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61篇
  免费   644篇
  国内免费   429篇
耳鼻咽喉   73篇
儿科学   265篇
妇产科学   170篇
基础医学   819篇
口腔科学   92篇
临床医学   1832篇
内科学   976篇
皮肤病学   116篇
神经病学   434篇
特种医学   34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145篇
综合类   3568篇
预防医学   1571篇
眼科学   127篇
药学   1534篇
  18篇
中国医学   1360篇
肿瘤学   390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271篇
  2022年   328篇
  2021年   357篇
  2020年   295篇
  2019年   301篇
  2018年   319篇
  2017年   195篇
  2016年   272篇
  2015年   265篇
  2014年   615篇
  2013年   559篇
  2012年   650篇
  2011年   754篇
  2010年   669篇
  2009年   716篇
  2008年   713篇
  2007年   679篇
  2006年   728篇
  2005年   710篇
  2004年   559篇
  2003年   555篇
  2002年   502篇
  2001年   535篇
  2000年   432篇
  1999年   357篇
  1998年   256篇
  1997年   271篇
  1996年   237篇
  1995年   211篇
  1994年   186篇
  1993年   171篇
  1992年   181篇
  1991年   183篇
  1990年   92篇
  1989年   95篇
  1988年   68篇
  1987年   76篇
  1986年   63篇
  1985年   51篇
  1984年   49篇
  1983年   37篇
  1982年   41篇
  1981年   37篇
  1980年   30篇
  1979年   19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8篇
  195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观察36例(36眼)视网膜静脉阻塞(CRVO)的发病及预后。方法 对36例(36眼)CRVO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结果 28例(28眼)非缺血型(VSR),占77.78%,8例(8眼)缺血型(HR),占22.22%。结论 缺血型均有视网膜毛细血管闭锁、毛细血管无灌注并新生血管的形成,预后不良。非缺血型无毛细血管闭锁及新生血管的形成,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研究离体和在体染毒条件下亚硒酸钠对大鼠肝组织超氧阴离子(^*O2^-)和羟自由基(^*OH)生成的影响。方法 选用雄性Wistar大鼠。体外实验时,制备肝匀浆,在反应体系中加入亚硒酸钠使剂量分别达到2.185,8.750和35.000μmol/L。采用常规方法测定^*O2^-和^*OH。体内实验时,用0.75,1.50和3.00mg/kg的亚硒酸钠,腹腔注射染毒。采用电子自旋共振测定^*O2^ 和^*OH。结果 在体外染毒时,2.185μmol/L的亚硒酸钠对大鼠肝组织产生抗氧化应激作用,使过氧化脂质(MDA)、^*O2^ 和^*OH的生成量明显下降,但8.750和35.000μmol/L的亚硒酸钠则诱导大鼠肝组织产生明显的氧化应激,使^*O2^ 和^*OH的生成量显著升高。在体内染毒时,0.75,1.50和3.00mg/kg的亚硒酸钠均可引起大鼠肝组织^*O2^-和^*OH的产生量显著增加。结论 适宜剂量的亚硒酸钠抑制自由基生成。具有抗氧化作用,而较高剂量的亚硒酸钠则使自由基生成增多,导致明显的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993.
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我院1989年11月至1996年10月期间资料完整的320例住院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48例医院内死亡原因作一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320例CRF病人中,男222例,女98例,男∶女=1∶0.44,年龄最小17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为43.6±13.4岁,病程最短3年,最长达25年,平均病程为12.5±10.2年,透析时间最短2月,最长9年  相似文献   
994.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percutaneous balloon angioplasty of coarctation o f the aorta in children and discuss its risk factors that can lead to poor long -term results.Methods From September 1987 to August 1999, 24 patients underwent 27 balloon angioplasty procedures for native or recurrent coarctation of the aorta at our institution . There were 19 patients with discrete (membranous) coarctation, 4 patients wit h long-segment and aortic arch hypoplasia, and 1 patient with postoperative recu rr ence. The balloon diameter was chosen not to exceed the diameter of the aorta p roximal to the stenotic site (11.06±2.80 mm vs 11.78±3.18 mm), with th e chosen diameter two to four times that of the stenotic segment (2.57±0.68 t imes). The patients have been followed up for half to twelve years (mean 6.2 ±2.8 years). Satisfactory result was defined as a reduction in the pressure g radient across the site of coarctation to ≤20 mm Hg. Results The systolic pressure gradient across the coarctation site decreased from 48. 17±14.68 mm Hg to 14.96±13.12 mm Hg (P<0.01) and the diameter of the coarctation site increased from 4.66±2.43 mm to 8.80±3.32 mm (P<0. 01). Immediate satisfactory results were obtained in 19 patients (79%). Of the 5 patients with unsatisfactory results, 4 had aortic arch hypoplasia and 1 had membranous coarctation. Of the 19 patients with satisfactory results, 18 patie nts had membranous coarctation and 1 patient had recurrent postoperative coarcta tion. No aneurysm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had occurred in any patients at the follow-ups. Conclusion Percutaneous balloon angioplasty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alternative to surger y in most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postoperative or native membranous coarctation of the aorta. It should not be recommended for the coarctation of aortic arch hypoplasia.  相似文献   
995.
余加林  吴仕孝 《医药导报》2001,20(5):290-291
目的:探索新生儿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常见抗菌药物敏感性,为经验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鉴定细菌,纸片扩散法做药敏试验。结果:1987-1998年内分离出病原菌2244株。院外感染前三位是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院内感染前三位是大肠埃希菌、克雷白菌及绿脓杆菌。院内外感染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等15种抗生纱的耐药率差异显著。阿米卡星的总敏感率86.2%,与青霉素联用敏感率增至89.9%。结论:院外感染致病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而院内感染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后者对许多抗菌药物更易产生耐药性,阿米卡星联合青霉素作为第一线抗菌药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96.
张青山  张加余 《江苏医药》1995,21(11):756-756
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是脑出血病病程中的井发症之一。现报告我科所见15例并进行临床分析。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5例中男9例、女6例,年龄51~76岁。其中丘脑出血8例,内囊出血5例,壳核出血2例。破入脑室10例。既往有糖尿病史5例,高血压病史7例。二、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入院时均有一侧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其中有意识障碍者6例,失语或不全失语5例,恶心呕吐者8例,顿强者5例。入院后全部均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或原有意识障碍加重,其出现的时间分别为2天1例,3~4天5例,5~6天2例,7~8天4例,9~10天2例,12天1例。病程中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孕兔腹腔内失血量、补液量、血细胞比容(Hct)及各脏器Na+-K+-ATP酶活性和Ca2+-Mg2+-ATP酶活性的改变,以分析其对休克后近期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30只孕中晚期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1)假休克组(SS);(2)休克未处理组(SH);(3)传统复苏组(NS);(4)生理盐水限制性输液复苏组(NH);(5)高渗高胶液体限制性复苏组(HHH)。实验设计分为休克期(T0-T30 min)、休克复苏期T30(T30-T90 min)及休克复苏期T180(T90-T180 min)。休克期:除SS组外各组动物均接受离断子宫系膜小动脉及颈动脉放血至平均动脉压(MAP)40-45 mmHg,制作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休克复苏期T30:NS组接受生理盐水(4 mL/kg)及林格氏液快速输注以维持MAP在80 mmHg左右;NH、HHH组接受生理盐水(4 mL/kg)或高渗高胶液(6%羟乙基淀粉+7.5%氯化钠)(4 mL/kg)及林格氏液输注以维持MAP在60 mmHg左右。休克复苏期T180:除SS组外各组动物均接受手术止血及输血输液治疗。实验中监测血细胞比容(Hct),统计腹腔内失血量、补液量。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取心脏、肺脏、肝脏、肾脏、小肠和骨骼肌组织检测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 结果: 腹腔内失血量与补液量:NH[(4.3±0.2) mL/kg,(47.2±4.1) mL/kg]与HHH[(4.1±0.3) mL/kg,(44.9±4.3) mL/kg]均明显低于NS[(5.5±0.2) mL/kg,(65.5±3.8) mL/kg]。T180 min:Hct在NH(21.0%±2.1%)与HHH(21.5%±1.8%)均显著高于NS(14.2%±1.5%)及SH (12.5%±1.4%)。失血性休克引起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的升高;其中骨胳肌、心肌、肝、肾组织Na+-K+-ATP酶活力在NH(5.42±1.41,4.54±2.01,4.13±0.62,3.42±0.84)与HHH(3.97±0.91,2.94±0.66,3.22±1.42,3.03±0.53)均显著低于NS(7.34±1.41,6.23±1.53,6.11±0.97,5.82±0.69)与SH(9.11±0.52,8.40±1.08,7.04±1.13,6.55±1.45);肺及肠组织中,NH、HHH、NS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孕兔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后导致能量代谢障碍,不同器官影响不同,其中心肌和骨胳肌ATP酶活性改变显著。传统复苏加剧了能量代谢的紊乱,限制性复苏相对稳定了能量代谢,减轻对细胞生物膜及细胞器的损害。  相似文献   
998.
为培养适应当今社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探索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强调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预防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999.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 ,SAH后约有 30~ 50 %病人出现脑血管痉挛 (CVS) ,1 5 %左右的病人因CVS而导致死亡或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 ,如何尽可能预防和逆转CVS,一直是神经科的重要研究课题。宽叶缬草 (Valerianaofficinalisvar.latifolia ,VOL)近年来研究表明有解除平滑肌痉挛 ,扩张冠状动脉[1 ] ,清除自由基 ,保护内皮细胞及抑制血管平滑机增殖等作用[2 ] ,说明了其药理作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实验通过建立SAH后CVS模型 ,并与钙拮抗剂尼莫通 (N…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尘肺结核菌阳患者使用不同疗程化疗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观察10年间的菌阳尘肺结核124例化疗效果。按不同疗程分为12月组(3HRZS/9HRE)、18月组(3HRZS/6HRZ/9HRE)、24月组(3HRZS/9HRZ/12HRE)方案,全程督导治疗结束随访5年。考核标准以痰菌为主。结果 12月组、18月组、24月组方案化疗结束痰菌阴转率达到99.2%,随访期间痰菌复阳率分别为17.4%、3.8%、1.4%。结论 对18月组、24月组方案的远期疗效满意。18月组方案适用于I-Ⅱ期尘肺结核,24月组方案适用于Ⅲ期尘肺结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