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33篇 |
免费 | 434篇 |
国内免费 | 27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3篇 |
儿科学 | 96篇 |
妇产科学 | 22篇 |
基础医学 | 365篇 |
口腔科学 | 112篇 |
临床医学 | 1102篇 |
内科学 | 756篇 |
皮肤病学 | 50篇 |
神经病学 | 209篇 |
特种医学 | 287篇 |
外科学 | 610篇 |
综合类 | 2292篇 |
预防医学 | 913篇 |
眼科学 | 78篇 |
药学 | 855篇 |
7篇 | |
中国医学 | 921篇 |
肿瘤学 | 1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6篇 |
2023年 | 221篇 |
2022年 | 240篇 |
2021年 | 258篇 |
2020年 | 267篇 |
2019年 | 199篇 |
2018年 | 211篇 |
2017年 | 105篇 |
2016年 | 167篇 |
2015年 | 141篇 |
2014年 | 363篇 |
2013年 | 309篇 |
2012年 | 435篇 |
2011年 | 444篇 |
2010年 | 392篇 |
2009年 | 391篇 |
2008年 | 369篇 |
2007年 | 344篇 |
2006年 | 382篇 |
2005年 | 322篇 |
2004年 | 323篇 |
2003年 | 302篇 |
2002年 | 288篇 |
2001年 | 282篇 |
2000年 | 264篇 |
1999年 | 216篇 |
1998年 | 156篇 |
1997年 | 170篇 |
1996年 | 151篇 |
1995年 | 139篇 |
1994年 | 112篇 |
1993年 | 84篇 |
1992年 | 90篇 |
1991年 | 93篇 |
1990年 | 85篇 |
1989年 | 70篇 |
1988年 | 63篇 |
1987年 | 50篇 |
1986年 | 52篇 |
1985年 | 45篇 |
1984年 | 39篇 |
1983年 | 43篇 |
1982年 | 44篇 |
1981年 | 36篇 |
1980年 | 19篇 |
1979年 | 13篇 |
1978年 | 6篇 |
1977年 | 10篇 |
1976年 | 7篇 |
1965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9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81.
采用针刺大椎、夹脊穴,选配肩髃、肩髎外关、合谷等,配合大椎穴拔灌治疗颈椎病70例,总有效率为96%。提示针灌结合有逐寒除温,活血化瘀,缓挛止痛的功效。 相似文献
83.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0例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按NCCN指南中推荐的西医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从治疗开始给予穴位埋线,1次/周,连续治疗2周,选穴:双侧足三里、关元、气海,入组后第0周、1周、2周填写相关评测量表,观察两组疲乏积分、中医症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不良反应,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疲乏积分、中医症候积分(气短、神疲、乏力、自汗)、KP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疲乏积分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结合西医常规治疗癌因性疲乏,临床疗效满意,优于西医常规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4.
目的评价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65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照组63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只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比较2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乙肝病毒DNA(HBV-DNA)水平和病死率。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PTA高于治疗前,但2组升高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TBil、ALT和HBV-DN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但2组降低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死亡6例(9.2%),对照组死亡6例(9.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PTA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Bil、ALT和HBV-DN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死亡8例(12.3%),对照组死亡17例(27.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3个月后,可以明显降低乙肝病毒DNA(HBV-DNA)水平,改善肝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5.
目的观察使用高容量血液滤过(血滤)对急重型弥散性脑肿胀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方法34例诊断为急重型弥散性脑肿胀、GCS评分为3~6分的病人被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n=17)和对照组(n=17)。治疗组的病人入院后即给予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置换液为3.0~4.0L/h,血流量为200~300m l/m in,时间为3~5d;对照组按普通常规治疗。两组病人均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连续监测1周,GCS在治疗后1、10、20d和GOS于3个月后进行检验、评估及统计。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清NSE和GCS分别为(12.4±2.2)μg/L、(9.6±2.6)μg/L和(26.3±2.8)μg/L、(6.3±2.3)μg/L,两组有明显差异(P<0.01)。3个月后GOS评估,治疗组优于对照组,GOS 4~5级:治疗组7例(41.1%),对照组3例(17.7%);死亡:治疗组6例(35.3%),对照组9例(52.9%)。结论早期使用高容量血液滤过对急重型弥散性脑肿胀的治疗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86.
维隆气单胞菌引起老年人肺炎1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患者男,72岁,慢性支气管炎病史20年。于1周前出现咳嗽,咳黄色粘痰,痰中带血;呼气性呼吸困难、伴喘息、胸闷气短,及夜间不能平卧,多汗、无发热、食欲减退。输用2天头孢唑啉后无好转,为进一步治疗,于1999年8月18日入院。体检T37.6C,P94次/min,R25次/min,BP16/12kPa。双肺可闻及散在干湿罗音,左下肺较明显;X线显示两肺感染,以左肺较明显;实验室检查WBC11.4×109/L,分类中性粒0.85,单核0.06,淋巴0.05,嗜酸0.03,嗜碱0.01。血气分析PH7.491,PCO24.84kPa,PO2738kPa,尿蛋白2+,糖+。8月18日、19日,22日三次送检痰培养,均分离出维隆气单胞菌。输用丁胺卡那霉素,头孢他啶后症状缓解。 相似文献
87.
侯亚平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0,10(4):60
大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的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中国药典》对输液中不溶性微粒进行了严格的限量控制。静脉用中药注射液是与大输液相类似的无菌制剂。我院临床上通常是将茵栀黄、苦黄、丹参、复方丹参、黄芪、参麦等中药注射液加入输液中静脉滴注。为了考察静脉用中药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分布情况,笔者作了如下实验。 相似文献
88.
89.
目的 评价在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的基础上餐前皮下注射重组人胰高血糖素样肽-1(rhGLP-1)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中,选取42例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在口服原剂量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分别接受rhGLP-1 0.2mg(观察组)或安慰剂(对照组)三餐前皮下注射治疗,随访12周,观察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有效性指标及低血糖、不良反应和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HbA1c、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较前明显下降(P<0.05),且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体质量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体质量指数下降程度与基线值呈正相关(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无确切证据的低血糖发生,两组间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口服二甲双胍的基础上给予rhGLP-1三餐前皮下注射治疗可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及餐后血糖,而不增加低血糖及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