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7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66篇
综合类   113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51篇
  2篇
中国医学   36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目的:研究双酚A(BPA)长期暴露对C57BL/6J小鼠血糖、血脂的影响。方法:8周龄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溶剂对照组、低剂量BPA组、高剂量BPA组,分别给予蒸馏水、玉米油、0.5mg·kg^-1·d^-1和50mg·kg^-1·d^-1BPA,90d后,进行口服糖耐量(OGTT)测定,血TC、TG、HDL-C、LDL-C含量测定,肝脏病理切片及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硬脂酰CoA脱饱和酶1(SCD1)和葡萄糖激酶(GCK)表达水平的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相比,低剂量BPA组小鼠糖耐量存在明显异常(P〈0.05);血脂各指标出现异常,血TC、TG、LDL-C升高,HDL-C下降(P均〈0.05);高剂量BPA组TC、TG和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LDL-C水平升高(P〈0.05)。低剂量BPA组肝脏FAS、ACC、SCD1、GCK蛋白表达升高,肝脏出现明显的脂质沉积;而高剂量BPA组仅ACC和GCK蛋白水平表达略有升高,其余蛋白无明显变化。结论:长期低剂量BPA接触会引起机体糖、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452.
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临床分析(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的认识和诊断.方法 分析1984年1月至2005年11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5例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果 5例患者均为男性,发病时年龄1~21岁,平均14.2岁.5例患者均有杵状指(趾),X线示骨皮质增厚,骨膜增生,其中1例在发病20多年后X线发现有末端骨质吸收现象;5例均有皮肤增厚,4例有回状头皮;脂溢性皮炎4例;多汗3例;5例均有关节肿胀,压痛不明显,对称性受累,侵犯的关节主要为下肢的踝、膝关节;5例均无家族史,但2例为近亲结婚子女.结论 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青少年男性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杵状指(趾)、皮肤增生及广泛对称性骨膜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453.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96例中.A组男30例,女19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6.4岁。B组男29例,女18例;年龄44~77岁,平均年龄58.6岁。两组无显著差异。全部病例均有高血压病史,发病时血乐高于160/95mmHg,并排除其它原因的自发性脑出血。  相似文献   
454.
芙蓉膏外敷治疗深部脓肿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芙蓉膏外敷治疗深部脓肿的临床疗效及其毒性和不良反应。方法:将191例深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16例)和对照组(75例)。研究组给予病灶处芙蓉膏外敷,每日更换1次,疗程1周。对照组给予病灶处金黄散外敷,用法和疗程均同芙蓉膏。1周后,记录两组患者局部疼痛缓解、发热消退、血象恢复、肿块消散情况;分别评价两组总体疗效和单病种疗效;同时观察两组局部、全身毒性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发热消退率、血象复常率比较,差别无显著性;但研究组疼痛缓解率、肿块消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单病种阑尾周围脓肿、肌肉脓肿和术后腹部脓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局部、全身毒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芙蓉膏外敷治疗深部脓肿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局部、全身毒性和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455.
目的探讨经鼻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经鼻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31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患者病灶全切除25例,大部分切除6例。术后视力改善13例,内分泌检测指标好转28例;术后无一例死亡。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2年,3例复发。结论经鼻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及微创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56.
目的 评价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0例(22个节段),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24个月进行JOA、OD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行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及CT、MRI检查,观察植入假体的稳定性及颈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结果 术后经过24个月的随访,JOA评分增高、ODI评分降低,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虽然置换节段早期的活动度较术前有所减小,但长期随访示恢复了术前的活动范围,保持了正常的颈椎运动功能。置换节段假体位置稳定无移位,未发现植入物下沉和异位骨化现象。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不但可以保持颈前路减压的良好效果,还可重建颈椎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57.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压疮的关系,从分子水平为有效防治压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磁片循环压迫法建立大鼠Ⅲ度压疮模型,HE染色观察大鼠皮肤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标本中VEGF和bFGF蛋白表达情况,分析二者变化的一致性。结果:VEGF和bFGF蛋白在大鼠Ⅲ度压疮组织中的表达低于压疮周边组织及正常大鼠皮肤(P<0.01),且VEGF和bFGF的变化呈一致性(κ=0.58)。结论:VEGF和bFGF在大鼠Ⅲ度压疮组织表达降低,提示其可能是Ⅲ度压疮皮肤难以愈合的潜在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58.
【摘要】 目的:对连续双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长期观察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1月~2011年12月行连续双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患者21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33~72岁,平均50.4±8.8岁。C3/4、C4/5间盘置换5例,C4/5、C5/6间盘置换14例,C5/6、C6/7间盘置换2例。随访时间96~156个月,平均随访116.5±19.6个月。记录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mJOA)、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末次随访时在颈椎动力位X线片中测量人工颈椎间盘活动度,颈椎侧位X线片中测量颈椎曲度,采用McAfee分级法在颈椎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上对人工颈椎间盘的异位骨化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患者术前mJOA评分14.0±2.0分。术后3个月时mJOA评分15.2±1.8分,末次随访时mJOA评分16.8±1.2分,均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VAS评分5.1±1.7分。术后3个月时VAS评分1.9±1.4分,末次随访时VAS评分0.9±0.8分,均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颈椎曲度为平均16.7°±6.6°,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为15.7°±7.3°,无统计学差异(P=0.25)。上位节段活动度为6.23°±10.13°,下位节段活动度为3.76°±4.81°,有统计学差异(P=0.025)。至末次随访时16例发生异位骨化,发生率为76.2%。根据McAfee分级,21例患者42个节段中,Ⅰ级5个节段,Ⅱ级5个节段,Ⅲ级14个节段,Ⅳ级7个节段,发生Ⅲ级以上HO的概率为50%,上位节段发生Ⅲ级和Ⅳ级HO的概率为38.0%,下位节段发生Ⅲ级和Ⅳ级HO的概率为61.9%。结论:长期随访发现行连续双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率较高,且下位节段发生严重HO的概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