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5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8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双板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新方法。方法应用10件成人鲜尸股骨,造成股骨远端髁间、髁上粉碎性骨折,内侧采用聚乙烯板、外侧采用钢板双向固定,分别作压缩、弯曲、扭转等生物力学实验研究。另取10件标本进行单向外侧钢板固定作为对照。结果双向固定组抗弯曲、扭转能力显著增强(P<0.01),抗压缩能力也较单侧固定组强(P<0.05)。结论双向固定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2.
hBMP-7基因直接体内转染修复兔桡骨缺损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含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hBMF-7)基因逆转录病毒液与左旋聚丙交酯(PLLA)生物材料复合后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制备含hBMP-7真核细胞表达载体的逆转录病毒液PT—PLNCX2-BMP7。制备新西兰大白兔桡骨1.5cm缺损模型,修复实验分为4组:PT—PLNCX2-BMP7 PLLA修复组,空载体(PT—PLNCX2) PLLA修复组,单纯PLLA生物材料修复组,空白组。每组6个样本。分别于术后8、12、16周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测和组织学检测。结果 PT—PLNCX2-BMP7重组病毒液与生物材料复合修复组可见在骨缺损处有骨性连接形成,组织学观察见有大量新生骨组织形成,而PT—PLNCX2病毒液修复组、单纯材料修复组和未修复组均未见骨性连接形成,仅在部分骨缺损两断段形成少量骨组织。结论 利用hBMP-7基因体内局部、直接转移的方法能够用于兔桡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63.
绿色荧光蛋白体外转染与体内示踪成骨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经腺病毒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tprotein,GFP)转染的成骨细胞的体外表达及体内示踪情况,探讨GFP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示踪剂的可行性。方法以腺病毒为载体,293A细胞为包装细胞,介导GFP转染成人骨髓源成骨细胞,与未转染的同期细胞作对照,在相差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流式细胞术检测GFP表达效率;分别检测转染后两组细胞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与骨钙素(OCN)的含量;并将GFP转染8d后的成骨细胞植入裸鼠股部肌袋内,术后4、8周取材进行荧光显微镜、HE染色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GFP转染的骨髓源成骨细胞表达绿色荧光的阳性率达75%以上,转染8d后的成骨细胞表面抗原标志CD29、CD44高效表达,而CD34不表达;转染后4、8d细胞内ALP活性与OCN含量与未转染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GFP转染8d后的成骨细胞植入裸鼠体内4、8周均可表达明显的绿色荧光,并具有成骨细胞的形态特征,ALP免疫组化染色呈黄褐色。结论GFP能在体外转染、裸鼠体内示踪成骨细胞,是一种可用于组织工程研究的理想的活细胞示踪剂。  相似文献   
64.
20世纪后期,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的虚拟技术发展迅速,为微创外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在微创外科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并对微创外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虚拟技术充实和更新了微创外科的诊疗理念,拓展了微创外科的诊疗范围,提高了微创外科的诊疗效果,并且促进了微创诊疗器械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但由于虚拟技术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虚拟技术的开发不仅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还需要借助昂贵的设备和特殊的器械,因此将虚拟技术应用于微创外科领域时,应选择合适的手术适应证,有选择有重点的逐步开展,同时应不断加强虚拟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努力促使其真正成为微创或无创治疗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5.
微创技术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项新的外科技术.自从1985年英国泌尿外科医生Payne和Wickham首次提出“微创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S)“的概念[1],1987年法国医生Mouret成功施行了世界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以后,“微创外科“才逐渐被广泛接受.目前微创外科技术还没有确切的定义,通常是指以最小的侵袭和最小的生理干扰达到最佳外科疗效的一种新的外科技术[3],它不是独立的新学科或新的分支学科,而是一种比现行的标准外科手术具有更佳的内环境稳定状态、更小的手术切口、更轻的全身反应、更少的瘢痕愈合、更短的恢复时间、更好的心理效应的手术[4].……  相似文献   
66.
穿支皮瓣是在传统轴型皮瓣基础上发展而来,以穿支血管供血,仅包括皮肤与浅筋膜组织的一种新型皮瓣,由于改变了深筋膜血管网是皮瓣赖以生存的传统观点,使皮瓣设计和形成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 [ 1, 2, 3] 。2012年唐举玉 [ 4] 在...  相似文献   
67.
目的:对恒河猴体内构建的组织工程骨进行生物学安全性评价。方法:实验于2003-05/2004-12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完成。雄性恒河猴6只,体质量4~6kg,分别抽取实验动物的骨髓,体外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并向成骨细胞诱导,将诱导后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以5×109L-1的浓度与可吸收羟基磷灰石复合,体外培养3d后回植入恒河猴背阔肌异位构建组织工程骨,分别于术前、术后2,4,12周4个时间点进行长期毒性试验(观察植入后动物的生理状况及血生化指标在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的变化)、肌内植入试验(观察炎性浸润、纤维包囊形成及有无异形细胞)、遗传毒性试验(观察嗜多染红细胞,记录微核数)等检测。结果:纳入恒河猴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体内构建组织工程骨后,动物精神、行为、活动、摄食及粪便无异常,无血尿,体质量逐渐增加。术后2,4,12周和术前相比,外周血象、血生化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各时间点骨髓相均增生活跃、形态正常;植入试验2周周围肌肉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4,12周未见明显炎性细胞和异型细胞。③各组骨髓涂片在镜下难以见到嗜多染红细胞,均未发现有微核形成。结论:恒河猴体内构建组织工程骨具有良好的生物学安全性。  相似文献   
68.
珊瑚羟基磷灰石与成人骨髓源成骨细胞的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传统的骨缺损修复方法,如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人工合成替代品等,由于存在种种弊端,难以满足临床需要.组织工程学的建立和迅速发展为骨缺损的修复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一技术完全摆脱了以往的模式,通过体外构建、体内重组技术使传统的植骨术具有更广阔的前景.目的研究成人骨髓成骨细胞与珊瑚羟基磷灰石(carolline hydroxyap-atite,CHA)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的生物相容性,为骨组织工程选择适宜的种子细胞载体.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材料和干预本实验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全军创伤骨科中心组织工程实验室进行.抽取健康成年志愿者骨髓组织,置于含100 g/L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中培养,传代后改用含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和维生素C的条件培养基培养,分为CHA复合细胞的实验组和单纯细胞的对照组,两组细胞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苏木精-伊红染色及扫描电镜进行形态学观察,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进行细胞增殖测定、考马斯亮蓝G250法进行细胞蛋白含量测定、碱性磷酸酶试剂盒进行细胞内碱性磷酸酶定量检测.主要观察指标成人骨髓成骨细胞体外培养时复合或不复合CHA的成骨细胞生长状况观察及复合培养细胞功能检测.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成人骨髓来源的成骨细胞体外培养时均生长良好,表现出典型成骨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CHA有利于细胞贴附、生长与增殖.不同时间点两组细胞的增殖情况、细胞蛋白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HA是较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成骨细胞复合CHA可用于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69.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建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踝关节骨折是一种常见创伤,发病率占各个关节内骨折的首位.其致伤原因一部分源于直接暴力,而更常见的原因来自于扭转等间接暴力[1-3].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支持的课题共在全国5家大学附属医院收集到完整随访资料的骨折患者2338例,其中踝关节骨折235例,占10.1%.  相似文献   
70.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骨后组织学的变化,探讨组织工程骨神经化构建的效果.[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 )进行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与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复合制作组织工程骨,分别将不同类型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骨,进行以下分组:A组,组织工程骨组; B组,感觉神经束植入组; C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 D组,血管束(含有自主神经)植入组; E组,感觉、运动神经束联合植入组.分别用于修复兔股骨1.5 cm大段骨缺损;各组分别在12周进行组织学的Masson染色,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比较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在观察期内,有感觉神经植入的组别和血管束植入的组别在组织学上具有明显骨化作用,而运动神经束植入却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感觉神经束和血管束具有明显的促组织工程骨成骨作用,可以作为组织工程骨神经化构建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