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61.
62.
犬烧伤早期脑水肿时毛细血管密度的体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早期脑水肿时脑血流的变化特点。方法 将 2 6只家犬随机分为对照组 ,烧伤后 6、12、18和 2 4h组。采用内源性碱性磷酸酶组化染色 (EAHCS)及图像分析方法观察脑组织毛细血管形态和分布 ,并用体视学分析方法测定脑毛细血管的体积、面积和长度密度分数。结果 烧伤后 6h和 12h毛细血管分布密度逐渐增加 ,血管形态无明显改变 ;伤后 18h和 2 4h毛细血管分布密度趋于减少 ,血管形态出现枯藤状改变。体视学分析发现 ,伤后 6h和 12h毛细血管密度分数趋于增加 ,而伤后 18h和 2 4h毛细血管密度分数明显减少 ,于伤后 2 4h达最低值 (P <0 .0 5 )。结论 提示脑血流量的变化在严重烧伤脑水肿的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持续弹性外牵引对小型猪乳头及其支撑组织微血管生成的影响,以阐明其矫正乳头内陷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3个月龄雌性小型猪3只,每只均有12个乳头,共计36个乳头.每只猪留取4个乳头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8个安放乳头内陷矫治器进行持续弹性外牵引为实验组,分别于牵引后2、4、8、12周切取每只小型猪的1个空白组乳头和2个实验组乳头,将切除的乳头标本分别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CD34在组织中的表达,统计其阳性细胞的百分比及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CD34、VEGF在2周表达增强,4周达最高峰,8、12周逐渐减弱,对照组表达较弱.VEGF阳性表达的积分吸光度值及MV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持续弹性外牵引可促进乳头及其支撑组织VEGF及CD34表达和微血管生成,增加局部氧供给,从而使局部组织增生,是矫正乳头内陷的理论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64.
目的评价改良提上睑肌缩短术矫治上睑下垂的效果。方法采用改良提上睑肌缩短术[此改良术式与常规术式不同之处在于增加分离提上睑肌腱膜的长度(22mm)和宽度(16mm),腱膜在睑板上固4对缝线,以增加其牢固度],共治疗上睑下垂57例68眼,其中轻度13例13眼,中度38例47眼,重度6例8眼。结果术后4~36个月随访,治愈48例59眼,欠矫9例9眼,无过矫病例。结论该提上睑肌缩短术与常规手术比较有改进,术后的睑缘高度易保持在上方角膜缘,弧度与健侧对称,不易形成眼角畸形,能较好提高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65.
本课题应用脑功复得研究其对发育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探讨其对促进脑发育的功效及可能机制。本实验中 ,1.5月龄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普食 )和喂药组 (2 ml/日 /鼠 )。喂饲 2个月后进行爬杆主动回避反应 (activeavoidance reaction,AAR)和多功能箱被动回避反应 (passive avoidance reaction,PAR)训练 ,然后处死动物进行突触体计数、突触泡膜素免疫组化染色及图像分析。结果表明 :服用脑功复得 2月后 ,喂药组较对照组 AAR习得率提高、消退延迟、步入潜伏期延长、大脑皮质海马突触体计数增高、突触泡膜素ICC增强 ,说明脑功复得能增… 相似文献
66.
背景:局部基因治疗能促进牵引区新骨的生成,但关于基因治疗后对局部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对兔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
方法:新西兰大白兔双侧下颌骨截骨后3 d开始下颌骨牵引,0.8 mm/d,连续牵引7 d后,随机分为5组,分别在牵引区注射2 μg(0.1 g/L)重组质粒pIRES-hVEGF165-hBMP2、pIRES-hBMP2、pIRES-hVEGF165、空质粒pIRES及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之后施加电穿孔刺激。
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转化生长因子β1主要在细胞胞浆中表达,给药7 d时骨端骨细胞、编织骨痂骨细胞、骨痂表面成骨细胞呈转化生长因子β1染色阳性;14 d时新生成的编织骨痂骨细胞、骨痂表面成骨细胞、肉芽组织中的间质细胞、单核巨细胞、多核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染色阳性;28 d时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细胞明显减少。其中注射重组质粒pIRES-hVEGF165-hBMP2、pIRES-hBMP2、pIRES-hVEGF165后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明显多于注射空质粒pIRES及生理盐水(P < 0.05或P < 0.01)。说明基因治疗能促进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促进牵引区细胞基质的形成和新骨生成。
相似文献
67.
背景:课题组前期实验已证明基因治疗能促进下颌骨牵引区新骨的生成。
目的:探索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对兔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45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下颌骨截骨,建立下颌骨牵引模型。牵引7 d后将模型兔随机摸球法均分为pIRES-hVEGF165-hBMP2组、pIRES-hBMP2组、pIRES-hVEGF165组、空质粒载体pIRES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于牵引区注射相应质粒或生理盐水。各组动物均施加电穿孔刺激。
结果与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主要在骨周围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组织成骨细胞和骨细胞表达,也可见炎细胞如单核细胞表达。各组均在固定期第7天表达最强,14 d下降,28 d时表达较弱,但在各时点基因治疗组明显强于对照组。说明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能使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持续表达,并使其表达时限延长,促进牵引区新生血管生成和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对兔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双侧下颌骨截骨,术后3d开始以0.8 mm/d速度行下颌骨牵引,连续牵引7d,将实验动物分为:A、B、C、D、E5组.分别在牵引区注射2μg重组质粒pIRES-hVEGF165-hBMP2、pIRES-hBMP2、pIRES-hVEGF165、空质粒pIRES及生理盐水.各组实验动物均施加电穿孔刺激.各组分别于固定期第7、14、28天处死动物取材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bFGF的表达,并利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 bFGF在肉芽中的成纤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多核巨噬细胞、间质细胞、成骨细胞和骨细胞中表达:1周时以C组表达较强,2、4周时以A、B、C组表达仍较强,A、B、C组与D、E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能使bFGF在牵引区的表达增强和表达时限延长,发挥其生理作用,促进细胞的分裂增殖与分化及牵引区细胞基质的形成和新骨生成.这可能是基因治疗促进牵引区新骨生成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9.
背景:前期研究表明,电穿孔介导的重组质粒plRES—hBMP2-hVEGFl65能促进牵引区早期新生血管的形成和新骨形成。目的:观察不同时机转染基因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牵引区新骨生成的影响,探索基因导入的最佳转染时间,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8只,全麻下行双侧下颌骨截骨及牵引器植入后,采用随机区组法分成4组,分别于造模后即刻、牵引开始时、牵引结束时在双侧牵引区注射2pg(0.1g/L)重组质粒plRES—hBMP2一hVEGFl65,3组均予电穿孔刺激;单纯牵引组单纯牵引不行基因转染。各组于造模后3d开始以0.8mm/d、1次,d的速率进行牵引,连续牵引10d;各组分别于固定期1,2,4,8周处死3只兔子,切取下颌牵引区新生组织行组织学检测和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与结论;组织学检查和形态计量学分析发现,牵引期转染组与即刻转染组、固定期转染组、单纯牵引组比较间隙内有更多的新生血管、成骨细胞和间充质细胞等成分,各时点新生骨量与新生骨小梁宽度明显高于后者(P〈0.05)。表明在牵引开始时(牵引期)进行基因转染较其他时间转染促进新骨生成作用明显,能够获得最佳的促进新骨生成的效果,提示牵引期是下颌骨基因治疗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