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51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34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索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E-钙黏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ABC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40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E-钙黏蛋白、MMP-2蛋白及MMP-9蛋白的表达情况,比较2种组织中3种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该3种蛋白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比较,其E-钙黏蛋白的表达下调(P〈0.05),而MMP.2蛋白和MMP.9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T3+T4期、N1~N3期及Ⅲ+Ⅳ期胃癌组织中E-钙黏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低于T1+T2期、NO期及Ⅰ+Ⅱ期胃癌组织(P〈0.05);MI期和Ⅲ+Ⅳ期胃癌组织中MMP-2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高于M0期和I+Ⅱ期胃癌组织(P〈0.05);T3+T4期、Ⅲ+Ⅳ期及低-未分化的胃癌组织其MMP.9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高于T1+T2期、I+Ⅱ期及高-中分化胃癌组织(P〈O.05)。结论E-钙黏蛋白可能参与胃癌的浸润及淋巴结转移,MMP-2蛋白可能参与胃癌的远处转移,而MMP-9蛋白可能参与胃癌的分化及肿瘤浸润。该3种蛋白可作为判断胃癌分期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2.
目的 研究胃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与腹腔灌洗液端粒酶活性及腹膜转移的相关性,并比较腹腔灌洗液中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学检测游离癌细胞预测腹膜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中PCNA表达,PCR—TRAP-ELISA法检测腹腔灌洗液中端粒酶活性,同时行腹腔灌洗液脱落细胞学(peritoneal lavage cytology.PLC)检测;并分析其与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胃癌患者腹腔灌洗液中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为41.7%;与浆膜侵犯、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浆膜受累面积及腹膜转移密切相关,并随着浸润深度及浆膜受累面积的增加而升高(P〈0.05)。PLC检测阳性率为25.0%;在伴肉眼可见腹膜转移灶(P1-3)者明显增高,也随着浸润深度及浆膜受累面积的增加而升高。两种方法检测的阳性率总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未分化型癌、pT1、伴肉眼可见腹膜转移灶(P1-3)者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PLC。PCNA增殖指数(PI)在腹腔灌洗液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者明显高于表达阴性者,伴肉眼可见腹膜转移灶(P1-3)者明显高于无肉眼可见腹膜转移灶(P0)者,浆膜受侵者明显高于浆膜未受侵者(P均〈0.05)。结论 两种方法均适用于胃癌腹腔脱落癌细胞的诊断或腹膜转移的预测,端粒酶活性检测微量癌细胞的灵敏度优于PLC法检测;胃癌端粒酶活性与恶性增殖活性密切相关;胃癌高增殖活性是浆膜受侵及腹膜转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含ω-3不饱和脂肪酸的肠内营养制剂对胃癌患者营养状况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前瞻性纳入2014年1~6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6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术前以含ω-3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制剂(瑞能)作为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进食等热卡等氮的均浆膳,术前均连续服用5 d,至术前1 d。检测患者入院时、术前1 d、术后3 d及术后5 d血清中的炎症因子指标和营养相关指标,检测患者入院时和术前1 d的肝肾功能指标以作为安全性评价指标;记录患者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以及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 d试验组患者的白介素-6(IL-6)和α-1酸性糖蛋白(AA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5 d试验组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时点2组患者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内营养支持期间,试验组患者发生腹胀1例,腹泻1例,对照组患者未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发生切口感染1例(3.3%);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3例(10.0%),腹腔感染1例(3.3%),尿路感染1例(3.3%),肺部感染2例(6.7%),共计7例(23.3%)。2组患者的腹腔感染、切口感染、尿路感染及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26)。结论术前应用含ω-3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制剂降低了胃癌患者术后的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4.
伍晓汀  黎介寿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6):375-378,I023
目的 探讨n-3脂肪酸、1,6二磷酸 糖和谷氨酰胺对移植小肠粘膜细胞增殖和凋 的作用。方法 196只近交系Wistar大鼠分别作为供、受体行全小肠民位移植,术前和术后和n-3脂肪酸灌胃、1,6-二磷酸果糖及谷氨酰胺静脉输注10天,应用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凋亡原位检测的方法分析小肠粘膜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变化。结果 移植小肠粘膜细胞增殖低下,凋亡增加,补充外源性n-3脂肪酸、1,6-二磷酸果谷氨酰胺后,移植  相似文献   
25.
碘125籽源在胃癌术中植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启明  伍晓汀 《华西医学》2009,24(2):509-510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高居消化道肿瘤的首位。由于胃癌恶性程度高,病情发展快,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根治手术加化疗是胃癌的常规治疗手段。由于不同的地区所实施根治手术治疗的标准不同以及实施程度不同等原因,致使胃癌的治疗效果一直不尽人意,5年生存率不高,徘徊在30%左右,手术后局部复发率高达70%。  相似文献   
26.
为探讨细菌在胆固醇结石发病机理中的作用,从30例胆汁细菌培养阴性的胆囊胆固醇结石中提取DNA,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细菌16SrRNA基因片段作为有细菌存在的分子证据。结果显示,26例胆固醇结石中有细菌DNA存在。提示细菌可能在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7.
膳食纤维在胃肠道肿瘤术后肠内营养中应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膳食纤维(DF)在胃肠道肿瘤术后病人肠内营养中的应用及其对腹泻的影响.方法:将32例胃肠道肿瘤术后病人,分为含膳食纤维肠内营养组(FSF组)和不含膳食纤维肠内营养组(FFF组),每组16例.于肠道功能恢复后开始行肠内营养支持,连续6天.观察病人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使用Hart and Dobb腹泻量表记录每天排便情况.术前及肠内营养结束后第2天,空腹测定血常规、肝肾功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结果:两组病人腹泻评分最高都出现于肠内营养第4天,FSF组平均评分和总腹泻天数均低于FFF组(P<0.05),腹泻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FSF组腹胀发生率较FFF组高(P<0.05).两组术后清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和淋巴细胞总数均有显著下降(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胃肠道肿瘤术后病人含DF肠内营养,对维持机体重要脏器功能和营养状态与不含DF肠内营养效果相似,但耐受性更好,可缩短肠内营养过程中腹泻天数、降低腹泻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胃肠外科术后患者微量元素锌、铜、铁代谢的影响。方法将42例胃肠外科术后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收集并分析所有对象的锌、铜、铁摄入量和尿、粪便、引流液排出量。结果肠内、外营养支持下两组对象的锌、铜、铁呈正平衡状态;试验组对象三种元素的正平衡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尿中锌、铜、铁的排出量呈下降趋势,且低于对照组(P<0.05),粪铜排出量明显低于对照组,铁、锌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试验组对象锌、铜、铁的表观利用率及铜的表观吸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粪中锌、铜、铁排出量,尿中锌排出量与相应元素平衡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消化道术后患者给予重组人生长激素可减少尿中锌、铜、铁的排出,提高机体对锌、铜、铁的利用,有利于机体对锌、铜、铁的储留。  相似文献   
29.
胃肠间质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达明绪  罗婷  钱昆  伍晓汀 《华西医学》2005,20(3):589-591
1983年Mazur和Clark首先提出“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概念,用来描述一组缺乏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特征和雪旺(schwamnn)细胞免疫组化特点的胃肠道非上皮细胞肿瘤。研究表明胃肠间质瘤细胞表现出正常Cajal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和抗原表达(即CD34和CD117),认为其可能来源于肠道肌神经丛的间质细胞-Cajal细胞,因此Kindblom等曾将其命名为胃肠道起搏细胞肿瘤(gastrointestinal pacenmker cell tumor,GIPACY).  相似文献   
30.
周勇  伍晓汀  庄文  张明鸣  杨纲 《华西医学》2002,17(4):469-470
目的:了解急性胰腺炎全肠外营养支持包致肝胆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我院1995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7例急性胰腺炎,进行血清酶(GGT、ALP、ALT、AST),胆红素(TB、DB)、白蛋白(Alb)的动态定量分析,B型超声的动态定性分析,以及并发症(黄疸、感染等)和预后的观察。结果:17例患者中血清酶分别在发病初期和疾病后期出现两次高峰期,血清胆红素水平有随病情进展而降低的趋势,血清白蛋白则先降低后随病情好转而恢复正常,17例患者中发生胆汁淤积7例,感染4例,无肉眼黄疸及死亡发生。结论:急性胰腺炎本身可以在早期引起肝功能损害,随病情好转而恢复;但当急性胰腺炎病期延长,全肠外营养支持所致肝胆并发症的发生则不容忽视,急需早期预防和诊治,提倡尽可能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