊神经交通支切断组、椎间盘后侧L2脊神经交通支未切断组(椎间盘后侧对照组)和椎间盘后侧L2脊神经交通支切断组,每组6只。分别于L5-6椎间盘前侧和后侧注入荧光金(FG),7d后取双侧L2、L5脊神经节(DRG)制片,并行P物质(S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L2、L5 DRG内FG标记细胞及FG和SP双标细胞的形态大小和数量变化。结果:各组大鼠双侧L2 DRG中均发现FG和SP双标细胞。其横截面积为210~1140μm~2,平均(652±320)μm~2。FG注入椎间盘前侧,L2脊神经交通支切断组L2 DRG内FG和SP双标细胞数量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L5 DRG内未发现FG标记细胞与双标记细胞。FG注入椎间盘后侧,L2脊神经交通支切断组的L2 DRG内FG和SP双标记细胞数量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L5 DRG双标记细胞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L2脊神经交通支在大鼠L5-6椎间盘的痛觉传导通路中起一定作用。如果人类腰椎间盘有与大鼠相类似的神经支配模式,那么选择性破坏腰脊神经交通支尤其是L2交通支可能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