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89篇
基础医学   59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48篇
肿瘤学   5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MNNG所致哺乳类细胞非定标性突变的时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NNG所致哺乳类细胞非定标性突变的时相分析孙雪敏,余应年,陈星若(浙江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及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杭州310031)本实验室曾以穿梭质粒为探针,用DNA损伤剂甲基硝基亚硝胍(MNNG)、交链孢酚和菜油油烟凝聚物在哺乳类细胞中成功地诱...  相似文献   
12.
鞘脂类一直被认为仅是细胞结构的组成部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它是重要的信号分子,与细胞的生长、老化、减数分裂、成熟和死亡都紧密相关,还参与肿瘤侵袭、热休克反应和遗传毒性应激反应等.因此,对鞘脂类代谢进行干预是一种潜在的治疗肿瘤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蛋白质组学是后基因组时代的一个新兴领域,其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为化学致癌物致突变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本文回顾了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技术,包括双向凝胶电泳、质谱和生物信息学近年的主要进展,并介绍了本实验室利用蛋白质组学的技术,研究低浓度烷化剂引起的细胞应答反应所取得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4.
15.
微核与微核试验在遗传毒理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细胞分裂中染色单体或染色体的无着丝粒断片或滞后染色体不包被于主核中,独立存在于细胞质中,类似细胞核,但体积较小,称为微核.微核形成是细胞受遗传毒物作用后的一种遗传学终点.以观察细胞中微核的形成来检测遗传毒物,称为微核试验.微核试验因其快速,简便成为广泛使用的遗传毒理学试验之一.  相似文献   
16.
在实验性矽肺病鼠血清中,可以用抗矽肺病鼠肺匀浆血清和琼脂扩散试验,检出一种位于血清α—球蛋白组分中的蛋白因子。其检出率可达80~100%,而正常大鼠一般都呈阴性。因此,阐明该蛋白因子的来源及其化学本质,对于寻找一个简便可靠的矽肺早期诊断方法或疗效考核指标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于进一步理解矽肺发  相似文献   
17.
我国遗传毒理学发展的回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回顾了中国遗传毒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 70年代末至 1983年为启动阶段 ,建立了一系列遗传毒性检测方法 ,筛检了大量环境化学物的遗传毒性 ,以及培训了大量专业人员 ,成立了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自 1983~ 1993年为深入发展的关键阶段。遗传毒性检测方法标准化、规范化 ,开展遗传毒性机制的研究 ,遗传毒性试验列入新药、农药、食品、化妆品等安全性评价准则 ,并成立了中国毒理学会遗传毒理专业委员会。自 1993年至今 ,遗传毒理学进入了分子时代。建立了分子致突变测试系统 ,例如穿梭质粒载体系统 ,转基因动物致突变测试系统 ,以及其他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突变的分子分析等。开展了基因突变分子机制的研究 ,在非定标性突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并且 ,还回顾了遗传毒理在我国人类环境的现场监测、人群健康监测、遗传毒性与疾病、肿瘤的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多聚ADP-核糖[(ADPR)_n]是六十年代新发现的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核内的一类核酸大分子。它由一种特异的核内酶——多聚ADP-核糖聚合酶或称ADP-核糖基转移酶(AD PRT)以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为底物催化生成。近二十年来,各国学者对(ADPR)_n的结构,功能进行了广  相似文献   
19.
It was found that the DNA-damaging agents 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methyl-methanesulphonate(MMS)and 4-nitroquinoline-N-oxide(4NQO)could stimulate ADP-ribosyl transferase(ADPRT)activity and reduce the cellular NAD content in a dose-dependent way.The reduction of NAD after DNA damage could be partially or completelyprevented by ADPRT inhibitors,3-aminobenzamide or nicotinamide,which showed noinfluence on reduction of NAD induced by metabolic blocking agents.Therefore,a simpleand specific method to detect DNA-damaging mutagens by measuring ADPRT-mediateddecrease of cellular NAD content was explored.Using β-naphthofiavone,a mixed functionoxygenase inducer,together with induced or uninduced human amnion FL cells,it was foundthat aflatoxin B_1,benzo(a)pyrene,2-acetylaminofluorene,9,10-dimethylanthracene andethylcarbamate could induce the ADPRT-mediated decrease of cellular NAD content,while4-acetylaminofluorene,anthracene,isopropyl-N-(3-chlorophenyl)-carbamate,β-propiolactone,γ-butyrolactone,cyclophosphamide and safrol could not.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s isa cheap and specific method to detect DNA damage caused by chemical carcinogens/mutagenswith a spccificity approaching that of the unscheduled DNA synthesis assay.  相似文献   
20.
目的和方法:本曾报道,低浓度0.2μmol/L烷化剂甲基硝基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可以诱导哺乳灰细胞遗传不稳定状态。为明确其发生机制,本文利用定量RT-PCR方法,研究了该低浓芳,HeLa细胞pol βmRNA水平在6-24h内升高约1倍;而vero细胞pl βmRNA水平在12-30h内亦升高1倍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