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3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21.
目的:观察不同状态下电针心包经原穴大陵对心内压的影响,探索针灸的效应特征。方法:通过右颈总动脉插管至左心室的方法记录左心室内压。以心内压为指标,分别在正常生理、异丙肾上腺素和心得安等状态下观察电针“大陵”对大鼠左心室内压的影响。结果:以针刺的即刻效应来说,对正常大鼠电针大陵可以明显的兴奋心内压;在静脉给予心得安和异丙肾上腺素状态下,电针大陵无明显反应。而从针刺的效应方向上看,正常情况下电针大陵具有兴奋效应;心得安状态下具有抑制效应;异丙肾上腺素状态下效应不定。结论:据腧穴的特异性定向作用,大陵可以兴奋心内压。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针刺大鼠同一腧穴对心和胃两个脏腑调节效应差异。方法 8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内关组、曲池组、天枢组、膻中组、足三里组、三阴交组、心俞组、胃俞组,每组10只,观察电针(2/15 Hz,3mA,2 min)不同腧穴对胃运动(胃内压)和心功能(左室心内压)的调节效应,比较针刺前2 min和针刺2 min的均值。结果与本组电针前比较,内关、曲池、膻中、三阴交、心俞组左心室内压均降低(P〈0.05),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心俞组胃内压升高,天枢、膻中、胃俞组胃内压降低(P〈0.05)。各组针刺后心内压差值由高到低分别为:心俞〉膻中〉内关〉三阴交〉曲池,对胃内压差值由高到低分别为:天枢〉胃俞〉心俞〉膻中〉足三里〉三阴交〉曲池。结论运用电针(2/15 Hz,3 mA)刺激大鼠同一腧穴,对心和胃均调节作用,其效应方向和量,因腧穴所在部位、归经、支配神经节段或观察脏腑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性,并针对单一脏器显示出相对固定的效应倾向。  相似文献   
23.
针灸对肥胖及其并发症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胖易导致糖尿病、高血压、脂质代谢紊乱、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症与骨关节炎等并发症。肥胖与这些并发症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恶化已造成了严峻的健康压力与经济负担。这一点导致了对肥胖及其并发症预防与治疗的复杂性、艰巨性,即我们不可能通过阻断这一系列疾病发展机制中的某一特定环节而达到切断肥胖及其诸多并发症之间的恶性循环,而是需要多方面的同时作用方可起效。对肥胖与其并发症具有一定疗效并以整体调节作用见长的针灸在该方面可以发挥一定的防治优势。  相似文献   
24.
针刺结合西沙必利对慢传输便秘大鼠结肠肌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药物西沙必利及二者合用对慢传输便秘大鼠结肠肌电的影响, 探讨这3种治疗方法的效应差异, 以及针药结合的优势.方法:55只SD大鼠, 随机取10只作为正常组,其余45只用大黄小剂量递增灌胃造模. 测定大鼠结肠肌电慢波, 分别采用针刺足三里和照海、药物西沙必利及二者合用治疗14 d, 然后慢波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大鼠比较, 部分模型大鼠慢波频率减慢为每分5.47±3.08次, 振幅降低为0.33±0.19 mV; 部分频率加快为每分26.61±8.99次, 振幅增高为0.69±0.70 mV. 对频率减慢、振幅降低型慢波的改变, 针刺组频率和振幅为每分8.36±5.55次, 0.42±0.21 mV; 药物组频率和振幅为每分6.84±3.44次, 0.20±0.03 mV;针药结合组频率和振幅为每分12.37±2.16次,0.37±0.05 mV. 对频率增快、振幅增高型慢波的改变, 针刺组频率和振幅为每分20.86±4.25次, 0.28±0.06 mV; 药物组频率和振幅为每分28.42±19.79次, 0.47±0.26 mV; 针药结合组频率和振幅为每分21.20±4.72次, 0.46±0.17 mV.结论:西沙必利只能单向地增快频率、升高振幅, 而针刺、针刺与西沙必利合用对模型大鼠频率与振幅的改变具有双向调整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电针“天枢”对2型糖尿病大鼠空肠及远端结肠氮能神经元的影响,探讨电针对2型糖尿病大鼠不同肠段的局部调节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高脂高糖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电针组予“天枢”电针治疗,20 min/次,每日1次,每周6 d,共治疗4周。通过观察大鼠首粒红便排出时间、远端结肠排珠时间,评估肠运动情况;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空肠及远端结肠组织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空肠及远端结肠中肠总神经元标志物蛋白基因产物(PGP)9.5、氮能神经元标志物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阳性表达及蛋白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随机血糖、空腹血糖水平明显升高(P<0.01),首粒红便排出时间、远端结肠排珠时间均缩短(P<0.01),空肠及远端结肠组织中PGP9.5、nNOS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随机血糖、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降低(P<0.01),首粒红便排出时间、远端结肠排珠时间均延长(P<0.01,P<0.05),空...  相似文献   
26.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不同部位腧穴对小脑顶核(fastigial nucleus,FN)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探讨不同部位针刺信号是否传入小脑顶核及相应的效应特征。方法 120只SD雄性大鼠,在20%乌拉坦麻醉状态下定位右侧小脑顶核(坐标:AP 11.6 mm,RL 1.0 mm,H 5.6 mm),采用细胞外玻璃微电极记录的方法,记录该神经元自发放电作为基线。采用随机顺序依次针刺足三里、曲池、胃俞、中脘穴,与每次针刺前基线比较,观察对小脑顶核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与同穴位针刺前比较,针刺足三里、曲池、胃俞、中脘穴过程中FN神经元放电频率均增高(P0.01,P0.05)。中脘穴对FN放电反应率为56.00%(28/50),足三里、曲池、胃俞穴反应率分别为35.00%(21/60)、34.62%(18/52)、36.36%(20/55),中脘穴反应率明显高于其他穴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01,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曲池、胃俞、中脘穴均可增高小脑顶核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中脘穴对小脑FN具有优势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不同部位腧穴对前庭内侧核(MVe)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探讨不同部位针刺信号是否传入MVe及相应的效应特征。方法:选用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20%乌拉坦麻醉状态下定位右侧MVe,采用细胞外玻璃微电极记录的方法,比较针刺足三里、曲池、胃俞和中脘对MVe神经元自发放电影响。结果:针刺足三里、曲池、胃俞和中脘均能不同程度地兴奋MVe神经元(P<0.01,P<0.05)。与足三里、曲池相比,胃俞的兴奋效应更强(P<0.05)。结论:针刺不同部位腧穴均可不同程度上兴奋MVe,影响MVe神经元自发放电。胃俞对MVe可能具有更强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β1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AR)在针刺调节肠运动中的作用。方法:β1-/-β2-/-组(β1β2受体敲除)和对照组(正常野生型CL57BL/6)小鼠各15只,利用自制水囊测压头监测空肠内压,显示空肠运动情况,待压力稳定分别电针天枢、大肠俞两穴各2 min(15 Hz,2 mA)。观察并记录针刺前后空肠运动并分析数值变化。结果:β1-/-β2-/-组电针前后肠内压无明显变化;正常野生组小鼠天枢、大肠俞穴电针后肠内压值有极显著变化(P<0.01)。两组小鼠的腧穴效应方向基本一致。结论:针刺对肠运动的调节机制是多方面的,其中,β受体为介导电针调节空肠运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电针不同部位穴组的减肥效应特征及可能机制.方法 ①制作肥胖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按体重分层,利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成模型组、电针“三里/内庭”穴组和电针双侧“天枢/天枢”穴组.治疗结束后称重,取肾周脂肪、附睾脂肪计算脂体比,并测定外周血清瘦素、脂联素、抵抗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神经肽Y(NPY)和八肽胆囊收缩素含量(CCK-8).②大鼠按随机数字分为正常组,食物剥夺组(禁食24 h)、电针“三里/内庭”穴组和电针“天枢/天枢”穴组,用细胞外记录法记录下丘脑外侧区葡萄糖抑制性神经元(GI)的电活动.结果 ①肥胖大鼠体质量、瘦素、抵抗素、TNF-α、NPY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大鼠,脂联素和CCK-8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大鼠;②电针治疗后“三里/内庭”穴组和“天枢/天枢”穴组大鼠体重均明显减轻,瘦素、抵抗素、TNF-α和NPY含量明显下降,脂联素和CCK-8明显上升.其中,“天枢/天枢”穴组对脂联素的调整优于“三里/内庭”穴组;③电针“三里/内庭”穴组对食物剥夺大鼠GI神经元以抑制效应为主;“天枢/天枢”穴组效应不明确.结论 电针不同穴组在减重的同时,对脂肪组织-下丘脑通路有良性调整作用,并且电针不同部位穴组的减肥作用机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0.
曹新  余芝  徐斌 《针刺研究》2012,37(5):412-415
双向调节是指当机体由于内在或外在因素导致功能亢进或低下时,针灸和中药干预所发挥的平衡效应。通过分析针灸和中药的作用特点,认为针灸和中药的双向调节效应均为多向整体性调节的一种特殊表现,其效应的发挥都与机体的功能状态有关。由于二者治疗性质和作用途径不同,使二者双向效应发挥的基础和模式不同。双向调节是腧穴效应的个性体现,以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为基础;针灸的双向调节效应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模式以趋中性调节为主。中药双向调节效应的发挥是建立在药证对应的基础上,其调整作用的产生是以所含的拮抗性成分为物质基础,作用模式包括趋中性调节和偏离性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