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5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8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神经移位联合早期股薄肌移植重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重建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上肢主要功能的新方法。方法 8例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2~4月一期行膈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联合对侧股薄肌移植重建屈肘、伸指伸拇5例或屈拇屈指3例。前者其中2例二期再行同侧股薄肌移植重建屈拇屈指等。结果 一期手术1年以上5例,术后4~5月移植肌肉出现收缩,5~7月伸指伸拇或屈拇屈指、屈肘,12月屈肘60°~90°、肌力M_4,伸拇伸指或屈拇屈指M_3~M_4,肩外展30°~60°、M_3。二期手术的1例术后7月移植肌肉收缩,12月屈拇屈指M_4。重建屈拇屈指者可握持物品。结论 神经移位联合早期股薄肌移植,可在短时间内恢复全臂丛根性撕脱伤肢体的部分功能,初步重建手握持功能。  相似文献   
22.
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双向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为探讨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治疗的新方法、减少其并发症。方法 本研究用10件成人鲜尸股骨,造成股骨远端髁间髁上粉碎性骨折,采用内侧聚乙烯板,外侧钢板双向固定,另取10件标本作单外侧钢板固定对照,分别作压缩、弯曲、扭转刚度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结果 双向固定组,抗弯曲、扭转的应力显著增强(P<0.01),抗压缩应力的能力也较单侧固定组强(P<0.05)。结论 本研究发现,双向固定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有明显的价值,利于满意复位,保护碎骨块,防止移位,操作容易。双板固定在生物力学方面有较好的抗弯曲、扭转和压缩应力。本新方法可帮助预防膝内、外翻等并发症,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23.
1997年~1998年我们对10例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采用了早期吻合血管、神经的股薄肌移植重建联合神经移位修复的新术式,随访1年以上者6例,取得了初步的临床疗效。1.资料和方法:本组10例,男9例,女1例;年龄19~45岁,平均30岁;均因摩托车或汽车车祸致伤,伤侧上肢运动、感觉全部丧失,但斜方肌肌力M4(Highet法)。CTM或MRI提示、手术探查均证实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受伤至一期手术时间为2~6个月,平均39个月。一期手术包括膈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以恢复肩外展、对侧股薄肌移植重建屈肘与伸拇、伸指。气管插管全麻,常规臂丛探查切口入…  相似文献   
24.
股骨远端骨折 一、流行病学概述 股骨远端骨折通常指股骨远侧15 cm内的骨折,包括干骺端及关节面骨折,约占股骨骨折的4%~6%[1-2].骨折在不同人群中呈双峰状分布,15~50岁的年轻患者中,以高能量创伤(交通伤、坠落伤和体育运动损伤等)多见,男性为主;而50岁以上的患者,多为低能量创伤(跌倒摔伤等)所致,常合并严重的骨质疏松症,以女性为主[2],股骨远端骨折中年龄50岁以上者占85%以上[1].  相似文献   
25.
髋臼骨折的治疗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髋臼骨折常由高能量暴力所致,是髋关节的严重损伤.髋臼骨折形态复杂多样,手术显露困难,因此治疗难度大.回顾髋臼骨折的治疗历史,早期多采用非手术治疗,但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应用带蒂皮瓣及游离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共收治28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男21例,女7例;年龄6~62岁,平均34.0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3例,机器压砸伤11例,坠落伤2例,慢性溃疡1例,烫伤1例.皮肤缺损面积4.0 cm×7.0 cm~11.0 cm×44.0 cm.术前根据患者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及其他组织损伤情况,急诊或择期选择带蒂皮瓣或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足缺损,其中应用股前外侧皮瓣10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8例,内踝上穿支皮瓣4例,跗外侧皮瓣3例,足底内侧皮瓣2例,背阔肌皮瓣1例.术后对皮瓣的存活情况和愈合质量进行随访. 结果 28例患者术后获4~24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2例术后出现皮瓣远端坏死,2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抗感染和植皮术后创面愈合;其余移植的皮瓣均成活,创面一期修复,皮瓣外形良好,质地、弹性好,足踝部功能恢复,行走正常. 结论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应根据损伤部位、面积及程度来决定选用邻近带蒂组织或游离组织移植修复.足跟及踝部缺损可选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足底内侧皮瓣、内踝上皮瓣和跗外侧皮瓣等;大面积或广泛剥脱伤需选用游离皮瓣,如股前外侧皮瓣或背阔肌皮瓣;前足小范围缺损,应用跗外侧皮瓣进行修复有其优势.  相似文献   
27.
微创骨科技术的临床应用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创理念的确立与微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临床骨科技术的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其在骨科领域中日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医生操作技术的不断成熟,关节镜及其配套设备的不断完善,内镜、腔镜设备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虚拟技术应用的不断拓展,组织工程技术、基因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对健康和美容提出的更高要求,促进和加速了以人为本的微创骨科的快速发展。微创理念、微创切口、微创显露、微创复位与固定、微创术中与术后处理使得当代骨科的面貌焕然一新,已成为21世纪骨科新的生长点和新技术的孵化器。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治疗股骨远段(包括股骨髁间、髁上)粉碎性骨折难题的新方法.方法手术治疗,骨折复位后用钛合金钢板、聚乙烯板组合固定.有骨缺损者加植骨,3~5周后开始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骨折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7个月.1例开放骨折感染后治愈.末发生膝内、外翻等其他并发症,功能满意.结论两块板组合固定骨折呈中心型固定模式,较符合股骨负重的生物力学原理.双板固定后,可将碎骨块或植入的骨块呈挡板样保护作用,防止移位、离散.增加了内固定强度,抗弯屈、抗扭转应力较单侧钢板好.可以早期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操作方便,减少了双钢板应力遮挡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治疗股骨远段(包括股骨髁间、髁上)粉碎性骨折难题的新方法。方法:手术治疗,骨折复位后用钛合金钢板、聚乙烯板组合固定。有骨缺损加植骨,3-5周后开始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骨折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7个月。1例开放骨折感染后治愈。未发生膝内、外翻等其他并发症,功能满意。结论:两块板组全固定骨折呈中心型固定模式,较符合股骨负重的生物力学原理。双板固定后,可将碎骨块或植入的骨块呈挡板样保护作用,防止移位、离散。增加了内固定强度,抗弯屈、抗扭转应力较单侧钢板好。可以早期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操作方便,减少了双钢板应力遮挡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腓肠肌皮瓣的三维重建技术在临床中的初步应用.方法 2007年至2008年间.对需腓肠肌皮瓣创面修复的7例患者,术前注射造影剂后采用CT或MR扫描,应用Amira4.1软件对腓肠肌皮瓣结构进行三维重建.构建患者个性化皮瓣.根据患者创面缺损大小,进行个性化皮瓣三维构建,于患者小腿部后侧进行腓肠肌皮瓣的点、线、面描记,用以指导手术切取.结果 三维重建患者个性化皮瓣7例,所重建个性化腓肠肌皮瓣,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皮肤及其毗邻结构的三维关系.并根据术前创面缺损大小,对皮瓣进行精确设计.其中6例病人所显示的皮瓣主要穿支及主干.与术中检查相符;1例显示皮瓣主干血管.但穿支显示不清,术中探查穿支血管平均约0.5 mm.最小穿支均小于0.3mm.术后7例皮瓣全部成活.结论 通过血管造影下肢CT或MR扫描,采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提供腓肠肌皮瓣的三维动态解剖,重建的肌皮瓣能够地准确标示术中切取范围.避免术中血管的副损伤,保证了皮瓣较好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