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3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加速期、急变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18例CML加速期、急变期应用格列卫患者为治疗组,口服格列卫600~800 mg/d,同期住院18例CML加速期、急变期接受传统化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均持续治疗7~9个月后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CHR 5例(27.8%),PHR 8例(44.4%),血液学总有效率72.2%.对照组CHR 1例(5.6%),PHR3例(16.7%),血液学总有效率22.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遗传学总有效率33.3%,对照组遗传学总有效率为5.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白细胞、血小板减少,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最常见为恶心、呕吐(611%),其次为水肿(44.4%)及肌肉疼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及程度均较化疗组轻,给予对症处理后,均能耐受.结论 格列卫治疗加速期、急变期CML安全有效,但获得遗传学缓解后仍需坚持服药,一旦出现耐药可考虑改用第二代TKI或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败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与耐药情况。方法:22例急性白血病(AL)院内感染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败血症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875例次AL患者,院内感染大肠埃希菌败血症共31例次,ESBLs阳性者22例次,占71%。95.5%患者为粒细胞缺乏,86.4%患者粒缺持续时间≥7 d。所有患者均曾使用过第三代头孢菌素。药敏结果提示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株对亚胺培南敏感率最高,为100%,对阿米卡星敏感率为81.8%。治疗有效率86.4%,死亡率13.6%。结论:化疗后AL患者是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可能与粒细胞缺乏和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有关,治疗首选碳青酶烯类,其次是阿米卡星、头孢西丁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相似文献   
13.
背景:出血性膀胱炎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除影响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外,还能调节炎性反应中单核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内皮细胞的功能.目的:探讨膀胱内灌注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预防作用.设计:病例分析.对象: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4-01/2006-08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15例作为常规治疗组,2006-09/2008-12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16例作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方法: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方法即美司钠、水化、碱化尿液预防出血性膀胱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在其基础上,在应用环磷酰胺前24 h开始向膀胱内灌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至环磷酰胺停用3 d后拔除导尿管,用生理盐水冲洗膀胱后排空膀胱,然后向300 μg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中加入生理盐水10 mL、利多卡因5 mL注入膀胱,保留60~120 min.主要观察指标: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生及其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相关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明显降低(x<'2>=4.39,P<0.05),出血性膀胱炎平均持续时间、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t=3.97,P<0.05;t=3.13,P<0.05),Ⅲ度以上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明显降低(x2=5.04,P<0.05).出血性膀胱炎严重程度与移植物抗宿主病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有关(r=0.76).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巨细胞病毒感染率略微下降但无明显差异(x<'2>=0.28,P>0.05),巨细胞病毒感染阳性患者Ⅲ度以上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升高.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略微下降但无明显差异(x2=0.28,P>0.05).结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膀胱内灌注耐受性好,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是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生存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血液科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73例APL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生存情况。结果 初诊患者平均年龄为33.2岁,男女患者性别比为1.22 : 1.O0。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出血(95.9%)、贫血(94.5%)、发热(58.9%)、肝大(57.5%)和脾大(38.4%)等。本研究随访时间为0~6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患者完全缓解率(CR)为76.7%。完全缓解率高低与初诊时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相关。Kaplan-Meier曲线生存率分析表明,患者预期1年、3年和5年无事件生存率(event-free survival,EFS)分别为69.9%,62.5%和54.8%。结论 出血是APL患者最常见和显著的临床表现。经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其他药物的化疗方案治疗,患者完全缓解率略低于国外文献报道,但生存率与国外文献的报道结果相近。根据患者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等临床预后因素,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X射线照射对小鼠辅助性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对小鼠辅助性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100只BALB/c小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包括健康对照组和X射线照射组(分别予2、4和6 Gy 照射),每组25只。于照射前、照射后7、14、21和28 d,对小鼠一般情况进行观察,对外周血进行白细胞计数,用蛋白芯片检测血清中辅助性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含量,并用ELISA确证细胞因子的浓度变化。结果 照射后,小鼠外周血白细胞14 d降至最低, 同一时间点的下降程度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增加 (F=86.267,P<0.05)。芯片法初筛提示,细胞因子IFN-γ、TGF-β、IL-6、IL-17上调,IL-5、IL-23、TNF-α下调。ELISA检测可见,IL-17浓度随辐射剂量增高而明显增高,6 Gy组在7、14和21 d均明显高于对照(t=23.743、21.759和17.662,P<0.05);IFN-γ/IL-4浓度在2和4 Gy照射后无明显变化,6 Gy照射后在7、14、21和28 d均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t=8.335、9.982、6.990和3.074,P<0.05),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14 d达高峰。结论 低于致死剂量的X射线照射可使小鼠血清IFN-γ、TGF-β、IL-6、IL-17细胞因子浓度升高,呈Th1细胞偏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缓解多发性骨髓瘤(MM)疼痛和预防截瘫方面的疗效.方法 1995年7月~2004年6月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47例,分为两组:研究组:11例合并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患者,采用PVP+化疗+二膦酸盐治疗;对照组:36例采用单纯化疗+二膦酸盐或结合局部放疗.结果 研究组应用PVP治疗11例26个椎体压缩性骨折的MM患者,患者疼痛缓解时间为13天;而对照组36例患者疼痛缓解时间为39天.两组在疼痛缓解程度上虽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疼痛缓解时间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无一例患者发生截瘫,对照组有2例发生截瘫.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能迅速缓解MM患者的骨痛,改善其活动状况,同时起到预防截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48例复发或难治性骨髓瘤治疗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预后的影响。方法:对48例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进行了多种不同的分组治疗及长期随访,观察缓解率和生存期,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影响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是年龄>60岁(P<0.01)。在提高部分缓解率方面,三氧化二砷组优于联合化疗组和化疗加干扰素组,分别为31.2%、18.9%和21.8%(χ2=2.510,P<0.05)。三氧化二砷组的生存期较化疗组和化疗加干扰素组延长,分别为(15.67±3.42)个月、(11.74±4.39)个月和(12.93±3.62)个月(F=4.631,P<0.01),化疗组与化疗加干扰素组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增加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缓解率及延长生存期方面,三氧化二砷是一种较有希望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患者讨小剂量阿糖胞苷(Ara-C)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初发的老年AML采用小剂量Ara—C加G-CSF治疗,具体方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00μg/(m^2&#183;d)皮下注射,在第一次注射阿糖胞苷(Ara-C)之前开始使用,至最后一次注射Ara—C之前停用,当中性粒细胞〉30&#215;10^9/L时减少G-CSF的剂量或暂时停用]联合小剂量Ara—C(10mg/m^2皮下注射每12h 1次,连用14~21d)诱导化疗,如1疗程未获缓解,可接受第二疗程治疗。结果1疗程完全缓解(CIL)率为40%,2疗程CIL率60%;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最低值平均为0.95&#2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AP)〈0.5&#215;10^9/L的中住时间为10d,血小板(PLT)平均输注量为3个治疗量;非造血系统毒副反应低;感染发生率为60%,无治疗相关死亡率。结论小剂量Ara—C加G-CSF治疗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CD20表达在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血液科明确诊断和治疗的92例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均接受骨髓细胞形态学、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D20阳性组在年龄、性别、初诊白细胞数与CD20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92例患者中有85例患者完成了诱导治疗,治疗完成率为92.4%;CD20阳性组和CD20阴性组的CRI率比较无显著差异,CD20阳性组的bcrabl融合基因表达阳性率低于CD20阴性组(13.3%vs 25.9%),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D20阳性组和CD20阴性组5年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27.5%和58.3%,CD20阳性组5年总生存率较低,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D20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与CD20阴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在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和预后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D20尚并不能作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20.
背景:血小板输注被认为是对致死性出血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已成为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减少的标准方法。关于血小板输注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资料相对缺乏,各医院间实际情况变化较大。目的:对52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期间血小板输注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将出现活动性出血所进行的血小板输注归为治疗性输注,在没有出血表现的情况下进行的血小板输注定义为预防性输注。根据24h血小板回收率和出血改善情况来评价不同血小板输注性质、自体或异基因移植类型等因素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结果与结论:预防性和治疗性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3.6%和55.6%;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和平均血小板升高值分别为60.9%和26.8×109L-1。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间预防性和治疗性输注的疗效无差别。回归分析中,凝血功能异常被认为是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