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目的观察β-咔啉类生物碱诱导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β-咔啉类生物碱设定为浓度0、5、10、20、40μg/mL,分别用其处理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 48h,透射电镜观察其对SGC-7901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对SGC-7901细胞凋亡形态的影响。结果透射电镜结果可见SGC-7901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提示其可诱导细胞凋亡;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分析,在不同浓度β-咔啉类生物碱(0、5、10、20、40μg/mL)作用下,SGC-7901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25±0.25)%、(6.30±0.39)%、(9.34±0.54)%、(11.33±0.37)%、(19.86±0.55)%,0μg/mL组分别与其他药物浓度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咔啉类生物碱可诱导人胃癌SGC-7901细胞株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22.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孕酮(PRO)暴露对雌性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的形态雄性化生物学效应。方法 将性未成熟的雌性食蚊鱼个体分别静水暴露于0.5、5、50 和500 nmol/L不同浓度的PRO实验组中,并设置对照组和平行组。持续暴露42 d后观察与测定食蚊鱼的体长、体重、臀鳍第3鳍条和第14,15,16椎肋骨形态雄性化变化等指标,同时观察卵巢发育状况。结果 食蚊鱼暴露42 d后,与对照组相比,50和500 nmol/L实验组食蚊鱼的体长(BL)有极显著减少(分别P<0.01);无论是低浓度组还是高浓度组,暴露实验后体重(BW)都有显著性或极显著下降(P<0.05或P<0.01);PRO暴露对食蚊鱼身体健康指数(CF)的影响,只有在5 nmol/L浓度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500 nmol/L浓度处理后,第3臀鳍条分节数(FJ)、长度(FL)和最宽处宽度(FW)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形态雄性化变化明显;其他浓度组则无明显区别(P>0.05);500 nmol/L PRO实验组中,雌性食蚊鱼的第14,15,16椎肋骨的L值、D值和L:D值都出现极显著性差异(分别P<0.01),表明形态雄性化变化明显;组织切片观察揭示,暴露组食蚊鱼卵巢中的卵母细胞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Ⅱ、Ⅲ时相卵母细胞胞核发生肿胀现象。结论 孕激素暴露诱导雌性食蚊鱼形态雄性化的生物效应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对儿童川崎病(KD)发热持续时间与冠状动脉损害进行临床研究。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间茂名市电白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KD患儿,所有患儿入院后均接受心脏彩超检查,观察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病变,按照检查结果划分为观察组10例与对照组32例,观察组为KD合并有冠状动脉病变患儿,对照组KD无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儿,将两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入院后体温在第4天恢复正常为8例(80.00),7 d恢复正常为2例(20.00);对照组体温在治疗后第2天恢复正常者为18例(56.25),第3天恢复正常为14例(43.75)。观察组10例患儿中,冠状动脉扩张4例(40.00),冠状动脉瘤6例(60.00)。结论 通过早期诊断、积极治疗,缩短KD患儿发热时间,有助于减少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4.
以大肠癌中三个常见、单纯的证型:脾气亏虚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患者的外周血有核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表达谱芯片技术,从mRNA表达变化水平筛选明显表达差异基因,探讨基因变化与各证型之间的关系,以期对大肠癌证实质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索拉菲尼(sorafenib,SO)联合异硫氰酸4-(甲基亚磺酰)丁酯(sulforaphane,SF)杀伤肝癌细胞HepG2的协同比例。方法采用CCK-8法探讨SO和SF对HepG2杀伤效果最强的协同比例,利用协同指数(CI)反映协同杀伤效应:CI>1.1为拮抗;0.91.1);在10∶1时,为相加作用(0.9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肝肾阴虚证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特征性差异基因.方法:选取肝肾阴虚证与非肝肾阴虚证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肝肾阴虚证肝癌患者为试验组,以非肝肾阴虚证肝癌患者作为对照组;选用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研究肝肾阴虚证的基因表达谱,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基于Gene Ontology( http://www.geneontology.org/)和KEGG(http.//www.genome.jp/kegg/)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gene ontology,GO)和通路(pathway)注释,并选取显著性差异基因构建共表达网络图.扩大样本量,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与蛋白质印迹法分别从mRNA及蛋白层面对显著性差异基因进行验证.结果:肝肾阴虚证组和非肝肾阴虚证组间存在差异基因表达特征图谱,获得差异表达的基因共615个.GO注释后,差异基因表达具有278个显著性功能差异,主要涉及跨膜转运、细胞周期停滞、细胞转录、诱导凋亡等.Pathway标记后,上调差异基因参与显著性信号转导通路16项,下调差异基因参与显著性信号转导通路10项,包括抗原加工与递呈转导通路、代谢途径转导通路、细胞周期转导通路、蛋白质输出转导通路等.用差异基因构建共表达网络图,筛选出3个显著性差异基因(SEC62 [SEC62 homolog(S.cerevisiae)]、CCNB1 [cyclin B1]、BIRC3[ baculoviral IAPrepeat-containing 3]).扩大样本量进行验证,肝肾阴虚证肝癌患者SEC62、CCNB1、BIRC3基因的mRNA(P<0.01)和蛋白(P<0.01)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非肝肾阴虚证肝癌患者.结论:本研究从基因组学的角度反映出肝肾阴虚证肝癌患者与非肝肾阴虚证肝癌患者之间存在着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证实了“证”是多基因在mRNA和(或)蛋白质水平发生改变并导致人体偏离正常状态的假说.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中国南方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HLA-A、HLA-DRB1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并分析该地区HLA-A、HLA-DRB1高 分辨分型等位基因与肺结核遗传易感性的关联。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直接测序基因分型(PCR-SBT),检测中国南方人 群活动性肺结核患者(n=294)的HLA-A和HLA-DRB1 高分辨等位基因多态性,并与来自HLA 频率数据库[(http://www. allelefrequencies.net)]中国南方汉族人群(n=644)的HLA-A和HL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数据进行频率分布比较。结果活 动性肺结核(APTB)病例组中HLA-A*0101 和HLA-DRB1*1454 基因频率显著高于人群对照组(2.4% vs 0.6%,χ2=10.788,P= 0.001,Pc=0.016;7.5% vs 0%,χ2=69.850,P<0.0001);而APTB病例组中HLA-DRB1*1202和HLA-DRB1*1401基因频率显著低 于人群对照组(10.4% vs 16.1%,χ2=9.845,P=0.002,Pc=0.044;0% vs 3.1%,χ2=18.520,P<0.0001)。结论在中国南方人群中,结 核病的易感性与HLA-A和HLA-DRB1高分辨等位基因有一定的相关性,结果提示HLA-A*0101和HLA-DRB1*1454等可能是 中国南方人群的肺结核易感基因,而HLA-DRB1*1202和HLA-DRB1*1401等可能是该地区人群结核病的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误吸护理干预对误吸高危老年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的降低效果。方法将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误吸高危老年患者87例纳入本次研究,本次研究对象均为误吸高危对象。按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2组研究,每组纳入患者例数分别是:对照组44例,实验组43例,给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另一组患者接受基础护理措施联合误吸护理专项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研究期间的吞咽障碍率、误吸发生率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经误吸口腔专项护理后,患者吞咽障碍率、胃内容物反流情况、误吸发生率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误吸高危老年患者实施误吸专项护理干预,可以使得患者再次发生误吸概率降低,降低临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在临床中应用有着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9.
六味地黄丸临床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其药理学研究也不断深入。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具有调节机体免疫、抗肿瘤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11第一版将FOLFIRI列为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二线治疗方案。其副作用之一迟发性腹泻,现代医学不能完全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恰玛古作为新疆道地药材,具有健脾补肺益肾及免疫调节作用。临床观察可通过健脾利湿和胃而改善腹泻症状。如能找出恰玛古能改善肠道免疫屏障功能而起到止泻作用客观依据,将对晚期大肠癌FOLFIRI化疗病人的生活质量、化疗完成率颇具价值,同时对开发、利用本地特色药材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恰玛古胶囊干预大肠癌FOLFIRI化疗致腹泻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探讨恰玛古胶囊通过提高FOLFIRI化疗后肠黏膜免疫功能而起到止泻作用。本研究从人体肠道自身的免疫系统为出发点,结合CPT-11致腹泻的发病机制,探讨恰玛古改善肠道免疫屏障功能而起到止泻作用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