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了解北京市不同职业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2019年7月—2020年1月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在北京市6家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该时间段首次就诊的乳腺癌患者为病例组,以同医疗机构该时间段就诊 的非乳腺癌患者为对照组,采用统一编制的问卷进行人口学基本特征、生理生育和职业病危害因素三方面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乳腺癌的高危因素包括职业、年龄、体重指数(BMI)、文化程度以及绝经状态,体力劳动者较脑力劳动者发生乳腺癌的风险增加。提示,超重和肥胖、绝经后女性体力劳动者更应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加强体育锻炼等降低乳腺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穿刺冲洗治疗后出现治疗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住院的359例行超声引导下穿刺冲洗治疗的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结果分为治疗痊愈组(329例)和治疗失败组(30例)。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在产后时间、年龄、脓腔位置、脓腔数量等方面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失败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仅脓肿位置是否位于中央区这个因素,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98,P=0.001)。产后时间、年龄、脓腔数量、最大穿刺脓液量、感染细菌、白细胞计数情况以及初次穿刺前是否应用抗生素等因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6,P=0.666;χ~2=1.006,P=0.316;χ~2=0.113,P=0.737;χ~2=0.677,P=0.410;χ~2=0.123,P=0.726;χ~2=0.017,P=0.897;χ~2=1.097,P=0.29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脓肿位于中央区是引起穿刺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OR=3.607,95%CI:1.606~8.103,P=0.002)。结论对于脓肿位于中央区的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通过超声引导下穿刺冲洗治疗后出现治疗失败的概率较高,临床工作中对于这部分患者是否首选穿刺抽脓治疗应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冲洗术治疗乳腺脓肿的效果,分析影响治疗后患者回乳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乳腺病防治中心应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冲洗术治疗的799例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从患者穿刺次数、产后时间、是否使用抗生素和脓肿位置等方面,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与回乳的关系。 结果799例患者中有753例通过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冲洗术治愈,治愈率为94.2%(753/799)。治疗后回乳的患者有75例,回乳率为9.4%(75/799)。单因素分析显示,回乳与产后时间,抗生素的使用,穿刺次数和脓肿位置有关(χ2=7.159、7.794、39.394、21.243,P=0.007、0.005和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穿刺次数(OR=6.442,95% CI:1.851~22.420,P=0.003,)和中央区脓肿(OR=2.643,95% CI:1.480~4.721,P=0.001)是导致回乳的危险因素,而产后时间长是回乳的保护因素(OR=0.540,95% CI:0.315~0.927,P=0.025)。 结论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冲洗术治疗哺乳期乳腺脓肿的治愈率高,回乳率低,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产后42 d内发病、穿刺次数多和中央区脓肿更容易导致患者回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我院用乳腺脓肿置管冲洗引流的方法治疗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隆乳术后哺乳期乳腺脓肿的经验,提高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隆乳术后哺乳期乳腺脓肿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自2006年1月~2006年7月治疗6例注射式丰乳后诊断为乳腺脓肿患者,均采用置管冲洗引流术,术后继续冲洗引流,拔管后加压包扎,隔日换药.结果:3例术后2周内愈合;3例术后1周愈合.结论:采用置菅冲洗引流术治疗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隆乳术后哺乳期乳腺脓肿方法简单,治疗效果好,但患者回乳时间反水凝胶注射组织粘连情况影响术后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探查术对乳汁淤积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在本院诊断为乳汁淤积且乳腺物理治疗失败的患者280例,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106例,改用乳腺导管探查术治疗;对照组174例,继续采用乳腺物理综合治疗.采用x2检验统计分析两种方法治疗乳汁淤积的效果.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一次治愈率分别为51.9%(55/106)和16.7% (29/1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8.910,P=0.000).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9.6% (95/106)和68.4% (119/174),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16.483,P=0.000).研究组中15例复发,对照组25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03,P=0.960).结论 乳腺导管探查治疗乳汁淤积,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Ki-67在早期乳腺癌诊治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乳腺癌(EBC)的预后差异非常大,重要的预后因素有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脉管浸润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等是有所帮助的,肿瘤的分子特征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ER、Her-2已经被作为治疗反应和预后的预测指标.Ki-67虽然不作为必须的标记,但常用来作为增殖活性的静态标志,或通过治疗期间的多次测量,来反映动态变化的中间状态,以及作为疗效的替代指标.现应就Ki-67在早期乳腺癌的预后和治疗的预测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丁公藤碱Ⅱ类似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设计合成了丁公藤碱Ⅱ的C2脱氧和C8电子等排类似物。药理结果表明,丁公藤碱Ⅱ的C2羟基是保持其缩瞳活性的关键部分之一;目的物2和4各自分别具有拟和抗胆碱活性;电子等排目的物16和17既无拟也无抗胆碱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治疗时机的选择、效果和可行性。方法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95例,根据不同阶段选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结果急性肿块期治愈率92.2%(47/51),缓解率7.8%(4/51),总有效率100%,复发率9.8%(5/51).慢性肿块期治愈率81.3%(13/16),复发率18.7%(3/16)。脓肿期治愈率:71.4%(15/21),瘘管期治愈率71.4%(5/7),结论浆细胞性乳腺炎急性炎症期是药物治疗的最佳时机,肿块静止期是手术治疗的最佳切入点。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脓肿穿刺和脓腔置管冲洗引流可有效的保持乳房的外形。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行为方式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和有哺乳经历的非哺乳期健康妇女各237例,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以探讨行为方式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发病之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哺乳时间(χ^2=116.88,P=0.00)、睡眠姿势(χ^2=49.47,P=0.00)、婴儿吸乳方式(χ^2=74.64,P=0.00)、清洗乳头(χ^2=61.80,P=0.00)及乳房外伤(χ^2=16.77,P=0.00)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发生有关,负性情绪(χ^2=1.03,P=0.31)、每次哺乳时间(χ^2=7.30,P=0.12)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为平卧和乳房外伤(OR=2.27,95%CI:1.25—4.14;OR=3.24,95%CI:1.31~7.97);保护因素为吸住乳头乳晕的吸乳方式(OR=0.09,95%CI:0.05~0.19),哺乳时间6个月以上(OR=0.05,95%CI:0.02—0.11),每次哺乳前清洗乳头(OR=0.17,95%CI:0.09—0.34)。结论产后6个月内都是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高发期;正常的侧卧睡眠不增加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风险;在哺乳时让婴儿吸住乳头乳晕、经常清洗乳头等行为对预防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发生有积极作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与负性情绪、每次哺乳持续时间无关。  相似文献   
20.
浆细胞性乳腺炎(PCM)是乳腺无菌性炎症反应,好发于中青年女性.近年来,PCM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PCM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常无明显特异性,因此易被误诊.作者就PCM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分型、病理学表现、细菌学表现、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PCM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