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9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3篇
综合类   17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探讨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可行性.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模型,于术后3 d开始下颌骨牵引,每天0.8 mm,连续牵引7 d后,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质粒+电穿孔组(A组),质粒组(B组),生理盐水组+电穿孔组(C组).各组动物分别于注射后3 h及1、3、7、14 d处死,切取牵引区组织0.4 cm×0.4 cm行冰冻切片检查,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以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检测兔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Scr)和心、肝、肾组织学检查.结果 A组转染新西兰大白兔,3 h可观察到GFP的表达,1 d时GFP的表达增强,3 d时GFP的表达最强,其后开始逐渐下降,7 d后GFP的表达减少,14 d仍可观察到微弱GFP的表达.B组的GFP的表达时限与A组相同,但各时相点的GFP的表达强度明显弱于A组,C组在各时间段均未观察到GFP的表达.3组肝、肾功能指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穿孔技术介导的带有荧光标记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可在兔下颌骨牵引区组织内表达,电穿孔能明显提高重组质粒的体内转染效率,提示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动物模型是可行的,用于体内试验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2.
全厚皮片切取形状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厚皮片的切取,为方便供区缝合,习惯采用梭形切取,但在某些部位的瘢痕整形术中梭形皮片却很难和受区创面形状相适应,难以修剪,给手术带来不便。为此,我们对全厚皮片切取形状进行了改进,设计成单头“鱼尾形”和双头“鱼尾形”。如图1~3。  相似文献   
73.
目的:建立具有良好可行性及可重复性的兔双侧下颌牵张成骨模型,为下颌骨牵引成骨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用2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在下颌体近下颌角处全层截断下颌骨,用兔下颌骨专用牵引器固定,经过3天潜伏期,以0.8mm/d速度牵引,连续10天。分别在潜伏期末、牵张结束、固定期第2周、第4周、第8周行X线、3dCT检查后处死动物,切取标本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动物全部耐受实验,除一例伤口感染外无其他并发症。牵引装置足够稳定,产生并维持了所需的牵张距离。全部动物的下颌骨被成功延长,牵引间隙逐渐被新生骨组织充填。结论:以兔下颌骨建立牵引成骨模型经济,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74.
目的矫治下颌角肥大有多种式术,但单一式术往往很难达到满意的矫治效果,探讨下颌角截骨术与下颌角外板矢状劈开术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21例下颌角肥大患者,于完成术前检查与分析后,在全身麻醉下应用口内入路行双侧下颌角外板矢状劈除后同时行下颌角弧线截骨术,术后观察两侧下颌角间距变化。结果21例伤口均愈合良好,无感染、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经7个月至1年的随访,双下颌角间距明显缩小,下面部宽大畸形显著改善,下颌角部曲线圆滑,形态自然,效果满意。结论联合术式不仅有效地纠正了面下部过宽,使整个面部轮廓变得圆滑、柔美,方形面型得到满意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薄层CT扫描技术在小儿气管及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气管内异物1例;右侧支气管内异物5例;左侧支气管内异物6例。金属异物1例;黄豆1例;豌豆1例;爆米花1例;果冻1例;蚕豆2例;花生米2例;瓜子3例。所有病例均行薄层CT扫描检查。所获图像经3位不同资历医师观察。所有病例均为纤维支气管镜取出异物证实。结果薄层CT扫描均能显示异物,术前正确诊断,无一例漏诊。但异物性质未定,仅能区别为不透X线和透X线异物。结论薄层CT扫描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可明确异物诊断,可作为小儿透X线气管异物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76.
何小川  罗新 《当代医学》2010,16(9):87-88
目的如何避免肋骨骨折的漏诊。方法对17例胸部外伤患者行双层螺旋CT扫描检查,经多平面重建与容积再现技术及表面掩盖法等后处理技术,获得三维重建图像来观察全部肋骨轮廓,再应用曲面重建,沿肋骨长轴重建,以显示整根肋骨全貌。显示肋骨骨折的部位、数量,与胸部DR片对照分析,找出漏诊原因。结果37例肋骨骨折共136根肋骨骨折,肋骨骨折以4~10肋(81.6%)、腋段(48.5%)、单发(81%)常见。胸部DR平片诊断肋骨骨折50例,共85根肋骨骨折(61%).可疑骨折9例(6.6%),螺旋CT发现胸部DR平片漏诊7例(18.9%),53根(38.97%)肋骨骨折。胸部DR平片漏诊的肋骨骨折多位于肋软骨及近肋软骨部位和无移位的骨折。结论双层螺旋CT平静呼吸扫描,结合临床体格检查及胸部平片所见,可明显减少肋骨骨折漏诊。  相似文献   
77.
背景:课题组前期实验已证明基因治疗能促进下颌骨牵引区新骨的生成。目的:探索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对兔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45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下颌骨截骨,建立下颌骨牵引模型。牵引7d后将模型兔随机摸球法均分为pIRES-hVEGF165-hBMP2组、pIRES-hBMP2组、pIRES-hVEGF165组、空质粒载体pIRES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于牵引区注射相应质粒或生理盐水。各组动物均施加电穿孔刺激。结果与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主要在骨周围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组织成骨细胞和骨细胞表达,也可见炎细胞如单核细胞表达。各组均在固定期第7天表达最强,14d下降,28d时表达较弱,但在各时点基因治疗组明显强于对照组。说明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能使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持续表达,并使其表达时限延长,促进牵引区新生血管生成和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78.
坏死性筋膜炎大面积皮肤剥脱一例郭力丁尔英谢兴乾廖毅何小川熊爱兵夏德林病例女,37岁,入院前11天因腰痛做局部封闭治疗,次日注射处出现肿痛,并迅速波及腰、背、双臀、腹部、会阴和双大腿上部,并伴皮肤剥脱。曾在院外行腰部和左腹股沟部切开引流,引流出大量血样...  相似文献   
79.
报告18例20只手虎口损伤和挛缩畸形用各种皮瓣修复与重建经验,认为用虎口周围的局部筋膜皮瓣、食指背侧轴型皮瓣是虎口成形的最佳皮瓣。下腹部轴型远位带蒂皮瓣是修复虎口严重损伤较为理想皮瓣。介绍一种精确测定拇外展时拇指食指夹角的方法。  相似文献   
80.
目的:评价手背深度烧伤早期行切、削痂植皮或皮瓣转移修复后的疗效。方法:于1984-01/2005-12选择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烧伤外科手背深度烧伤患者307例586只手为观察对象,诊断明确后立即行焦痂切开减张术,油纱或抗生素纱布填塞包扎,其余创面行暴露疗法,并进行早期切、削痂植皮或皮瓣转移治疗,分析伤后手术时间(≤10d和>10d)与术后近期疗效关系、烧伤面积(≤30%,31%~70%,≥71%)与术后近期疗效关系、术后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的对比。结果:纳入患者30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伤后10d内手术者优良率高于伤后>10d手术者(分别为94.6%,80.4%,P<0.05)。②烧伤面积≤30%患者术后近期优良率显著高于烧伤面积31%~70%和烧伤面积≥71%患者(分别为96.1%,90%,83.8%,P<0.001);烧伤面积31%~70%患者术后近期优良率也显著高于烧伤面积≥71%患者(P<0.05)。③术后近期疗效与随访远期疗效均优者占76.5%(140只手),均良者为60.7%(17只手),均差者为73.3%(11只手),两者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P<0.001)。结论:手背深度烧伤早期行切、削痂植皮或皮瓣转移修复有助于患手功能恢复和重建,烧伤面积越大术后指导性功能锻炼对手功能恢复更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