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的原发性损害和功能障碍诱发,常会引起痛觉过敏、异常疼痛、自发性疼痛和感觉异常,而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仍然难以确定。最新研究表明,外周有害刺激改变了RNA修饰、非编码RNA、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学修饰,这些变化可能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痛觉敏感有关。本文综述目前神经病理疼痛表观遗传学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疾病的诊疗提供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52.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老年人下腹部以下部位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对其适宜剂量及安全性进行评估,并与布比卡因比较.方法 80例60~80岁患者,麻醉方法为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根据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药物配制剂的不同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R1组、R2组、R3组及B组,每组20例.蛛网膜下腔阻滞(用局麻药),R1组、R2组及R3组分别为罗哌卡因10、12和14 mg,B组为布比卡因10 mg.观察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最大运动阻滞程度、运动恢复时间,并记录蛛网膜下腔阻滞前(T0)及阻滞后3 min(T1)、5 min(T2)、10 min(T3)、15 min(T4)及30 min(T5)时点的收缩压(SBP)、HR、SpO3.结果 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38±25)s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136±36)s较其他三组均短(P<0.05),B组最大运动阻滞程度评分(2.35±0.31)分和运动恢复时间(3.1±0.6)h较其他三组均显著增高和延长(P<0.01).四组患者麻醉前后SBP及HR比较,R3组麻醉后15 min时点SBP较麻醉前显著下降(P<0.05),B组麻醉后5 min及10 min时点SBP较麻醉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结论 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老年人下腹部以下部位手术的麻醉,配制重密度液时,使用12 mg的剂量,可满足手术所需的麻醉效果,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3.
 目的 研究皮肤自然衰老过程中基因表达和免疫微环境的动态变化。方法 收集GTEx项目中699个皮肤组织转录组测序数据(RNA-seq),依据年龄段分为年轻组(20~39岁)和衰老组(60~79岁),进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用CIBERSORT预测样本的免疫细胞浸润度,分析其随皮肤衰老的动态变化;用Seurat对已公开皮肤单细胞转录组数据(scRNA-seq)进行分析,观察免疫细胞群体随衰老的动态变化;比较年轻组和衰老组各细胞类群中免疫相关基因的动态表达变化。结果 对年轻组与衰老组进行差异表达分析显示,非暴露和暴露皮肤组织中转录表达水平发生了明显变化,衰老皮肤组织中转录上调的基因中显著富集炎症相关通路;多年龄段数据分析显示49个炎症水平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随皮肤衰老逐渐上调。免疫细胞浸润度预测分析显示年轻组与衰老组间无明显差异,但其在衰老皮肤组织中个体异质性大;对衰老和年轻皮肤组织的scRNA-seq进行分析,发现T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亚群的大小随衰老逐渐下降,同时发现非免疫细胞中免疫相关基因随皮肤衰老表达上调。结论 皮肤衰老过程中基因转录表达和免疫微环境发生明显改变,炎症相关基因明显上调;T细胞类群数量明显减少,多种主要非免疫细胞类群表达炎症相关因子,表明非免疫细胞可能在皮肤衰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4.
目的采用单次剂量法测定结核病患者罗库溴铵的量效关系。方法结核病患者择期行全身麻醉手术80例,ASAⅠ级,根据罗库溴铵给予的剂量不同随机分为Ⅰ组(150μg·kg-1)、Ⅱ组(200μg·kg-1)、Ⅲ组(250μg·kg-1)、Ⅳ组(300μg·kg-1),每组20例。记录拇内收肌四个成串刺激(TOF)第一次反应(T1)最大抑制的百分率及起效时间,并进行概率单位转换,将罗库溴铵的首次剂量进行对数转换,用直线回归方法建立结核病患者罗库溴铵的剂量-反应曲线,计算其ED95值。结果结核病患者罗库溴铵的ED50、ED75、ED90与ED95值分别为184、218、254与279μg·kg-1。结论结核病患者罗库溴铵的ED95值为279μg·kg-1,与一般患者相近。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55.
目的 探讨湿润烧伤膏 (MEDO)治疗急诊皮肤软组织擦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30 4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分别采用湿润烧伤膏和高效碘 (络合碘 )进行治疗 ,并观察创面的愈合方式、3个月的疤痕生长率、局部治疗反应、药物止痛效果及毒副作用等。结果 湿润烧伤膏治疗皮肤软组织擦伤 ,不仅止痛效果好、快 ,换药时病人痛苦少 ,而且抗感染作用强 ,愈合时间短 ,无 /或少疤痕 ,愈后创面留存色素沉着现象少 ,毒、副作用少 ,病人耐受性好。结论 湿润烧伤膏是一种效果显著的治疗皮肤软组织擦伤的首选外用药  相似文献   
156.
罗哌卡因腰麻用于剖宫产术的剂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腰麻用于剖宫产术的适宜剂量。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无相关禁忌征,拟行剖宫产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Ⅰ、Ⅱ、Ⅲ、Ⅳ4组(每组30例),全部产妇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各组腰麻用罗哌卡因剂量依次为7.5、10.0、12.5、15mg。术中腰麻效果不足时静脉注射杜氟合剂2ml或硬膜外注入2%利多卡因5~10ml。术中连续监测呼吸和循环状况,观察麻醉效能、不良反应以及新生儿情况。结果各组麻醉起效时间、最高麻醉平面、达最高麻醉平面时间相似(P〉0.05),T10麻醉维持时间随剂量增加而增加,Ⅰ组最短,Ⅳ组最长,Ⅰ、Ⅱ组与Ⅲ、Ⅳ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romage评分随剂量增加而增加,Ⅲ、Ⅳ组显著高于Ⅰ、Ⅱ组(P〈0.01)。麻醉效果:Ⅰ、Ⅱ组效果较差,达到优级与Ⅲ、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低血压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Ⅳ组纠正低血压所需麻黄碱较其它3组高(P〈0.05),新生儿Apgar 1 min和5min评分均在正常范围,其它不良反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腰麻用于剖宫产术,较适宜的剂量约为12.5mg。  相似文献   
157.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与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应用于全身麻醉中的有效性、可控性、安全性。方法70例鼻内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35例。观察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手术开始及麻醉维持时的血压心率变化、睁眼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术后疼痛等情况。结果麻醉诱导时R组低血压和心率减慢者多于F组(P<0.05),插管反应率低于F组(P<0.05),术中R组的心率、血压低于F组(P<0.05)。睁眼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R组明显少于F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麻用于鼻内镜手,与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麻比较具有麻醉诱导及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发生率低、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快且无呼吸再抑制现象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8.
目的观察七氟醚麻醉用于小儿腹腔镜疝气修补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行腹腔镜疝气修补术的患儿42例,ASA:Ⅰ级,随机分为两组,七氟醚(简称S组)和丙泊酚复合氯胺酮组(简称PK组),每组21例,两组术前均肌注氯胺酮6mg/kg,后,S组持续吸入2%~4%的七氟醚维持麻醉,PK组用微量注射泵以丙泊酚2~4mg/kg复合氯胺酮(丙泊酚200mg加氯胺酮100mg)持续静注维持麻醉,至手术结束前5min停药,观察两组用药后BP、HR、RR、ECG、SpO2,术中肢体活动情况,苏醒时间,苏醒期躁动情况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儿术中麻醉平稳、无肢体活动,BP、HR、RR、ECG变化无差异性,但PK组有3例SpO2下降95%以下,S组无,说明S组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比PK组低,苏醒时间S组显著快于PK组(8.2±2.2min比13.0±5.2min),苏醒期躁动S组3例,PK组2例,术后呕心、呕吐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七氟醚麻醉用于小儿腹腔镜疝气修补术效果好,术中呼吸、循环稳定,苏醒时间短,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9.
目的:评估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地佐辛静脉点滴用于预测有困难气道的患者在纤支镜下清醒镇静插管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术前评估可能存在气道插管困难的择期手术病例40例,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A组,n=20)和实验组(B组,n=20)。A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4 mg/kg复合芬太尼2μg/kg,3min后行口咽和气管内表麻。B组静脉滴注右美托咪定1.0μg/kg复合地佐辛0.1 mg/kg,然后单纯行气管内表麻,比较麻醉诱导前(T1)、气管导管进入气管时刻(T2)、插管成功后1 min(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_2)的变化,同时比较气管插管总体用时、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患者耐受情况评分以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在纤支镜辅助下插管成功。B组的MAP、HR、SpO_2变化均小于A组(P0.05)。B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气管插管操作的耐受评分、插管总体用时均明显优于A组(P0.01),B组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地佐辛可为困难气道患者纤维支气管镜下清醒插管提供良好的条件,患者无需进行口腔内表麻,缩短插管时间,患者耐受性良好,舒适度提高,痛苦少,安全。  相似文献   
160.
2004年1月~2005年5月,我们使用咪唑斯汀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CU)患者,并与西替利嗪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了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65例CU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均符合CU诊断标准1,年龄>12岁,病程>6周,1周内未服用任何抗组胺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