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糖尿病患者行髋关节置换7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糖尿病患者并发关节疾患逐渐增多,但糖尿病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报道较少。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效果。
方法:共收治572例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患者,从中筛选出2型糖尿病患者73例(80髋),男50例,女23例,年龄49~81岁,平均(62.6±5.4)岁。55例患者入院前经饮食和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18例患者经胰岛素控制血糖。57例62髋用生物固定型髋关节假体,16例18髋用骨水泥固定髋关节假体。
结果与结论:置换前Harris评分平均为55.4分,置换后为84.2分,优良率96.5%。随访3个月~9年后Harris评分平均为77.6分,优良率为80.2%。52例患者复查X射线片,均未发现迟发感染,未发现假体明显松动。复查X射线片与出院时X射片对照,40例假体位置未改变,髋关节间隙无狭窄,11例假体轻度下沉(平均下沉为2 mm),7例有轻微髋关节疼痛。另外有5例出现髋臼缘骨质增生。全部患者未行假体翻修。作者认为,糖尿病患者如无严重并发症,经过周密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和良好的血糖控制等内科治疗后接受人工关节置换,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胫骨Pilon骨折的分类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胫骨Pilon骨折分类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32例胫骨Pilon骨折 ,其Ru di-Allgower分型的骨折类型 :Ⅰ型 1 2例 ,Ⅱ型 1 1例 ,Ⅲ型 9例。单纯闭合复位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 1 1例 ,行腓骨内固定加胫骨踝钢板内固定 7例 ,行腓骨内固定加胫骨有限切开内固定 ,同时辅以外固定支架或石膏外固定 1 1例 ,其他 3例。结果 随访 5~ 4 8个月 ,平均 2 3 5个月 ,用Mazur评分系统评估疗效 ,优 1 5例 ,良 1 2例 ,可 4例 ,差 1例。结论 根据骨折类型和局部软组织条件适当选择治疗方法是胫骨Pilon骨折临床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偏心髋臼旋转截骨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生物力学机制及其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取6具经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女性尸体骨盆标本,建立髋关节生物力学模型,在模型上模拟偏心髋臼旋转截骨术。对骨盆缓慢施加连续纵向压力0~500 N,测量术前和术后载荷100、200、300、400、500 N时的股骨头承重区应变值,计算应力值。2007年7月至2014年10月应用偏心髋臼旋转截骨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25例(26髋),男6例,女19例;年龄11~57岁,平均31岁。术后以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摄骨盆正位X线片测量头臼指数、中心边缘角(center-edge-angle,CE角)及Sharp角。结果-随着脊柱纵向压力加大,股骨头上的应力值随之增加。偏心髋臼旋转截骨术后应力值在载荷超过300 N后由上升趋势转变为下降趋势,总体呈抛物线状。100~500 N载荷下偏心髋臼旋转截骨术后的应力值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临床随访18例(19髋),随访率72%。随访时间7~85个月,平均40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64.3±7.2)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5.6±5.3)分;头臼指数平均增加36.5%、CE角平均增加33.1°、Sharp角平均减少12.3°,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偏心髋臼旋转截骨术具有较好的矫正髋臼畸形的能力,可增大股骨头的髋臼覆盖面和降低承重区压力。 相似文献
14.
背景:糖尿病患者并发关节疾患逐渐增多,但糖尿病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报道较少.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效果.方法:共收治572例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患者,从中筛选出2型糖尿病患者73例(80髋),男50例,女23例,年龄49~81岁,平均(62.6±5.4)岁.55例患者入院前经饮食和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18例患者经胰岛素控制血糖.57例62髋用生物固定型髋关节假体,16例18髋用骨水泥固定髋关节假体.结果与结论:置换前Harris评分平均为55.4分,置换后为84.2分,优良率96.5%.随访3个月~9年后Harris评分平均为77.6分,优良率为80.2%.52例患者复查X射线片,均未发现迟发感染,未发现假体明显松动.复查X射线片与出院时X射片对照,40例假体位置未改变,髋关节间隙无狭窄,11例假体轻度下沉(平均下沉为2 mm),7例有轻微髋关节疼痛.另外有5例出现髋臼缘骨质增生.全部患者未行假体翻修.作者认为,糖尿病患者如无严重并发症,经过周密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和良好的血糖控制等内科治疗后接受人工关节置换,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开放复位内固定对跟骨骨折的治疗效果,分析手术并发症并提出有效对策。方法:骨折分型采用Sanders分型法,对跟骨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121例155侧患者,并进行随访,随访时间8~38个月,平均15.2个月。结果: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可作为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主要方法,术后9例出现切口愈合延迟,皮缘坏死2例,2例出现异体骨排斥反应,畸形愈合13例;按AOFAS后足踝关节评分标准,平均84.3分。结论:注意术前、术中、术后的操作细节可有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背景: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标本易于保存,免疫荧光法定位定量能精确支持多种标记物。目的:建立适合于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的改良免疫荧光法。方法:将取自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无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滑膜血管翕和髋臼增生组织的石蜡切片进行常规脱蜡复水,观察不同的柠檬酸缓冲液热修复时间、血清封闭时间、一抗浓度和荧光标记物在免疫荧光法中显色的差异。结果与结论:柠檬酸高温修复15min后滴加抗原修复液比单纯高温修复10~20min,组织结构保存更为完整,且背景染色无显著区别;选择体积分数10%二抗来源正常血清室温封闭40min作为最佳的抗原封闭条件,既可以保证良好的封闭效果,同时又不影响一抗和抗原位点结合;较高一抗浓度(10mg/L)能保证明显的荧光信号、低背景和可接受的成本。进行石蜡切片免疫荧光实验,并用普通荧光显微镜观察,应避免采用FITC等蓝色激发光、呈现绿色荧光信号的标记染料基团。提示柠檬酸高温修复15min后滴加抗原修复液,选择体积分数10%二抗来源正常血清室温封闭40min,较高一抗浓度,普通荧光显微镜观察可提高免疫荧光法的检测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设计并制作兔用生物型人工膝关节假体。方法制作并测量新西兰大白兔骨髓腔石蜡铸型及膝关节大小,根据兔膝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自行设计并制作假体基本形状。另取两层不锈钢网,借助激光技术与假体基体表面焊接,构成生物型人工膝关节假体。将该假体置入兔体内,并观察其固定情况。结果股骨外侧髁左右径(6.0±0.42)mm,前后径(12.4±0.62)mm,股骨内侧髁左右径(5.1±0.42)mm,前后径(12.7±0.53)mm,股骨髁最低点上30mm处平面髓腔前后径(4.5±0.74)mm;胫骨平臼左右径(16.4±0.62)mm,前后径(14.9±0.62)mm,胫骨平台最高点下30mm处平面髓腔前后径(4.6±0.32)mm。兔用人工膝关节假体,由股骨髁假体和胫骨平台假体及与其相连的髓内延长杆组成,关节面抛光。置入兔体内观察1、3、6个月,动物膝关节活动恢复正常,行走自如,假体无脱位,固定牢靠。结论通过测量兔膝关节以及膝关节骨髓腔铸型,借鉴人体人工膝关节假体的一些设计理念,成功设计并制作兔用生物型人工膝关节假体,体内实验证实可供兔人工膝关节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90岁以上老人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液体治疗策略。方法收治23例90岁以上的髋部骨折病人,回顾性分析其围手术期液体治疗措施。人工关节置换8例,骨折复位内固定15例;术前改善的身体状况,术中精确计算,晶胶联合输液,术后避免输液过多过快。结果本组病例围手术期无死亡。失访6例,病情平稳治愈出院10例,转科治疗出院7例。结论围手术期恰当使用液体治疗方法,可改善高龄病人预后,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9.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是目前治疗髋关节疾患终末期的主要方法,疗效确切,但是对于伴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常合并如严重骨质疏松症等其他疾患,目前国内外对于此类患者接受髋关节置换的效果尚不清楚。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1998-06/2008-06行全髋关节置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股骨头缺血性骨坏死患者临床资料。共6例(共6髋)获得随访,其中男1例,女5例,年龄46(28~67)岁,5髋使用生物固定型假体,1髋使用骨水泥型假体。治疗效果评估选用WOMAC骨关节炎指数,SF-36和Harris评分标准。
结果与结论:平均手术时间为141 (85~210) min,平均出血量为522(180~1 500) mL;平均随访时间3.5(1~10)年,1例于术后1.5年死于颅内出血。术后早期出现1例泌尿系统感染,其他病例在随访期间无假体感染、松动、脱位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出现。随访时Harris评分、WOMAC骨性关节炎指数、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结果提示全髋关节置换可明显提高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生活质量,中期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人破骨细胞(Osteoclast,OCs)体外诱导分化模型,研究CD147单克隆抗体对OCs分化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2,MMP-2)表达及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采集健康成年志愿者外周血所分离的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应用NF-κB配体激活因子(Receptor or Activator ofNF-KB Ligand,RANKL)与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CSF)诱导单个核细胞向OCs分化。本实验分为抗体组(RANKL+M-CSF+CD147单克隆抗体)与对照组(RANKL+M-CSF)。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与骨吸收实验检测鉴定OCs分化及活性情况,Real-Time PCR技术检测CD147、MMP-9和MMP-2 mRNA在破骨前体细胞(Osteoclast precursor cells,OPCs)中表达情况,明胶酶谱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MMP-9、MMP-2酶蛋白的活性变化情况。结果:①对照组经TRAP染色和骨吸收实验检测到破骨样细胞形成并具有骨吸收功能,而抗体组OCs分化及活性均受到抑制;②在24、48小时时相点上抗体组CD147、MMP-2及MMP-9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相应的对照组(P<0.05),且MMP-2、MMP-9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CD147 mRNA的表达量呈正相关。③明胶酶谱检测细胞培养上清,可见在24、48小时两时相点上抗体组OCs细胞中MMP-2、MMP-9酶原及活性酶的酶解量均较相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CD147单克隆抗体可以抑制OCs分化成熟过程中MMP-9及MMP-2的表达与活性;CD147对MMP-2、MMP-9活性的调节,可能是其对OCs活化调节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