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3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观察经鼻内窥镜下鼻甲成形联合外移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慢性肥厚性鼻炎经鼻内镜下鼻甲成形联合外移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2~30个月随访观察,全部病例鼻塞、耳鸣、耳闷感消失,合并鼻窦炎、鼻中隔偏曲者术后均痊愈。结论:经鼻内窥镜下鼻甲成形联合外移术符合功能性手术原则,具有不损伤黏膜、出血少、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鼻腔带蒂黏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方法和疗效。方法经鼻内镜利用鼻腔带蒂黏膜瓣对应重叠缝合修补鼻中隔穿孔。结果15例患者均1期治愈,未出现手术并发症,随访1.5~5.2年,无再次穿孔。结论经鼻内镜鼻腔带蒂黏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成功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73.
目的 研究内镜下经翼突联合上颌窦前壁上咽旁间隙的解剖,为临床上内镜经鼻处理上咽旁间隙的病变提供解剖学标志。 方法 在新鲜头颅标本上进行内镜经翼突联合上颌窦前壁入路暴露上咽旁间隙,测量翼内板、翼外板与茎突之间的距离;测量蝶骨棘、翼外板与颈动脉管入口之间的距离。 结果 共完成10例(20侧)新鲜头颅标本的内镜下上咽旁间隙的解剖,翼内板与茎突之间的距离为(28.1±3.3)mm, 翼外板后缘距离茎突的距离为(18.9±4.9)mm;翼外板与蝶骨大翼交界处距离颈内动脉管入口的距离为(14.1±3.7)mm,蝶骨棘位于颈动脉入口的前方为(6.7±1.5)mm。咽颅底筋膜、腭帆张肌和翼内肌是上咽旁间隙重要的软组织标志。 结论 内镜下经翼突联合上颌窦前壁入路处理上咽旁间隙病变中,可使用骨性标志翼外板根部和蝶骨棘协助定位颈动脉管外口,从而有助于咽旁段颈内动脉的定位。  相似文献   
74.
目的总结接受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CIT)的变应性鼻炎(AR)患者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简称新冠疫苗)的接种情况,并提出具体的临床操作建议。方法回顾分析421例在我科接受SCIT AR患者的临床资料,截止时间为2021年11月30日。最早开始治疗的时间是2017年4月7日。统计这些患者新冠疫苗的接种情况以及接种后对SCIT的影响。结果244例患者接种了新冠疫苗。接种后,7例鼻炎加重,23例出现不良反应,29例需要调整免疫治疗剂量。免疫治疗阶段完成新冠疫苗接种的患者需要调整免疫治疗剂量的比例高于免疫治疗前;免疫治疗起始阶段接种新冠疫苗的患者需要调整免疫治疗剂量的比例高于免疫治疗维持阶段。结论接受SCIT的AR患者接种新冠疫苗的反应与普通人群类似,对鼻炎的影响也很小。建议AR患者在过敏症状控制良好的健康状态下选择SCIT前或SCIT维持阶段接种新冠疫苗。  相似文献   
75.
生活实例 46 岁的刘先生于5 年前被诊断为鼻窦炎伴鼻息肉,曾先后做过2 次“鼻息肉切除”手术,但一直无法“断根”。两个月前,刘先生在报纸上看到一则“等离子微创手术能够根治鼻窦炎”的消息,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某医院做了手术。不料,术后没多久,他又感觉鼻子不通气,并且还出现了鼻腔干燥、鼻涕倒流加重的现象……  相似文献   
76.
咽后淋巴结(RPLNs)位于咽后间隙,解剖位置深,周围毗邻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等重要而复杂的血管、神经结构,因此,恶性肿瘤发生RPLNs转移时难以通过病理组织活检诊断,主要依靠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恶性肿瘤RPLNs转移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法,目前常采用放射治疗、手术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手术切除是重要手段。手术入路包括开放入路、内镜辅助入路及机器人辅助入路,其中内镜经口经翼下颌皱襞内侧(ETO-MPF)入路RPLNs切除术是近期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微创、精准、安全的手术方法,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7.
球囊闭塞试验(BOT)主要用于评估牺牲一侧颈内动脉的可行性。临床常用于侵犯颈内动脉的颅底、鼻咽、咽旁间隙、颈部原发或继发性肿瘤及颈内动脉复杂动脉瘤等治疗。目前不同术者在BOT麻醉方式选择、球囊类别选用、球囊闭塞位置、血流阻断时间及结果评判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为了提高试验的准确性,又有静脉相延迟时间计算、残端压测定、低血压考验、脑灌注评估、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脑电图检查、经颅多普勒流速测定等多种BOT结果评判技术应用于临床。本文主要就这些方面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