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0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31.
目的研究产甲酸草酸杆菌草酸代谢基因Frc转化大肠杆菌BL21后稳定表达代谢草酸相关性酶--甲酰辅酶A转移酶(FCoAT)对草酸的降解效能。方法成功培养产甲酸草酸杆菌后,采用PCR方法从产甲酸草酸基因组中获得Frc基因,克隆到pMDTM19-T载体上进行测序,得到正确的基因片段。经双酶切将目的基因片段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2上,测序正确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IPTG诱导表达GST-FCoAT融合蛋白,表达产物行western-blot鉴定分析。结果重组克隆载体pMDTM19-Frc经测序鉴定序列正确。成功构建融合原核表达质粒PGEX-4T-2-Frc,大肠杆菌BL21成为载体,并稳定表达可溶性融合蛋白GST-FCoAT的同时获得代谢草酸潜能。结论克隆产甲酸草酸杆菌Frc基因,成功构建PGEX-4T-2-Frc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能稳定表达可溶性融合蛋白GST-FCoAT,具有代谢草酸潜能,为肠道细菌获得代谢草酸潜能,减少胃肠道内草酸的吸收,降低尿液中草酸含量和临床防治草酸结石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2.
建立了反映流化床喷雾造粒过程参量同产品物性之间映射关系的BP神经网络模型。在建模中运用了正交实验设计、交叉评价网络训练法、样本标准化处理和主元分析等技术,对网络结构及其参数进行了优选。网络模型输出同实验结果非常接近,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该网络可以实现各种定量分析计算,例如:预测在特定过程参量下的产品粒径,或者根据指定的产品目标,确定合适的工艺参量等。  相似文献   
33.
目的总结经皮肾微造瘘术治疗肾切开取石术后复发性肾结石的疗效与安全。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0月 ̄2005年10月肾切开取石术后复发性肾结石病人87例,其中单独性肾盂结石36例,下盏结石4例,多发性结石31例,铸型结石16例,单侧65例,双侧12例,均行经皮肾微造瘘取石。结果平均住院时间10d,手术时间(2±0.98)h,取净率87.5%,输血率3.4%。结论经皮肾微瘘治疗肾切开取石术后复发的肾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重复的方法。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大鼠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mRNA和蛋白表达、血浆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含量、基底动脉管径和管壁厚度的变化规律,探讨SAH后早期大鼠COMT表达变化的意义。方法以视交叉前池单次注血法构建大鼠SAH模型。采用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SAH后早期各个时相点(SAH后6、12、24、48、72 h)纹状体组织内COMT mRNA和蛋白表达。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相应时相点血浆CA含量。HE染色后测量大鼠相应时相点基底动脉管径和管壁厚度。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SAH组大鼠在建模后6 h见COMT mRNA和蛋白表达开始增高(P<0.01),12 h时达到高峰(P<0.01),24 h后开始下降(P<0.01),48 h时仍高于健康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应时相点水平(P<0.01),至建模后72 h时接近正常水平(P>0.05)。SAH组大鼠在建模后6 h即见血浆CA含量升高,24 h时达到峰值,24 h后开始下降,至72 h后仍高于健康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应时相点水平。SAH组大鼠在建模后12 h基底动脉的管径明显缩小和管壁明显增厚(P<0.01),至建模后24 h最明显(P<0.01)并持续至建模后48 h(P<0.01);建模后72 h,基底动脉的管径和管壁厚度已接近正常大小(P>0.05)。结论实验性SAH可以诱导SAH后早期大鼠纹状体COMT表达增高;SAH后早期CA含量明显升高并伴有CVS发生;SAH后早期CVS和血浆CA含量增高可能与SAH后早期COMT表达增高不够充分和持久有关。  相似文献   
35.
选择性动脉造影术中导管断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朝晖  支兴刚 《重庆医学》2003,32(8):1085-1087
经股动脉插管选择性动脉造影术因具有简单、安全、病人痛苦少、成功率高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 ,但仍然存在穿刺局部、中枢神经系统及全身等并发症。而造影过程中导管断裂较为罕见 ,范关荣等施行选择性动脉造影 32 6例 ,发生导管断裂 3例[1 ] 。现就导管断裂的原因、导管断裂后继发问题及取出断裂导管的工具和方法作一综述。1 关于导管断裂1 .1 导管断裂的原因1 .1 .1 导管因素 导管断裂与导管自身因素关系密切。动脉造影时所使用的导管其远端管壁较薄 ,内无金属丝 ,较其他部位更易断裂 ,故临床上所见断裂导管多发生在导管远端。…  相似文献   
36.
近年来对Barrett食管(BE)的治疗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我院2005年7月至2007年5月对诊断明确的BE 34例患者进行了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手术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高分级[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分级Ⅳ~Ⅴ级]a SAH住院患者142例,均经头部CT确诊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且经头部CT血管成像或DSA确诊为颅内责任动脉瘤。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142例分为手术治疗组(65例)和保守治疗组(77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资料、伴随症状及并发症,并进行组间比较。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糖尿病;临床资料包括WFNS分级、Fisher分级、瞳孔变化、脑内血肿、脑室内积血、动脉瘤位置、动脉瘤直径;a SAH伴随症状包括院内再出血、症状性血管痉挛、症状性脑积水、癫痫、肺部感染;治疗相关并发症包括院外再出血、脑梗死、颅内感染。对手术治疗组患者进行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的单因素分析,并对其预后不良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手术治疗组年龄、脑室积血比例均小于保守治疗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4±9)岁比(60±12)岁,t=2. 947; 55. 4%(36/65)比77. 9%(60/77),χ~2=8. 175;均P 0. 01];其余基线资料、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2)两组院内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症状性血管痉挛、症状性脑积水、癫痫及肺部感染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手术治疗组未并发院外再出血,保守治疗组院外再出血发生率13. 0%(10/7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手术治疗组脑梗死及颅内感染发生率均高于保守治疗组[47. 7%(31/65)比19. 5%(15/77),χ~2=12. 809; 16. 9%(11/65)比1. 3%(1/77),χ~2=11. 12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1)。(3)手术治疗组预后良好率高于保守治疗组,病死率低于保守治疗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预后良好率:60. 0%(39/65)比26. 0%(20/77),χ~2=16. 803;病死率:27. 7%(18/65)比70. 1%(54/77),χ~2=25. 396;均P 0. 01]。(4)高分级a SAH患者手术治疗组中,预后良好者年龄、瞳孔变化比例及颅内感染发生率均低于预后不良者,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2±7)岁比(58±8)岁,t=2. 537; 28. 2%(11/39)比57. 7%(15/26),χ~2=5. 652; 7. 7%(3/39)比30. 8%(8/26);均P 0. 05];不同预后患者其余基线资料、临床资料及并发症发生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5)以手术治疗患者预后不良为因变量,将年龄(由低到高)及瞳孔变化(有或无)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是高分级a SAH患者手术治疗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 067,95%CI:1. 006~1. 147,P 0. 05)。结论相较于保守治疗,高分级a SAH患者行手术治疗在防止院外动脉瘤再破裂出血方面具有优势,可能增加脑梗死、颅内感染的风险,但总体预后较好。高龄是导致高分级a SAH手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8.
笔者采用生脉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心源性休克4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9.
摘要:目的探讨P38信号通路在星形胶质细胞氧糖剥夺/复氧后水通道蛋白4表达及细胞水肿形成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原代
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P38抑制剂组。模型组:细胞接受5 h氧糖剥夺/复氧处理;P38抑制剂组:细胞在5 h
氧糖剥夺后的复氧过程中加入P38 抑制剂(SB203580,10 μmol/L)处理。在5 h 氧糖剥夺/复氧后的不同时间点,用RT-PCR及
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P38、磷酸化P38及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变化,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乳酸脱氢酶测定反应细胞
损伤程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星形胶质细胞在5 h氧糖剥夺/复氧后,其磷酸化P38的水平明显上升,并在复氧1h时达到峰值
(P<0.01),AQP4 mRNA和蛋白的表达也明显升高(P<0.01),同时细胞水肿在氧糖剥夺/复氧后2 h时达到高峰,LDH漏出率也
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加入P38抑制剂可明显降低5 h氧糖剥夺/复氧后P38磷酸化的水平(P<0.01),以及复氧后
各时间点AQP4增高的水平(P<0.01),并可明显缓解氧糖剥夺/复氧后细胞水肿及LDH上升的程度(P<0.01)。结论P38信号通
路的激活参与了星形胶质细胞5 h氧糖剥夺/复氧后AQP4上调及细胞水肿形成,抑制p38的激活可降低AQP4表达的上调,减轻
细胞水肿。
  相似文献   
40.
硫酸镁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现象.应用硫酸镁观察其对损伤后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Feeney损伤模型,运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技术,观察中度脑损伤后2h~5d伤侧大脑皮层、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Tunel染色:伤侧大脑半球广泛存在细胞凋亡,以受伤区周缘为甚,伤后2h即可见凋亡细胞,2~3d达高峰,5d时减少.2硫酸镁治疗后8h~3d,伤侧皮层、海马区细胞凋亡数与损伤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结论:TBI后,神经元发生变性、坏死的同时,存在凋亡现象.硫酸镁能阻滞TBI后神经细胞的凋亡,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